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农药慢性暴露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及其富集的信号通路,探索其潜在致病机制和关键基因。方法于2021年7月,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下载农药毒效应相关的高通量基因表达谱数据,样本来源为长期接触农药的美洲男性农场工人和其他行业工人,获取DEGs;利用R软件clusterProfiler包对所选择的DEGs进行GO、KEGG及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采用STRING、Cytoscape等工具对其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及可视化分析;借助MCODE及Cytohubba等分析得到基因功能模块,从而筛选出核心基因。结果共筛选出GSE30335数据集的DEGs 189个,其中上调基因101个,下调基因88个。GO、KEGG及GSEA结果显示,DEGs主要富集于神经元投射发育调控、运动调节、核糖体蛋白合成等生物学功能及以帕金森病为代表的复杂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通路上。综合筛选发现,KLF1为农药暴露的核心基因,其差异表达倍数为0.456(t=-3.82,P=0.021)。结论长期农药暴露可造成接触人群多个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通过下调KLF1并经由其介导的一系列生物学途径参与神经系统的病理学改变。

  • 标签: 农药 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 生物信息学分析 差异表达基因 关键基因
  • 简介:摘要30名男性在童年时期接受了平均约280天的环磷酰胺治疗。平均随访12.8年后,对其激素浓度和生精能力进行评估。其中有4例无精子症,9例少精子症,17例精子浓度正常。精子浓度环磷酰胺治疗的剂量和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在为期约7.2年的进一步随访中,有3例少精症和1例无精症患者的精子浓度恢复正常。所有患者的性征和性欲均正常。血清雄激素和催乳素浓度在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基础及反应性卵泡刺激素浓度上升的幅度生精能力受损程度一致。所有患者在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刺激下,黄体生成素反应性均显著升高。结果提示睾丸代偿性间质细胞衰竭及出现该情况的患者需进行睾丸功能的长期评估。随着时间推移,患者生精潜能有可能恢复,但这需对其进行适当的咨询和避孕建议。

  • 标签:
  • 简介:摘要Ali Gilroy讲述了被确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感受,以及她如何意外地发现此疾病的长期影响

  • 标签:
  • 作者: 郭福美 王长明 陶格同 张新娟 马海林 王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老年心理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049,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053,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行为与心理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老年心理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西藏大学高原脑科学研究中心,拉萨 850000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长期高原环境暴露影响知觉闭合功能加工过程的神经机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30名首次进入高原地区(海拔3 658米)并居住满两年的大学生作为高原组,另选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9名从未去过高原地区的大学生作为平原组,比较两组被试的基本生理指标。两组被试接受面孔成对比较任务,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技术比较两组被试脑电数据的差异。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两组被试生理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脑电数据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生理学指标显示,高原组大学生的心率[(86.71±10.82)次/min,(75.97±11.28)次/min ;t=-3.19,P=0.002]、舒张压[(75.93±9.19)mmHg,(68.59±11.42)mmHg);t=-3.20,P=0.002]均显著高于平原组;高原组大学生的血氧饱和度显著低于平原组[(90.77±2.25)%,(98.31±1.56) % ;t=14.00,P<0.001]。在面孔成对比较任务中,事件相关电位的P1波潜伏期组别主效应显著,高原组大学生显著短于平原组[(105.10±15.59)ms,(128.35±14.40)ms,P<0.001]。N170波幅组别主效应显著,高原组波幅显著大于平原组[(-7.57±3.83)μV,(-5.11±3.26)μV,P=0.005]。NCL波幅组别和半球交互效应显著(F(1,57)=9.72,P=0.003),简单效应检验显示,平原组右侧波幅显著大于左侧[(0.46±1.31)μV,(1.16±1.33)μV]。P1潜伏期心率(r=-0.46,P<0.01)、血氧饱和度(r=0.64,P<0.01)和舒张压(r=-0.26,P=0.049)均显著相关。结论长期暴露于高原环境,视觉早期感知的神经反应活动加快,在面孔整体构型加工阶段激活了更多神经元,在知觉闭合完成阶段出现半球代偿效应。

