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多种激素通过外周和中枢等多种作用途径参与调节机体糖脂代谢。研究发现,胃饥饿素(ghrelin)、促胰液素(secretin)、胆囊收缩素(CCK)、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肠抑胃肽(GIP)和多肽YY(PYY)等胃肠激素控制食物的摄入、消化与吸收,调节胰岛素分泌,并作用于肝脏、脂肪等外周代谢器官调节机体糖脂稳态。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与胃肠激素分泌异常密切相关。因此,以胃肠激素作为干预靶点的药物备受关注。对消化道内分泌细胞与激素的深入研究将为治疗代谢性疾病提供新方向。

  • 标签: 胃肠道内分泌细胞 胃肠道激素 糖脂代谢 2型糖尿病 肥胖
  • 简介:摘要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一种妊娠期特发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涉及母体、胎盘、胎儿等多种因素。研究发现,妊娠期血糖及血脂的代谢异常可能与子痫前期发病关系密切。现就子痫前期糖脂代谢异常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指导妊娠期相关方面的管理。

  • 标签: 糖尿病 子痫前期 糖脂代谢 血脂
  • 作者: 章卫平 史亚男 陈玉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国家卫生健康委激素与发育重点实验室、天津市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300134 海军军医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国家卫生健康委激素与发育重点实验室、天津市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300134,海军军医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
  • 简介:摘要肠道是消化、吸收各种膳食营养素的重要场所,也是调节机体糖脂代谢稳态的主要器官。肠道可感受各种不同的营养信号,与脑、肝脏等代谢器官相互作用,形成复杂而又精细的糖脂代谢时空调控网络,发挥调节糖脂代谢稳态的"前哨"与"枢纽"作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已成功转化为临床干预糖脂代谢紊乱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就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和转化应用研究进展进行述评,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热点提出展望。

  • 标签: 肠道 肠道微生物 糖代谢稳态 脂代谢稳态 代谢调节
  • 简介:摘要糖脂代谢紊乱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导致死亡率升高。下丘脑和垂体是机体内分泌系统的中枢,它们不仅在调节靶器官内分泌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还能通过多种机制维持机体糖脂代谢稳态。下丘脑疾病所致下丘脑结构受损或功能异常,直接造成血糖、血脂代谢失衡,也可能通过影响体内各种激素水平导致糖脂代谢紊乱。垂体疾病则主要通过改变体内激素水平而影响机体糖脂代谢。为了增加临床医生对下丘脑垂体疾病合并糖脂代谢紊乱的认识及管理能力,本文拟从功能性垂体瘤、垂体功能减退及下丘脑疾病对糖脂代谢的影响3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阐述。

  • 标签: 糖脂代谢 代谢综合征 下丘脑垂体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乌鲁木齐某社区不同睡眠时间居民的糖、脂代谢指标水平。方法利用2017年5月在乌鲁木齐某社区进行慢性代谢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所获2 049名居民的数据,选取资料完整、年龄19~80岁的居民共1 822人,测血压、腹围、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完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采集静脉空腹及2 h血浆血糖,同时测尿酸、HbA1C、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1)睡眠时间≤6.0、6.1~8.0和>8.0 h/d的调查对象分别有363人(19.9%)、1 349人(74.0%)和110人(6.0%)。不同睡眠时间组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吸烟状况及锻炼状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睡眠时长人群的超重、肥胖、腹型肥胖、高尿酸、高血压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睡眠时间≤6.0 h/d组上述指标的检出率均高于其余2组。(2)不同睡眠时长人群的舒张压、收缩压、体重指数、腹围、总胆固醇、LDL-C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不同睡眠时长组组间上述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睡眠时间≤6.0 h/d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另外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空腹血糖、HbA1C、尿酸、三酰甘油、H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论是否校正年龄、家庭收入和文化程度,睡眠时间≤6.0 h/d与腹型肥胖相关,其余糖脂代谢指标未见明显相关性,睡眠时间≤6.0 h/d是腹型肥胖的危险因素[未校正:OR=1.65(95%CI1.18~2.32),校正后:OR=1.48(95%CI1.04~2.08); P<0.05]。结论睡眠时间≤6.0 h/d与腹型肥胖相关,睡眠时间≤6.0 h/d可能是腹型肥胖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睡眠时间 糖代谢 脂代谢 乌鲁木齐
  • 简介:摘要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2019年1月,我国启动"2618糖脂工程",即推进基层糖尿病血糖、血压、血脂"三高共管"的综合管理。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对其诊疗水平的提升,大多数患者以慢性病的状态长期生存。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在乳腺癌患者中的患病率更高,是常见的乳腺癌伴随疾病,同时乳腺癌患者中也伴有较高比例的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内膜增厚,但多无明显症状,临床对其危害缺乏认识,这难免会影响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本文将探讨"2618糖脂工程"在乳腺癌患者伴随疾病全程管理中的意义及其实施,以进一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

