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十二五”环保规划进一步强调了加强环境与贸易协调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和责任落实及保障机制,增加了目标实现的可行性。

  • 标签: 贸易协调 贸易体系 环境 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 可行性
  • 简介:中国目前的产业地理是在国内外经济一体化同时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文以贸易成本为核心变量,在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研究了国内外经济一体化对国内产业地理的影响。通过拓展KrugmanandLivas(1996)的两国三地区模型,设定国内两地区对称和不对称两种情形讨论国内外贸易成本对国内产业地理的作用,并以后者模拟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与外部市场不对称的情形;通过数据模拟呈现内外贸易成本、市场规模与产业空间分布的关系。

  • 标签: 贸易成本 产业地理 经济一体化
  • 简介:基于中国与东盟1995年至2009年的贸易数据,从产品层面对中国与主要东盟国家的贸易互补性系数进行了测算,双方贸易互补性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具有较强的贸易潜力,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对贸易往来起进一步推动作用。进一步修正引力模型,采用2000年至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双边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东盟国家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对双边贸易流量具有显著的影响,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大,说明双方的贸易依赖程度已经很.高。

  • 标签: 贸易潜力 贸易互补 引力模型 面板数据
  • 简介: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我国旅游学界研究中历来引起重视并成果丰硕。该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旅游服务贸易效应、影响因素、国际竞争力、市场及国际旅游合作等方面。论文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进行综述并提出学术发展展望,以期能对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及启示。

  • 标签: 旅游服务贸易 入境旅游(出口) 出境旅游(进口)
  • 简介:通过统计分析,本文发现中美贸易间存在"反比较优势之谜"。即美国在其具有技术上比较优势的行业,对中国出口相对较少,且在其比较优势越大的行业,对中国出口量相比世界其他地区越少;相比之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则符合比较优势原理。为进一步检验该现象,本文将Eaton-Kortum模型扩展到多部门,并将其应用于中美贸易结构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行业生产规模和贸易成本等因素后,比较优势在中美双边贸易中的不对称作用依然存在,且结果稳健。

  • 标签: 中美贸易结构 比较优势 多部门E-K模型
  • 简介:喀什成为经济特区以后,为喀什服务贸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喀什发展服务贸易的有利条件出发,通过数量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喀什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进行论述,最后论述促进喀什服务贸易产业提升和结构调整的策略选择。

  • 标签: 服务贸易 经济特区
  • 简介:随着世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都积极参于到国际贸易合作中。由于中国与中亚五国接壤的地理优势,发展贸易是不可避免的。本文分析了农产品贸易的变化情况和贸易地位的变化这两方面。从而论证开拓中亚市场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突飞猛进的发展。

  • 标签: 中亚 农产品 贸易现状
  • 简介:基于全球贸易分析GTAP模型及相关地区关税校准,本文分析了《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早期收获"和"全面实施"两种降税安排对两岸三地的经贸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早期收获计划将对大陆的贸易余额和贸易条件产生负面冲击,但长期动态条件下将显著促进两岸贸易、经济增长和福利水平;ECFA全面实施的影响幅度大于早期收获计划;台湾地区的改善幅度大于大陆,香港地区作为两岸贸易中转港的地位显著减弱;ECFA对各产业影响存在差异。

  • 标签: ECFA 台湾地区 GTAP
  • 简介:本文梳理了欧债危机对出口贸易影响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我国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从出口的目标市场、细分商品分类以及贸易方式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外需冲击是欧债危机影响我国出1:2贸易的最主要因素,国外需求对于我国总体出口的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分别为2.1和3.1,说明欧债危机引起的国外需求下降对总体出口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2)汇率和融资成本因素在本轮欧债危机中,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则相对较小。(3)外需冲击对不同目标市场、不同产品类别以及不同贸易方式出口的影响程度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此外,国外需求是我国出口贸易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 标签: 欧债危机 出口贸易 贸易方式 商品类别
  • 简介:在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生产性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较弱,部门结构不合理制约着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乃至货物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基于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对中美两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及货物贸易的竞争力进行测算,并通过回归检验和灰色关联分析得出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新思路,即层次递进,重点突出,优先发展金融、运输、保险、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贸易

  • 标签: 生产性服务贸易 贸易结构 贸易竞争力 面板数据
  • 简介:利用G-L指数、MIIT指数、TC指数、HIIT指数和VIIT指数,对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中国服务业整体的贸易模式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的产业内贸易特征还不明显。