  • 标签: 高原环境暴露 知觉闭合 事件相关电位 遮挡面孔 半球代偿
  • 简介:摘要本文对我国长期照护服务的开展现状、取得的成效、面临的挑战及思考进行了述评,系统阐释了我国长期照护服务对象、评估标准、服务形式、服务内容、筹资方式、给付方式以及质量评价的现状。针对我国长期照护存在等级及服务内容差异大、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服务质量评价及监管力度不够三大挑战,提出聚焦国家长期照护等级标准,规范基本服务内容,创建个性化照护服务包;加强长期照护护理队伍建设,优化培训模式,提升护理服务人员整体素养;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强立法保障,健全长期照护服务质量监管机制等建议。

  • 标签: 老年人 长期照护 长期护理保险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住院(住院时间≥1年)的影响因素,为当地医院精神卫生事业转型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2018—2019年住院的47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住院时间≥1年者纳入长期住院组,将<1年者纳入短期住院组。从电子病历系统中获取患者一般资料和住院信息,并进行评估性访谈,比较两组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长期住院的影响因素。结果长期住院组患者251例,占用医院总床位的17.92%,以男性(64.1%,161/251)、单身(82.1%,206/251)、城镇户口(76.5%,192/251)、医保付费(95.2%,239/251)、病程>5年(96.8%,243/251)、偏执型分裂症(57.0%,143/251)为主要特征。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的影响因素包括病程(OR=6.178,95%CI:2.216~17.227)、总体功能评定量表总分(OR=5.484,95%CI:3.023~9.950)、家庭照料者(OR=5.044,95%CI:2.747~9.262)、医疗付费方式(OR=4.029,95%CI:1.662~9.770)、年龄(OR=3.349,95%CI:1.962~5.714)、自知力治疗态度问卷得分(OR=2.939,95%CI:1.657~5.213)、婚姻状况(OR=2.544,95%CI:1.376~4.703)。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住院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与病程、总体功能、自知力、家庭照料者、医保付费及人口学因素密切相关,需要家庭、医院、社会共同协作以改善精神障碍患者住院结局。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长期住院 多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期高海拔缺氧对冲突抑制功能加工进程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对比高海拔组(首次进入3 650米高海拔地区且居住满两年的20名大学生)低海拔组(从未去过高海拔地区的20名大学生)的基本生理指标以及Stroop 2-1反应映射任务中行为数据和脑电数据的差异。结果高海拔组脉率[(82.0±9.7)次/min]显著高低海拔组[(74.0±11.3)次/min],血氧饱和度显著低于低海拔组[(90.7±2.8)%, (97.4±1.1)%],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反应时由长到短依次为反应不一致条件>刺激不一致条件>一致条件[分别为(803.88±73.21)ms,(753.76±72.96)ms, (707.91±70.33)ms];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刺激不一致条件>一致条件>反应不一致条件[分别为(96.35±2.91)%,(95.90±2.83)%,(91.55±5.22)%];反应冲突效应大于刺激冲突效应[(49.76±33.90),(23.60±30.20)],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海拔组相比,高海拔组刺激不一致条件下反应时更长[(730.43±60.50)ms,(777.09±78.23)ms]、P2波幅更大[(3.21±0.62)μV, (6.18±0.62)μV]、N450波幅更大[(5.91±1.48)μV,(1.39±1.48)μV],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海拔组P4电极N450波幅大于P3电极[(2.26±1.34)μV,(0.62±1.43)μ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高海拔缺氧影响早期刺激感知加工和任务提取,也影响晚期刺激冲突和反应冲突监测,高海拔组需通过右侧顶叶代偿完成刺激和反应冲突监测。