  • 标签: 乳腺癌 乳腺癌伴随疾病 2618糖脂工程
  • 简介:摘要全世界糖尿病和肥胖等糖脂代谢疾病的患病率在不断升高,而中国人群患病率上升速度尤为迅猛,糖脂代谢疾病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一级预防显得尤为迫切。DOHaD(Developmental Origin of Health and Diseases)理论提出生命早期的环境因素如营养会影响某些成人非传染性疾病特别是代谢疾病的发生风险。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生命周期营养失衡(如生命早期营养不良和成年营养过剩)仍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内外最近有较多学者对饥荒下生命早期营养不良环境和成年后糖脂代谢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这一领域作一综述,并提出生命早期营养不良成年后营养过剩(两次打击)营养代谢模型。这些研究将为中国、印度等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预防糖脂代谢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生命早期 饥荒 两次打击 肥胖 糖尿病 脂肪肝
  • 简介:摘要棕色脂肪组织(BAT)是人体非颤栗性产热的主要场所。多项研究证明,移植BAT具有减轻体重、改善糖代谢、逆转1型糖尿病等重要作用,作用机制包括激活内源性BAT、促进产热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机体能量消耗、通过分泌棕色脂肪细胞因子改善糖脂代谢、减轻脂肪组织炎症。BAT在能量调节和全身代谢中发挥的作用为减肥及改善糖脂代谢异常提供了新的思路,而移植BAT也成为了一种治疗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可能方式。

  • 标签: 脂肪组织,棕色 移植 棕色脂肪细胞因子 减肥 糖脂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群血清猪胆酸类胆汁酸(HCAs)水平与糖脂代谢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上海肥胖研究中的受试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收集其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检测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检测受试者的血清胆汁酸谱[包括猪胆酸(HCA)、猪脱氧胆酸(HDCA)、甘氨猪胆酸(GHCA)和甘氨猪脱氧胆酸(GHDCA)等]并计算血清总猪胆酸类胆汁酸(总HCAs)。根据公式计算受试者的稳态模型评估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及Gutt-胰岛素敏感性指数(Gutt-ISI)等。根据研究对象的BMI以及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T2DM)将其分为3组:健康对照组、单纯超重/肥胖组及超重/肥胖T2DM组。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²检验对组间相应指标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和多重线性回归探讨HCAs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304例研究对象。其中,健康对照组127例,单纯超重/肥胖组107例,超重/肥胖T2DM组70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超重/肥胖T2DM组的总HCAs、HCA、GHCA、GHDCA均更低(P<0.05)。在校正性别、年龄和BMI后,HCA与LDL-C呈负相关(β=-0.006,P=0.011),而与Gutt-ISI呈正相关(β=0.496,P=0.003);HDCA与Gutt-ISI呈正相关(β=0.240,P=0.028);GHCA与FINS(β=0.048,P=0.011)、HOMA-β(β=0.582,P=0.032)均呈正相关。结论超重/肥胖T2DM患者的多个血清HCAs水平显著降低;HCAs水平的降低与超重/肥胖T2DM患者血脂异常、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以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 标签: 糖尿病,2型 超重 肥胖症 猪胆酸类胆汁酸 糖脂代谢
  • 简介:摘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占高血压人群的5%~15%,是一类容易被忽略的常见病。PA患者易伴发糖代谢紊乱,约23.0%~35.3%的PA患者会伴发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其机制可能为高醛固酮影响了胰岛β细胞功能和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PA与脂代谢异常的研究证据尚不充分。现就PA患者的糖脂代谢特征及发生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糖尿病 脂代谢
  • 简介:摘要新型脂肪细胞因子Meteorin-like(Metrnl)是神经营养调节因子Meteorin(Metrn)的同源蛋白。研究发现,Metrnl密切参与糖脂代谢性疾病,如血脂异常、肥胖、2型糖尿病、冠心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的调控。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米色脂肪形成、调节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γ(PPARδ/γ)通路、激活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有关。因此,深入探讨Metrnl在糖脂代谢中的作用及机制,以期提高对脂肪细胞因子Metrnl的认识,有望使其成为治疗糖脂代谢性疾病的新靶点。

