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下引入异质性家户与非位似偏好,构建一个一般均衡模型考察内生的收入不平等与产业升级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型发现劳动收入占比与基尼系数呈负相关关系,与经验事实一致。此外,收入越不平等,则产业升级所要求的最低资本劳动比越低。收入不平等与产业升级的程度之间呈"倒U形"关系,因为收入过度平等会使得具有足够高的市场需求的产品种类减少,而收入过于不平等会导致只有较少的富人会对高档商品产生需求。

  • 标签: 禀赋结构 收入不平等 产业升级
  • 简介:[目的/意义]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农民收入。良好的收入结构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找出四川省农民收入结构是否存在问题,存在哪些问题,才能找到优化农民收入结构的方法与对策。[方法/过程]通过对四川省、江苏省及全国农民2001—2015年收入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四川省农民收入结构存在的问题。[结果/结论]四川省农民收入结构存在家庭经营收入比重过大且效益较差、工资性收入比重与总量双低、收入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尊重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等措施有助于解决四川省农民收入结构存在的问题。

  • 标签: 农民 收入结构 四川省 江苏省 城镇化
  • 简介: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秩序稳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目前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从实际出发探索中国目前居民收入分配问题及以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旨在更好地推进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共同富裕。

  • 标签: 居民收入分配 马克思 分配正义理论 居民收入差距
  • 简介:本文基于我国西部11省、市、自治区1978~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人口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显著,在控制变量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具有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提出:摒弃传统的土地城镇化模式,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效率,推动农民工再就业培训: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标签: 农村劳动力流动 人口城镇化 城乡收入差距 门槛效应
  • 简介:本文利用湖北省2006-2015年35个县的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城镇化因素、经济水平因素、民生福利政策因素的角度,构建了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多元回归模型,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验证了数据稳定性以及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并对模型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估计。结果表明:湖北省收入差距总体处于扩大趋势,且地区内部差距明显;城镇化率、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及经济水平因素对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一是弱化城市偏向,推动服务均等与城乡融合;二是优化城市格局,加强地区联动与优势互补;三是完善收入分配,优化资源配置与制度激励。

  • 标签: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居民收入 城镇化 民生福利 经济水平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体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空间二元性发展态势依然存在,突出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呈现出不断扩大的经济差距。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人口与产业的非协同集聚着手,构建人口与产业分布的不匹配度指标,发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口与产业分布差异明显,地区差距在2003年之后开始减小,东部匹配度降低最显著。且东中西部人口与产业不匹配度诱因不同:东部地区为产业集聚主导,中部地区为人口集聚主导,西部地区是三大区域中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水平相当,因此政府需根据各区域不同情况加以指导。

  • 标签: 新经济地理学 地区差距 分布不匹配 劳动力流动
  • 简介: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考察了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研究表明,制造业服务化与劳动收入占比呈倒U型规律,我国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行区间。电信服务化、金融服务化和分销服务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正向作用明显,而运输服务化的提升效应并不显著。全球价值链分工深化对劳动收入占比产生不利影响,减弱制造业服务化的劳动收入分配效应。从劳动者的技能类型来看,制造业服务化和价值链分工对高技能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较大。

  • 标签: 制造业服务化 劳动收入占比 全球价值链分工 人力资本 服务投入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