  • 标签: 高海拔缺氧 冲突抑制 Stroop效应 事件相关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Ⅲc~Ⅳ期)高级别卵巢浆液性癌(HGSOC)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和浙江省肿瘤医院初诊并接受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PDS)联合术后紫杉醇+卡铂(TC)方案化疗的晚期HGSOC患者,选择其中生存时间<2年和生存时间>5年的患者共172例,分别为短期生存组77例和长期生存组9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影响晚期HGSOC患者长期生存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进一步对影响PDS是否达到无肉眼可见残留灶(R0)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的172例晚期HGSOC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4岁(31~73岁),其中Ⅲc期152例、Ⅳ期20例,PDS达到R0者53例、非R0者119例。(1)影响晚期HGSOC患者长期生存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长期生存组患者PDS达到R0比例、铂敏感比例显著高于短期生存组(P<0.01);手术复杂性评分(SCS)、术前血清CA125水平、腹水量显著低于短期生存组(P<0.05);术前在膀胱反折腹膜、小肠浆膜及系膜、上腹部腹膜及肝实质出现病灶的比例以及术后在盆腔和上腹部腹膜、膀胱反折腹膜、小肠和直肠浆膜及系膜的病灶残留率均显著低于短期生存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腹水>500 ml(OR=3.193,95%CI为1.285~7.930,P=0.012)、SCS≥8分(OR=17.433,95%CI为2.281~133.25,P=0.003)、铂敏感(OR=0.016,95%CI为0.004~0.063,P<0.01)为影响晚期HGSOC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因素;而PDS是否达到R0并不是影响晚期HGSOC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2)影响晚期HGSOC患者PDS是否达到R0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CA125水平、术前病灶评分、腹水量、SCS、铂敏感性PDS是否达到R0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腹水>500 ml(OR=5.199,95%CI为2.015~13.409,P=0.001)、术前病灶评分>2分(OR=15.264,95%CI为5.843~39.874,P<0.01)、SCS≥4分(OR=4.176,95%CI为1.681~10.777,P=0.003)是影响PDS是否达到R0的独立因素。在术前病灶评分≤2分、SCS<4的肿瘤低负荷患者中,PDS达到R0的比例分别在长期生存组短期生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前病灶评分>2分、SCS≥4分的肿瘤高负荷患者中,PDS达到R0的比例分别在长期生存组短期生存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S是否达到R0并不是影响晚期HGSOC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因素,肿瘤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影响患者的PDS是否能达到R0并对患者的长期生存起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存在广泛弥漫性腹腔内转移且需要切除多个器官的肿瘤高负荷患者,PDS达到R0并不有益于患者的长期生存。

  • 标签: 卵巢肿瘤 囊腺癌, 浆液 存活率 肿瘤细胞减灭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小鼠长期酒精注射中毒模型,探讨长期酒精摄入对小鼠小脑皮层苔藓纤维-颗粒细胞感觉信息突触传递的影响机制。方法20只6~8周龄的健康雄性ICR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和酒精摄入组(酒精组),每组10只。酒精摄入组每日腹腔注射浓度为20%的酒精,对照组则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周期均为28 d。注射结束后,在小脑的Crus Ⅱ区清除头皮及肌肉组织,去除颅骨,剥离硬脑膜,利用气体喷射装置在同侧触须垫30 mm处给予吹风刺激,寻找最大反应部位后,在小鼠脑表面灌流NMDA受体阻断剂[D-(-)-2-amino-5-phosphono-valerate,D-APV]、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阻断剂(JNJ16259685)及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每种药物灌流20 min,两种药物之间用人工脑脊液充分灌流直到波形恢复,期间通过膜片钳技术,记录小鼠小脑颗粒层电位波形的变化特点。采用Clampfit 10.3软件和SPSS 22.0软件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给予吹风刺激后酒精组小鼠颗粒层场电位反应的潜伏期(11.8±0.7)ms较对照组(10.1±0.2)ms显著延长(t=-8.041,P<0.05),N1的振幅(1.2±0.1)mV明显小于对照组(0.6±0.1)mV(t=-12.728,P<0.05)。对照组比较,酒精组小鼠颗粒层场电位反应抑制性成分P1波形上升时间[(4.4±0.2)ms,(3.2±0.2)ms]、持续时间[(12.1±0.5)ms,(10.3±0.2)ms]、消退时间[(7.8±0.2)ms, (6.9±0.2)ms]、波形下面积[(7.3±0.2)ms,(4.3±0.2)ms]均显著升高(t=16.100,-11.840,-11.673,-35.576,均P<0.05)。而两组小鼠刺激结束反应波形Roff波的振幅、波形半宽值、波形上升时间和衰减时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9,-0.910,-0.789,1.462;均P>0.05)。当酒精组小鼠脑表面灌流JNJ16259685时,给予的5个吹风刺激诱发场电位的振幅较给药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酒精组小鼠脑表面灌流D-APV后,吹风刺激诱发的场电位P1的振幅[(42.3±1.5)mV]较给药前[(101.1±0.9)mV]及洗脱后[(100.1±2.2)mV]均显著降低(t=106.762,-69.605;均P<0.05),P1的波形下面积[(42.6±1.3)%]较给药前[(100.6±1.6)%]洗脱后[(97.6±2.2)%]也显著减小(t=88.862,-67.791;均P<0.05),且N2/N1比值(0.3±0.1)较给药前(0.4±0.1)洗脱后(0.3±0.1)也明显降低(t=2.242,2.121;均P<0.05)。对照组小鼠脑表面灌流NMDA后,P1的振幅[(110.7±3.2)mV]较给药前[(100.1±0.9)mV]洗脱后[(102.0±1.7)mV]显著增加(t=-10.173,7.669,均P<0.05),P1的波形下面积[(127.9±3.5)%]较给药前[(100.0±3.1)%]洗脱后[(115.0±5.3)%]显著升高(t=-18.698,6.447,均P<0.05),而且N2/N1比值(0.5±0.1)较给药前(0.3±0.1)洗脱后(0.3±0.1)也明显增高(t=-5.669,5.669,均P<0.05)。对照组小鼠脑表面灌流NMDA受体阻断剂D-APV后,面部吹风刺激诱发的场电位给药前及洗脱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酒精摄入显著压制MF-GC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传递,增强小脑皮层GABAA受体介导的抑制性反应,抑制性成分的增强依赖于NMDA受体,但不依赖于1型代谢性谷氨酸受体。