  • 标签: Metrnl 脂肪细胞因子 糖脂代谢
  • 简介:摘要催产素是一种由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神经元合成,经神经垂体释放入血的肽类激素。研究发现催产素除促进宫缩和泌乳之外,还能抑制摄食、促进脂肪氧化分解、刺激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在机体糖脂代谢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机体存在糖脂代谢异常时,外源性催产素的作用及血清催产素的变化存在差异。全面认识催产素对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催产素通路作为代谢相关疾病治疗靶点的前景。

  • 标签: 催产素 糖脂代谢 摄食 脂肪 葡萄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相关分子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在山东省肿瘤医院接受肠镜检查的健康体检者26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空腹血糖、空腹血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病理类型、大小、数目的影响因素。结果262例受检者中,无息肉检出116例,检出腺瘤性息肉113例,炎性息肉33例。息肉组HOMA-IR、VCAM-1及FGF19分别为2.904±1.754、(334.415±139.573)ng/ml和(135.865±98.470)pg/ml,均高于无息肉组[分别为2.369±1.306、(302.480±99.946)ng/ml和(110.694±76.044)ng/ml,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4.269,95%CI为1.963~9.405)和FGF19(77.0~131.4 pg/ml:OR=2.385,95%CI为1.155~4.926)为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799,95%CI为1.650~8.748)和FGF19(77.0~131.4 pg/ml:OR=2.290,95%CI为1.072~4.891)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6.725,95%CI为1.853~24.410)和空腹血糖(≥6.5 mmol/L:OR=0.047,95%CI为0.009~0.245)是炎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539,95%CI为1.293~9.689)为单发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5.063,95%CI为2.048~12.515)、FGF19(77.0~131.4 pg/ml:OR=2.502,95%CI为1.102~5.681)和空腹血糖(≥6.5 mmol/L:OR=0.282,95%CI为0.095~0.839)是多发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416,95%CI为1.134~10.289)和空腹胰岛素(≥9.4 μU/ml:OR=9.480,95%CI为1.485~60.521)为发生<0.5 cm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151,95%CI为1.244~7.984)和空腹血糖(≥6.5 mmol/L:OR=0.310,95%CI为0.102~0.941)为发生0.5~0.9 cm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22.649,95%CI为4.154~123.485)、年龄(55~64岁:OR=4.473,95%CI为1.070~18.704;≥65岁:OR=5.815, 95%CI为1.300~26.009)、体质指数(≥28 kg/m2:OR=5.310,95%CI为1.224~23.032)和FGF19(77.0~131.4 pg/ml:OR=7.474,95%CI为1.903~29.351)为发生≥1.0 cm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按性别分层后,对于男性受检者,血清FGF19为结直肠息肉(77.0~131.4 pg/ml:OR=6.109,95%CI为1.688~22.104)和腺瘤性息肉(77.0~131.4 pg/ml:OR=6.401,95%CI为1.717~23.864)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女性受检者,年龄(55~64岁:OR=3.783,95%CI为1.052~13.611)和VCAM-1(≥352.8 ng/ml:OR=4.341,95%CI为1.142~16.493)为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55~64岁:OR=5.743,95%CI为1.205~27.362;≥65岁:OR=6.885,95%CI为1.143~41.467)、VCAM-1(≥352.8 ng/ml:OR=6.313,95%CI为1.415~28.159)和IGF-1(≥7.6 ng/ml:OR=5.621,95%CI为1.069~29.543)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结直肠息肉及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有关,血清FGF19是结直肠息肉及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是结直肠息肉及腺瘤性息肉潜在的血清学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 标签: 结直肠息肉 胰岛素抵抗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相关分子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在山东省肿瘤医院接受肠镜检查的健康体检者26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空腹血糖、空腹血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病理类型、大小、数目的影响因素。结果262例受检者中,无息肉检出116例,检出腺瘤性息肉113例,炎性息肉33例。