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一所会计、金融特色鲜明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上海金融学院于2016年合并组建而成。“立信”之名源于《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学校的起源可追溯到由“中国现代会计之父”、著名教育家潘序伦先生于1928年创办的立信教育事业,2011年学校获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在近90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教育的发源地和未来金融家的摇篮。

  • 标签: 上海金融学院 会计学院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中国现代 著名教育家 研究生培养
  • 简介:为了便于学术交流和提高《财务与金融》的办刊质量,规范刊物出版格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的有关规定,对《财务与金融》来稿提出如下要求:一、来稿应提供财务与金融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 标签: 学术交流 研究成果 文章长度 作者真实姓名 基金名称 匿名审稿
  • 简介:当前,电商平台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互联网消费金融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政策支持、市场看好、企业实践的热情背后,消费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面对诸多问题,例如产品供需不对称、经营风险大、风险控制层面信用卡坏账以及非法套现等。因此,将最先进入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的电商平台京东作为切入点,分析研究其现阶段发展情况,对其消费金融产品京东白条和京东白拿进行收益分析,得出京东白条的盈利能力和京东白拿刺激消费的能力并不强、京东白拿的捆绑销售方式对京东的利润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等结论。

  • 标签: 互联网消费金融 京东白条 京东白拿 收益分析
  • 简介:在促进经济总量提升的表象下,金融集聚对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的源泉——技术创新是否依然有促进作用?结合新经济地理学与金融地域运动理论,系统梳理金融集聚的作用机理,并选用我国1998—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参照,实证检验及分析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集聚虽然对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有促进作用,但会抑制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创新;金融集聚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征,东部地区集聚程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金融行业集聚的作用效果不一,银行业和保险业集聚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证券业集聚则会逆向挤出技术创新;在克服自选择问题后,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的真实效果表现为抑制作用下降。

  • 标签: 金融集聚 技术创新 区位熵 经济增长 经济可持续发展 金融发展
  • 简介:绿色金融有助于解决环境污染,是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但是,绿色金融在信息披露上存在不完整、不规范、过于形式化的问题,绿色金融审计机制仍须进一步改进。本文建议分层次在定期报告中构建绿色金融信息披露体系。第一层次,将相关绿色金融内容列示在报表中;第二层次,在财务报告中整体介绍绿色金融的实施情况;第三层次,编制绿色金融报告。为了更好地实施绿色金融审计,我国应当发展环境审计中的绿色金融审计业务,并逐步完善绿色金融审计标准(包括审计准则与审计指南),并采用恰当的绿色金融审计报告方式。

  • 标签: 绿色金融 信息披露 审计机制
  • 简介:于家堡金融区位于天津自贸区的核心区,是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和开放的桥头堡,也是贯彻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承接首都资源的重要节点。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金融公司”)则是于家堡金融区的城市运营商。2016年6月,财政部发布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中明确“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遵循融合性原则。

  • 标签: 金融公司 管理会计 应用 实践 一体化战略 城市运营商
  • 简介:采用2005—2014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研究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区域金融发展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其商业信用融资比例要显著高于非成长期的企业;所在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越高,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比例越低;进一步研究发现,与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地区相比,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成长期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大于非成长期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的情况更为显著,说明金融发展水平对不同生命周期企业之间的融资差距具有"放大效应"。

  • 标签: 商业信用融资 企业生命周期 区域金融发展 融资渠道 金融发展水平 银行信贷
  • 简介: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还存在很多空白。互联网金融除具有传统金融的风险外,还面临互联网本身所带来的风险,这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可从监管标准、监管主体、风险预警及监管评估等方面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对策措施。

  • 标签: 互联网金融 风险监管 监管标准 互联网金融平台
  • 简介:虽然我国在新的会计政策中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的做出了详细的解析,但由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做处减值转回时有所不同,本文提出看法和建议。