  • 标签: 乙醇 小脑皮质 苔状纤维 感觉刺激 颗粒细胞 场电位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对乳腺癌患者保留乳房治疗后长期复发及生存结局的影响。方法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数据库中回顾性收集1999年12月至2014年12月2 778例原发性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病例的资料,中位年龄47岁(范围:21~91岁)。根据发病年龄将患者分为≤40岁组(677例)>40岁组(2 10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法比较两组局部复发率、无远处转移动生存(DDFS)、无病生存(DFS)及乳腺癌特异性生存(BCSS),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复发及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40岁组和>40岁组的激素受体阳性比例(490/677比1 581/2 101,χ²=6.981,P=0.030)、腋窝淋巴结阳性比例(314/677比713/2 101,χ²=34.966,P<0.01)、T1期比例(301/677比1 160/2 101,χ²=37.660,P<0.01)、接受新辅助化疗比例(413/677比1 010/2 101,χ²=34.272,P<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102个月。≤40岁组和>40岁组10年局部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比1.6%,P=0.147)。≤40岁组和>40岁组10年DDFS率分别为90.6%和95.3%(P<0.01),10年DFS率分别为86.5%和91.1%(P=0.001),10年BCSS率分别为91.0%和93.7%(P=0.105)。年龄不是局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淋巴结状态(阳性比阴性,HR=2.73,95%CI:1.94~3.84,P<0.01)、年龄(≤40岁比>40岁,HR=1.73,95%CI:1.24~2.42,P=0.001)、肿瘤最大径(>2 cm比≤2 cm,HR=1.61,95%CI:1.14~2.28,P=0.001)是DDFS和DFS的独立预后因素;激素受体状态(阳性比阴性,HR=0.54,95%CI:0.39~0.74,P<0.01)、淋巴结状态(阳性比阴性,HR=2.94,95%CI:2.12~4.07,P<0.01)、肿瘤最大径(>2 cm比≤2 cm,HR=1.45,95%CI:1.05~2.01,P=0.025)是BCS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40岁>40岁乳腺癌患者保留乳房治疗后局部复发风险相似,前者长期生存劣于后者。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房切除术,区段 发病年龄 复发 生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位性低血压(OH)对老年心力衰竭(HF)患者长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影响,并分析影响MACCE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老年HF患者。依据是否合并OH,选择100例合并OH的HF患者为OH组,并按照1∶2比例选择年龄和左室射血分数匹配的、未合并OH的200例HF患者为对照组。随访截止到2019年12月,记录MACCE发生情况,包括全因死亡、因HF再入院、急性心肌梗死、卒中和恶性心律失常。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分析两组的MACCE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MACCE的危险因素。结果300例老年HF患者中,男性160例(53.3%),平均年龄(72.3±12.1)岁。对照组相比,OH组患者较多合并高血压(57.8%比40.5%)和糖尿病(38.0%比25.5%),空腹血糖、立位收缩压和舒张压、卧位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较高,但应用利尿剂比例较低(83.0%比93.5%)(均为P<0.05)。平均随访(28.3±15.4)个月,失访29例(9.7%)。随访期间,共有107例(35.7%)患者发生MACE,包括12例(4.0%)死亡、50例(16.7%)因HF再入院、18例(6.0%)急性心肌梗死和10例(3.3%)卒中。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结果提示,OH组患者的因HF再入院(27.0%比11.5%,P=0.001)、卒中(6.0%比2.0%,P=0.037)和MACCE发生率(53.0%比27.0%,P<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OH是老年HF患者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79,95%CI:1.165~2.717, P=0.008)。结论OH可显著增加老年HF患者的再入院率和卒中发生风险,且为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体位性低血压 心力衰竭 老年 卒中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具核梭杆菌、消化链球菌以及嗜热链球菌等。目前结肠癌患者治疗手段以手术为主,术后辅以放化疗等方式。肠道菌群对结肠癌的影响并不仅限于肿瘤自身。当肿瘤切除后,肠道菌群仍处于紊乱状态,会影响患者的短期预后和长期预后,因此了解肠道菌群结肠癌预后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从肠道菌群影响结肠癌患者短期预后和长期预后作一综述。