息肉组HOMA-IR、VCAM-1及FGF19分别为2.904±1.754、(334.415±139.573)ng/ml和(135.865±98.470)pg/ml,均高于无息肉组[分别为2.369±1.306、(302.480±99.946)ng/ml和(110.694±76.044)ng/ml,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4.269,95%CI为1.963~9.405)和FGF19(77.0~131.4 pg/ml:OR=2.385,95%CI为1.155~4.926)为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799,95%CI为1.650~8.748)和FGF19(77.0~131.4 pg/ml:OR=2.290,95%CI为1.072~4.891)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6.725,95%CI为1.853~24.410)和空腹血糖(≥6.5 mmol/L:OR=0.047,95%CI为0.009~0.245)是炎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539,95%CI为1.293~9.689)为单发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5.063,95%CI为2.048~12.515)、FGF19(77.0~131.4 pg/ml:OR=2.502,95%CI为1.102~5.681)和空腹血糖(≥6.5 mmol/L:OR=0.282,95%CI为0.095~0.839)是多发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416,95%CI为1.134~10.289)和空腹胰岛素(≥9.4 μU/ml:OR=9.480,95%CI为1.485~60.521)为发生<0.5 cm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151,95%CI为1.244~7.984)和空腹血糖(≥6.5 mmol/L:OR=0.310,95%CI为0.102~0.941)为发生0.5~0.9 cm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22.649,95%CI为4.154~123.485)、年龄(55~64岁:OR=4.473,95%CI为1.070~18.704;≥65岁:OR=5.815, 95%CI为1.300~26.009)、体质指数(≥28 kg/m2:OR=5.310,95%CI为1.224~23.032)和FGF19(77.0~131.4 pg/ml:OR=7.474,95%CI为1.903~29.351)为发生≥1.0 cm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按性别分层后,对于男性受检者,血清FGF19为结直肠息肉(77.0~131.4 pg/ml:OR=6.109,95%CI为1.688~22.104)和腺瘤性息肉(77.0~131.4 pg/ml:OR=6.401,95%CI为1.717~23.864)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女性受检者,年龄(55~64岁:OR=3.783,95%CI为1.052~13.611)和VCAM-1(≥352.8 ng/ml:OR=4.341,95%CI为1.142~16.493)为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55~64岁:OR=5.743,95%CI为1.205~27.362;≥65岁:OR=6.885,95%CI为1.143~41.467)、VCAM-1(≥352.8 ng/ml:OR=6.313,95%CI为1.415~28.159)和IGF-1(≥7.6 ng/ml:OR=5.621,95%CI为1.069~29.543)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结直肠息肉及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有关,血清FGF19是结直肠息肉及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是结直肠息肉及腺瘤性息肉潜在的血清学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 标签: 结直肠息肉 胰岛素抵抗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 简介: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常见的女性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其糖脂代谢异常与生殖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卵巢是能量代谢活跃的器官,颗粒细胞的增殖,卵母细胞的发育成熟及排卵,都是耗能的过程,需要足够的能量供应。糖、脂类在颗粒细胞中被分解,通过缝隙连接为卵母细胞发育提供能量。PCOS患者糖脂代谢异常表现在卵巢颗粒细胞和卵泡液中信号分子及细胞因子、卵泡液中代谢产物的变化,影响卵泡发育及卵母细胞质量。本文就PCOS患者糖脂代谢特点及与糖脂代谢相关的细胞因子对卵泡发育和卵细胞质量的影响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糖脂 代谢 细胞因子 卵母细胞生长/发育
  • 简介:摘要探讨成人1型糖尿病(T1DM)患者甲状腺功能与糖脂代谢指标的关系。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30例T1DM患者资料,结果显示,成人T1DM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TSH)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39、0.166、0.249,P值均<0.05)。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TC和LDL-C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72、-0.240、-0.197、-0.220,P值均<0.005)。游离甲状腺素(FT4)与TC、LDL-C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71、-0.170,P值均<0.05)。TC是TSH、FT3、FT4的独立预测因子,FT3、FT4是HbA1c的独立预测因子,TSH是TC、TG、LDL-C的独立预测因子。成人T1DM患者甲状腺功能与糖脂代谢密切相关,有必要常规检测T1DM患者的甲状腺功能。