  • 标签: 服务业 产业内贸易 G-L指数 MIIT指数
  • 简介:基于不完全市场竞争理论,构建了两个对称国家碳排放配额政策选择与企业碳减排选择的两阶段博弈模型,运用逆向求解法求得了均衡解,并通过进一步分析碳排放许可证政策、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和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的福利效应,得出了两国政府碳排放配额政策选择的激励相容条件和参与约束条件,确定了全局稳定均衡最优解及其条件;此外,还分析了两国政府碳排放许可证政策、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和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的环境效应和贸易效应。结果表明:从福利效应来看,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是全局稳定最优解,可以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Pareto改进;从环境效应来看,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也是严格占优的,有助于减少各国和全球净污染排放量;从贸易效应来看,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好于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因此,北-北型对称国家会优先选择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南一南型对称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仍然会优先选择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南-南或北-北型对称国家之间容易实现碳排放政策合作,实现全球环境合作还有待时日。

  • 标签: 碳排放配额 碳排放许可证政策 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 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 环境-贸易效应
  • 简介:本文根据技术扩散模型阐释,中国的技术进步取决于它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和可吸收的世界先进技术集合的乘积。金融改革通过消除经济扭曲提升我国的吸收能力。如果国际先进技术通过对外贸易扩散到中国,那么对外贸易和金融改革在增长中就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利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数据,我们没有发现对外贸易(出口或进出口)和金融改革在促进经济增长中有显著的互补作用。该结论在控制条件收敛、其他经济增长因素、分省和时间效应后成立,并在解决贸易的内生性后仍然稳健。将该结论和我们已发现的金融改革和外商直接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中有显著的互补作用的结果相对照,可见,与国际贸易相比,国际先进技术更可能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扩散到中国。

  • 标签: 对外贸易 金融改革 互补性 经济增长
  • 简介:本文从企业异质性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主要采用2005~2007年我国的工业数据,从多层面测算了样本企业的社会责任度。总体来看,社会责任水平成为了企业出口的一种竞争力,并通过生产率水平的提升从而为企业带来贸易比较优势;从社会责任的分指标来看,履行对股东、员工、债权人、供应商、客户和政府的责任,能够提高企业在筹集资本、完善供应链、吸引客户和获得政府支持等方面的能力,从而促进其出口。

  • 标签: 企业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 生产率水平 国际贸易
  • 简介:在Stackelberg竞争框架下,本文沿用SpencerandBrander(1983)第三国市场模型,考虑存在中间品贸易情形时,一国的战略性研发政策。研究结果表明,在只有单个国家可以实施研发政策的情况下,若最终产品间的差异程度较大(小),那么该国的最优研发政策为征税(补贴);而当两国政府均可以干预各自国内企业研发时,一国最优的研发政策将随最终产品间的差异程度不同而选择征税、补贴或不干预,并且当最终产品间的差异程度位于一定范围之内时,一国的研发补贴政策并不会招致另一国的报复,因此,战略性研发补贴政策并不如LeahyandNeary(2001)分析的稳健。

  • 标签: 国际Stackelberg竞争 中间品贸易 研发政策 异质 性产品
  • 简介:本文运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苏州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得出了友好城市个数和星级饭店数量是影响苏州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结论,提出了政府要扩大友好城市数量、加深友好城市合作空间、提高扩大旅行社数量、提高国际旅行社服务质量等对策和建议。

  • 标签: 苏州 入境旅游服务贸易 竞争力
  • 简介:通过东兴市县域边境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回归线性分析,得出县域边境贸易极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不利于县域边境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提出了内生外拓式县域边境贸易的优化战略,促进县域边境贸易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实现县域边境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县域边境贸易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广西东兴市
  • 简介: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是跨国公司服务东道国市场的两大主要方式,然而就美国跨国公司而言,与其服务大多数东道国的方式不同,其服务中国市场时主要以出口贸易为主。为此,我们以异质性贸易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跨国公司方式选择的理论基础和美国跨国公司和中国作为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并借助多个国家的制造业行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试图解释美国跨国公司服务中国市场的经济行为。研究表明,美国服务中国市场的方式主要以混合型直接投资为主,这是美国跨国公司更偏爱出口贸易的主要原因。此外,本文还发现,运输成本越大、生产率异质性越大和工厂水平固定成本越小,跨国公司就会更加偏爱直接投资而不是出口贸易

  • 标签: 跨国公司 出口贸易 混合型直接投资
  • 简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PTA)当前正处于初创阶段,用不合社会保障收入的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指标来衡量宏观税负的高低,通过与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进行国际比较发现,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当前的宏观税负水平并不是太高。应以完善政府赌政收入制度,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等手段来进一步完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宏观税负水平。

  • 标签: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宏观税负 国际比较
  • 简介: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方法和内容落后、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等问题。基于KAS模式,需要从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即K—knowledge,知识)、提高学习及知识应用能力(即A—ability,能力)和培养综合职业素质和技能(即S—skill,技能)等方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

  • 标签: KAS模式 高职高专 国际贸易专业 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