  • 标签: 肠杆菌科 结肠肿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多壁碳纳米管(MWCNT)长期慢性染毒对人胸膜间皮细胞的毒性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于2016年,使用10 μg/cm2 MWCNT对人胸膜间皮细胞MeT-5A反复持续染毒1年作为染毒组,每4周收集1次细胞并观察细胞形态和计数增殖情况。对照组细胞同期培养但不进行染毒处理。染毒后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改变;用Transwell小室测量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改变;用Affymetrix clariom D芯片分析染毒后MeT-5A细胞基因表达谱的改变。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经实时定量荧光PCR进一步验证其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染毒1年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增殖速度约为对照组2~3倍(F=481.32,P<0.05)。MWCNT染毒1年和6个月组MeT-5A细胞均呈现细胞周期阻滞效应,表现为G1期增加,S期、G2期减少(F=14.94,P<0.05)。染毒6个月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F=15.12,P<0.05),染毒1年组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和总凋亡率较对照组细胞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97,P>0.05)。对染毒1年组细胞进行基因芯片检测,差异倍数2倍、平均信号值>7的差异基因共2 878个,其中上调基因986个,下调基因为1 892个。表达变化的基因主要参与Wnt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和mTOR信号通路等途径,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细胞骨架调节等过程。其中上述细胞表型改变密切相关的PIK3R3、WNT2B、VANGL2和ANXA1基因的表达改变经RT-PCR验证,结果与基因芯片趋势一致。结论长期反复染毒后MWCNT对MeT-5A细胞可能存在潜在恶性转化能力。

  • 标签: 细胞迁移分析 基因 多壁碳纳米管 长期染毒 人胸膜间皮细胞 细胞应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患者长期陪护护士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并采取对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精神科患者所需的300名长期陪护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对应问答方式,借助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入选护理人员进行调查,明确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针对性给予护理对策,并对比干预前后护理人员各项评分变化。结果高紧张职业环境、高危险护理内容、高责任感及社会因素是影响精神科患者长期陪护护士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护理人员经过对应的护理干预,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护理人员经过护理措施后护理人员自身焦虑、抑郁以及症状自评情况明显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紧张职业环境、高危险护理内容、高责任感及社会因素是影响精神科患者长期陪护护士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精神科患者长期陪护护士心理健康问题处于高水平,需给予对应护理措施予以干预。

  • 标签: 护士 心理健康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老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状况,并分析可能影响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因素。方法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甲乳外科术后完成5年随访的80例老年DTC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生存情况及生存时间,比较不同基本情况患者病死率的差异,Cox回归分析老年DTC术后5年长期生存状况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老年DTC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53±0.41)年,随访期间病死18例,病死率为22.50%(18/80),生存率为77.50%(62/80);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类型(滤泡状甲状腺癌)、手术方式(单侧腺叶切除术)、未经颈部淋巴结清扫、碘治疗剂量低均是老年DTC患者术后5年长期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OR=5.888、5.795、6.753、4.923,P=0.004、0.004、0.002、0.003)。结论老年DTC患者5年长期生存状况可能受组织学类型、手术方式、颈部淋巴结清扫、碘治疗剂量的影响,临床应重视上述影响,针对可能的生存风险因素应针对性给出合适的干预方案,可能对改善患者远期生存状况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生存状况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大鼠骨转换指标的变化,及补充褪黑素对骨转换状态的影响。方法以6周龄Wistar雄鼠为研究对象,分为SD组、正常对照(NC)组和补充褪黑素的SD(SD+MT)组。采用改良多平台法建立72 h睡眠剥夺模型,监测骨转换指标变化,检测骨组织的组织蛋白酶K(CTSK)mRNA,以及血皮质酮、褪黑素水平。结果急性睡眠剥夺破坏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平衡,血清Ⅰ型胶原氨基端肽(procollagen type Ⅰ N-terminal propeptide,PⅠNP)水平迅速明显降低,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 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β-CTX)水平在24 h内出现升高(P=0.003),并在72 h内持续增加,补充褪黑素可降低β-CTX水平[(512.4±95.8)ng/mL对(696.0±76.5) ng/mL,P=0.004],破骨相关基因CTSK表达也明显下调。结论急性睡眠剥夺可使骨吸收增强,补充褪黑素后可部分缓解这一损害。