  • 标签: 糖尿病,1型 成人 甲状腺功能 糖脂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纯甲状腺结节与血脂血糖代谢及碘营养管理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上海市金山区2015年7月至12月接受流行病学调查的人群资料进行横断面研究,计算甲状腺结节患病率,并对相关功能指标进行分析。结果603例受试者检出单纯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为22.6%(603/2 669)。其中女性单纯甲状腺结节患者358例,患病率为26.9%,男性单纯甲状腺结节患者245例,患病率为18.3%。女性单纯甲状腺结节患病率高于男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686,P<0.001)。此外,单纯甲状腺结节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升高趋势[13.1%(92/704)、20.2%(104/514)、25.1%(145/578)、24.4%(107/439)、36.3%(98/270)与34.8%(57/164),χ2=83.872,P<0.001],且在≤30岁组[8.0%(30/704)与18.8%(62/331),χ2=35.716,P<0.001]、>30~≤40岁组[14.1%(37/263)与26.7%(67/251),χ2=12.683,P<0.001]、>60~≤70岁组[26.2%(33/126)与45.1%(65/144),χ2=10.435,P<0.001]、>70岁组[24.4%(21/86)与46.2%(36/78),χ2=8.521,P<0.001]中,男性单纯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低于女性。在单纯甲状腺结节阳性组人群中,空腹血糖[5.12(4.80,5.69)与5.02(4.72,5.48)]、总胆固醇[1.24(0.85,1.86)与1.13(0.77,1.76)]、甘油三酯[4.77(4.09,5.48)与4.49(3.92,5.1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79(2.26,3.36)与2.63(2.19,3.16)]、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1.41(1.18,1.66)与1.35(1.13,1.61)]均高于阴性组(U值分别为554 818、578 468、535 622、556 067、567 960,P均<0.001),甲状腺结节阳性组BMI指数等级分布相对阴性组偏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77/2 066)、50.1%(1 034/2 066)、32.4%(669/2 066)、13.8%(286/2 066)与3.2%(19/603)、43.6%(263/603)、38.1%(230/603)、15.1%(91/603),χ2=9.5201,P=0.023]。食用加碘盐的受试者单纯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显著低于食用非碘盐的受试者[20.7%(436/2 102)与29.5%(167/567),χ2=19.376,P<0.001],单纯甲状腺结节阳性组尿碘水平显著低于阴性组[148.4(100.2,213.7)与169.5(115.4,241.75),U=545 129.5,P<0.001]。经过Logistic回归筛选后,年龄(OR=1.57,95%CI:1.292~1.908,P<0.001)、性别(OR=1.278,95%CI:1.193~1.368,P<0.001)、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级(OR=1.166,95%CI:1.022~1.330,P=0.022)、总胆固醇(OR=1.105,95%CI:1.005~1.214,P=0.040)、食用加碘盐(OR=0.689,95%CI:0.556~0.854,P=0.001)是甲状腺结节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上海地区单纯甲状腺结节患病率相对较低。年龄、性别、BMI等级、总胆固醇、加碘盐是引发甲状腺结节的独立影响因素,另外血糖水平也可能与甲状腺结节患病率相关。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血糖 血脂 尿碘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长激素替代治疗(GHRT)对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接受GHRT的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前糖代谢状态将患者分为糖调节正常(NGR)组和糖调节受损(IGR)组,分析GHRT前后糖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共纳入30例患者,平均年龄(23.0±5.2)岁,其中NGR组23例、IGR组7例。GHRT 12个月后,2组患者空腹血糖(FPG)、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2hPG)、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5),IGR组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NGR组患者中无一例进展为IGR或糖尿病,IGR组7例患者无一例进展为糖尿病,其中4例由糖耐量受损(IGT)恢复至NGR。2组患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增加是FPG、2hPG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GHRT 12个月不会对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的葡萄糖稳态产生不利影响,而患者的血脂谱得到显著改善。