  • 标签: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资本公积 公允价值变动
  • 简介: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型互联网技术,凭借着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集体维护等特性为重塑当前金融产业提供了可能,特别是给支付、证券市场、信贷等具有资产频繁交易的业务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区块链+互联网金融"的新型业务模式通过改变金融参与主体权益,打破金融垄断局面,为新型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选择权,实现了对信用体系建设和金融风险防控的颠覆和重塑。当前,区块链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技术业务优化、法律监管、资源消耗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挑战。只有真正实现区块链与金融产业的融合互通,才能促进"区块链+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 标签: 区块链技术 互联网金融 发展 前景展望
  • 简介:银监会近日印发《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推动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聚焦小微企业、“三农”、创业创新群体和脱贫攻坚等领域的普惠金融事业部,要求相关银行从总行到分支机构、自上而下搭建普惠金融垂直管理体系,总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分支机构科学合理设置普惠金融事业部的前台业务部门和专业化的经营机构,其中大型银行于2017年内完成普惠金融事业部设立。《实施方案》要求相关银行建立专门经营机制,实施专项信贷评审、下放审批权限,实行专业化经营管理。

  • 标签: 普惠金融 大型银行 事业部 中型商业银行 垂直管理体系 分支机构
  • 简介:借鉴CMM模型,以1978—2013年的中国农村金融运行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农村金融成熟度模型,用于测量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轨迹,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成熟度总体保持上升趋势,且在2007年以后出现加速上升趋势,但也存在波动;规模、结构以及效率指标对我国农村金融成熟度的贡献差异较大,其中规模维度占据主导作用,凸显了我国农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各层面协调发展的特征。

  • 标签: 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金融成熟度 主成分分析法 “三农”问题 农村经济增长 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 简介: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在面对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时,互联网金融信任机制的形成对互联网金融的运行起着关键作用。从资金持有方维度、资金需求方维度、交易维度和制度维度提取10个影响互联网金融信任机制形成的因素,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研究方法构建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构模型,结果发现:资金持有方的信任倾向和风险感知能力是影响信任机制形成的直接因素,而互联网整体的网络道德水平对互联网金融信任机制的形成起根本性作用。

  • 标签: 互联网金融 信任机制 网络道德水平 平台声誉
  • 简介:利用85个国家600家微型金融机构2001—2014年的数据系统考察微型金融机构的所有权类型对其财务绩效和覆盖面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政府组织微型金融机构与营利性微型金融机构在财务绩效表现方面并未存在显著差异;在覆盖面上,非政府组织微型金融机构所发放的平均贷款额较小,对女性群体的覆盖比例较高,在满足大量有小额贷款需求的客户方面表现良好,在实现微型金融机构扶贫目标方面表现突出。在不同所有权类型的微型金融机构中,非政府组织微型金融机构能更好地兼顾财务绩效和覆盖面。

  • 标签: 微型金融机构 所有权类型 财务绩效 微型金融覆盖面 农村金融体系 小额信贷机构
  • 简介:以2014年第一季度至2016年第一季度的P2P平台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省际间P2P平台金融监管规制强度差异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进而探讨了对区域金融资源竞争问题。结果表明:第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P2P平台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中部地区则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第二,东部地区由于其金融发展占据先导地位,其P2P平台资源集聚程度较中部地区显著。第三,东部地区P2P平台对金融资源初始禀赋更加敏感,这促使中部地区在竞争中不得不采用更加宽松的金融监管规制强度。第四,地区开放程度等因素能够促进P2P网贷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标签: P2P平台 二区制计量模型 省际竞争
  • 简介: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家庭金融决策的影响逐渐引起学术的关注,而社会信任是其中的重要元素。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针对城镇家庭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信任水平上升会显著提高城镇家庭进行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可能性和家庭金融风险资产的占比;不同类别的社会信任对城镇家庭风险金融投资决策的影响不同,其中"政府信任"和"普遍信任"对于风险金融资产投资有促进作用,而"亲邻信任"则会有抑制投资的效果;未接受过金融教育的城镇家庭,其社会信任水平的提升对于风险金融资产投资决策的影响更加显著。

  • 标签: 社会信任 城镇家庭 风险金融资产投资 亲邻信任 金融市场 家庭资产配置
  • 简介:基于现阶段中国金融失衡的特征,选取目标变量与工具变量,对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四类检验。单一工具检验表明:存款准备金率是最整体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联合工具检验表明:联合工具对影子银行规模、经济周期波动等风险因素有较好的作用,而对信贷扩张的影响较差;异质性检验表明:大银行相对于小银行、东部银行相对于西部银行、国有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更有利于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发挥;非线性检验表明:各政策工具在联合使用时,挤占效应明显降低了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 标签: 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失衡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