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新媒体提高了草根民众的社会抗争能力,但是随着抗争客体对新媒体的不断适应及其反制能力的逐步提高.再加上新媒体在利益诉求方面存在自身局限性,草根民众的集体抗争焦虑并未因新媒体增权而得到根本缓解,以致“流言”作为社会抗争的畸变形式大量出现。“流言”具有制衡强权,迫使执政当局回应和处置抗争民众利益诉求的积极作用,但它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和破坏也是异常明显。然而,各级政府及其主政者不应过分强调“流言”的负面影响,而应看到“流言”背后的结构性因素以及与之相关的民意民情,构建和完善制度性民意表达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以此才可有效抑制“流言”的大量生成和传播。

  • 标签: 社会抗争 结构紧张 流言 新媒体
  • 简介: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人们所使用的表情不仅能够帮助网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还能传播群体情感、反映社会现实。表情以视觉符号再现各种表情、动作及姿态,直击人的视觉感官,激发人的情感反应,唤起个体情绪,集聚集体情感。研究认为表情虽然是一种非语言符号,但它在网络动员中可以通过生产替身来代替人的真实肉身实现身体的虚拟在场。人的主体也就脱离肉体进入表情生产的替身中,同其他群体进行身体互动、感知在场的环境和氛围,分享各自的情感体验并进行情感互动与情感共享,满足了群体互动仪式开展的相关要素。表情的本质功能为情感表达,因此在互动仪式中网络表情能够进行群体的情感动员。表情唤起的情感正义的动力机制为情感动员提供源源不断的情感能量,并通过情绪感染与情感展演等策略使群体成员达到情感共鸣、情感共振、情感愉悦的效果;表情塑造的情感共同体能够维系群体的情感纽带、促进群体团结,最后建构出情感记忆以存储仪式的情感能量,成为群体的象征物并不断进行自我进化,以此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 标签: 互动仪式链 表情包 情感动员 帝吧出征
  • 简介:有人说,如今的传媒已经进入时评时代,报纸的时评版面如雨后的春笋,呼啦啦地往外冒,就连很多的网站都纷纷推出了时评栏目.广播、电视也有了时评,像央视经济频道第一时间的就赢得了不少的好评.但是,如果仔细观察研究遍地开花的新闻时评,就会发现时评患上了"时髦".

  • 标签: 时事评论 新闻质量 新闻价值 舆论引导 文体
  • 简介:自我国在1985年发现首个艾滋感染病例以来,媒体关于艾滋的报道也就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媒体成了人们获取关于艾滋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的流动人口呈现着迅速增长的态势,预防艾滋也成了政府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而媒体在传播艾滋预防知识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力量。本文选取《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在2011年12月1日(世界"艾滋日")前后各一个星期关于艾滋的所有报道作为分析对象,对这些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出报道的现状和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 标签: 上海主流媒体 艾滋病报道 内容分析
  • 简介:<正>自海湾危机以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对有关海湾的局势进行了大量报道。北京时间1月17日7时30分,海湾战争打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当日8时18分10秒开始将战争爆发的消息向全国报道。随之,广播电视大规模的有关海湾战况的报道在整点新闻、半点新闻、插播新闻中向公众报道。这在我国近年来有关重大突发性国际新闻报道中尚属首例。对这次海湾战争爆发以来,广播电视有关报道效果进行一次受众调查,无疑是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广大受众对报道效

  • 标签: 广播电视报 新闻报道 海湾战争 广播报道 广播电台 电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