  • 标签: 垂体功能减退症 生长激素替代治疗 葡萄糖代谢 体重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鼠孕前肥胖(pre-pregnancy obesity,PO)、孕期增重过多(excessive gestational weight gain,EGWG)、孕前肥胖合并孕期增重过多(PO+EGWG)对新生子代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不同时期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构建PO、EGWG、PO+EGWG动物模型。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9只。对照组孕前、孕期均正常饮食,PO组孕前高脂饮食、孕期正常饮食,EGWG组孕前正常饮食、孕期高脂饮食,PO+EGWG组孕前、孕期均高脂饮食。记录母鼠孕前、孕期体重及新生仔鼠出生体重。取雄性新生仔鼠,每组9只,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空腹胰岛素水平,甘油磷酸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检测肝脏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脂质沉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脏糖代谢通路关键基因IR、IRS、AKT及脂质代谢关键基因FASN、SREBP1c、PPARα的mRNA水平。结果孕前高脂饮食组(PO组、PO+EGWG组)母鼠孕前体重高于孕前正常饮食组(对照组、EGWG组),孕期高脂饮食组(EGWG组、PO+EGWG组)母鼠孕期增重百分比高于孕期正常饮食组(对照组、P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组、EGWG组、PO+EGWG组新生仔鼠出生体重均高于对照组,PO+EGWG组高于PO组和EGW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组、EGWG组、PO+EGWG组新生仔鼠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虽高于对照组,IR、IRS、AKT的mRNA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GWG组和PO+EGWG组肝脏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及FASN、SREBP1c的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O+EGWG组PPARα的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和P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别在孕前、孕期和孕前孕期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可成功构建PO、EGWG、PO+EGWG动物模型。PO+EGWG对新生子代大鼠出生体重及糖脂代谢影响最显著,与EGWG相比,PO对新生子代大鼠糖代谢影响相对显著,EGWG对新生子代大鼠脂代谢影响相对显著。母体肥胖对子代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考虑与糖脂代谢基因的表达改变有关。

  • 标签: 母体肥胖 新生子代 糖脂代谢 大鼠
  • 作者: 吴辉 谷桂珍 李富冉 周文慧 邵建中 薛红册 余善法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办公室,郑州 450052,中原油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濮阳 457001,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劳动卫生科,郑州 45005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达州 635000,中原油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防治所,濮阳 457001,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外事处,郑州 45119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轮班作业和心理资本对糖脂代谢异常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18年10月纳入某天然气田1 415名作业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轮班作业和心理资本等信息,按照标准规范测量其生理、生化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轮班作业和心理资本对糖脂代谢异常的交互作用。结果1 415名研究对象中,血糖异常的检出率为21.2%(300例),糖尿病检出率为8.3%(118例);总胆固醇异常的检出率为40.4%(572例),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11.3%(160例);甘油三酯异常的检出率为41.6%(588例),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为24.7%(350例);低密度脂蛋白异常的检出率为17.3%(245例),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的检出率为4.0%(56例);高密度脂蛋白异常的检出率为1.3%(18例)。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轮班作业、低水平自我效能、低水平乐观均与血糖异常存在正向关联(P值均<0.05),轮班作业与甘油三酯异常存在正向关联(P值均<0.05);但未见轮班作业与低水平自我效能、低水平希望、低水平韧性、低水平乐观对糖脂代谢异常存在交互作用。结论轮班作业是血糖异常、甘油三酯异常的危险因素,自我效能和乐观是血糖异常的保护因素,未见轮班作业和心理资本对研究人群的糖脂代谢异常存在交互作用。

  • 标签: 时间生物学现象 心理生理学 能量代谢 轮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