  • 标签: 睡眠剥夺 骨形成 骨吸收 褪黑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对接受根治性放疗的食管癌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7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303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放疗前SII将患者分为高SII组(SII>648)和低SII组(SII≤648),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减少选择偏倚。结果所有入组患者放疗前SII水平T分期和TNM分期显著相关(χ2=8.015、8.619,P=0.018、0.013)。高SII组OS和PFS均低于低SI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443、12.383,P<0.001)。高SII组和低SII组1、3、5年OS分别为64.9%、27.1%、19.4%和84.9%、43.9%、30.5%,高SII组和低SII组1、3、5年PFS分别为46.4%、20.3%、13.3%和67.8%、34.8%、26.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T分期、淋巴结转移、化疗和SII为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经倾向得分匹配后,高SII组OS(χ2=4.264, P=0.039)和PFS(χ2=5.376, P=0.020)仍低于低SII组,匹配后的多因素分析显示,SII仍然是OS(HR=1.357, P=0.037)和PFS(HR=1.393, P=0.022)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SII是食管癌根治性放疗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预后的有效预测指标。

  • 标签: 食管鳞癌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 放射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寰枢椎融合术对儿童颈椎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3年9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骨科收治的12例寰枢椎脱位患儿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8.1±3.1)岁(范围:3~13岁);其中外伤9例,先天性畸形3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术后即刻及各随访时间点测量患儿颈椎椎体高度、椎体前后径并计算寰枢椎垂直生长率;术前、随访过程中测量患儿颈椎活动度,评价该术式对儿童颈椎生长发育的影响。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25.3)个月(范围:65~163个月);患儿颈椎椎体高度及前后径文献报道健康同龄儿童相似(P值均<0.01)。末次随访时,12例患儿中有11例寰枢椎融合节段有实质性生长(寰枢椎垂直生长率:11例≥10%,1例<10%);颈椎活动度接近健康人群水平[前屈(55.2±5.0)°、后伸(65.3±4.9)°、左侧屈(41.7±4.5)°、右侧屈(42.4±4.4)°、左旋转(66.4±5.6)°、右旋转(68.5±5.8)°]。结论寰枢椎融合术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疗效满意,患儿随访过程中颈椎生长发育情况接近健康同龄儿童,成年后达到健康人群水平。

  • 标签: 寰枢关节 脱位 寰枢椎融合术 儿童 生长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滴眼1年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角膜和睑板腺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三门峡市中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POAG 55例(98只眼)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9例(51只眼)给予前列腺素滴眼连用1年,对照组26例(47只眼)使用其它抗青光眼药物滴眼未用前列腺素,观察两组药物对角膜和睑板腺的影响。结果用药1年,研究组结膜杯状细胞密度为(47.89±15.22)个/mm2,低于对照组(70.53±18.54)个/mm2(t=6.628,P=0.000);角膜层基质细胞激活态分级为(2.36±0.45)级,高于对照组(1.32±0.38)级(t=12.307,P=0.000);基底层细胞密度为(7 049.87±547.89)个/mm2,高于对照组(6 704.23±524.56)个/mm2(t=3.184,P=0.002);角膜上皮下神经分支数量为(11.36±2.86)条/幅图,少于对照组(14.13±3.15)条/幅图(t=4.563,P=0.000);睑板腺功能障碍发生率为62.75%(32/51),高于对照组38.30%(1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0,P=0.016)。结论POAG患者应用前列腺素滴眼1年影响角膜细胞形态和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且容易出现睑板腺功能障碍。

  • 标签: 青光眼,开角型,原发性 前列腺素,滴眼液 角膜 睑板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