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程优化护理分诊对门诊诊疗流程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150例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分诊。选取该院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实施流程优化护理分诊。充分收集患者在门诊诊疗流程中分诊质量、意见及投诉、护患之间纠纷等发生的原因,并针对以上意见进行整体修改,制定流程优化护理分诊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分诊诊疗质量、护理质量、投诉事件、护患纠纷及风险事故、差错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门诊分诊诊疗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各方面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投诉事件、护患纠纷及风险事故、差错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流程优化护理分诊能够改善门诊分诊的诊疗质量,使患者较快地就诊完毕,且患者获得了较好的护理,减少了门诊中投诉、差错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门诊护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流程优化护理分诊 门诊诊疗流程 护理质量 分诊诊疗质量
  • 作者: 徐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4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鹅湖分院,江苏 无锡 214000
  • 简介:目的:观察于急性脑梗死病例急救领域引入优化模式的急诊护理流程所取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2023年收治于我院的急性脑梗死急诊病例50例为观察样本,以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急性脑梗死病例划归为25例试验组、25例对照组,对照组遵循急性脑梗死常规式急诊护理流程施护,试验组接受优化模式的急诊护理流程干预,对两组干预后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急性脑梗死急诊样本急救护理时效性三大时间测评指标优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急性脑梗死病例急救领域引入优化模式的急诊护理流程,利于其急救护理时效性与抢救成功率的双重提升。

  • 标签: 急性脑梗死;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模式
  • 作者: 朱丹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9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 简介:目的:分析急诊胸痛患者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急诊胸痛患者80例患者平均分入研究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和参照组(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对比护理管理结果。结果:研究组无论抢救效率和效果、护理质量均高于参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诊胸痛患者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提高抢救效果和成功率。

  • 标签: 急诊;胸痛;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TIPSS(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1-2021.12期间未进行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TIPSS治疗患者30例为对照组,2022.1-2022.12期间进行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TIPSS治疗患者30例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TIPSS治疗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地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实践应用。

  • 标签: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 TIPSS 治疗效果
  • 作者: 任光芬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第4期
  • 机构:江口县中医医院,贵州江口554400
  • 简介:目的:研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从我院挑选2020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62例急性胸痛患者,并分为常规组(n=31)和研究组(n=31),常规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流程,研究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两组急诊抢救时间、进出急诊时间、住院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为(31.20±1.59)min、进出急诊时间为(40.13±2.40)min、住院时间为(10.47±1.23)d,常规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为(57.16±2.87)min、进出急诊时间为(57.82±3.16)min、住院时间为(14.84±2.49)d,研究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进出急诊时间、住院时间均要短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45%,常规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35%,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急性胸痛患者抢救中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有效缩短急诊抢救时间、进出急诊时间、住院时间,且很少出现不良事件,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急性胸痛患者;抢救效果
  • 作者: 卢海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9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研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8月-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通过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常规组和研究组,两个组别各45例,常规组用常规急救护理措施,研究组采取优化急诊护理护理流程,对比两组患者急诊时间、抢救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与常规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在急诊时间、抢救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取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使患者有更好的诊疗体验,有助于患者配合治疗,加速患者康复速度。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流程优化在降低小儿急诊输液意外风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将2018年6—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收的220例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流程;将2018年10月—2019年1月我院接收的220例患儿设为观察组,实施护理流程优化。比较两组患儿对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及输液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输液等候时间、接诊时间、穿刺时间、拔针时间,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投诉、护患纠纷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输液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输液等候时间、接诊时间、穿刺时间以及拔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医疗纠纷及护理投诉事件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护理流程可有效降低小儿急诊输液意外风险发生率,提高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痛苦,改善患儿的就医体验,保证了患儿安全,并提高了家长对医疗服务行业的满意度评价,营造了积极良好的医院整体形象。

  • 标签: 儿童 急诊室,医院 护理流程 输液 意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快速康复护理流程优化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40例(观察组),实施康复护理流程优化,即在原有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流程基础上对快速康复中饮食、疼痛控制、下床活动、功能锻炼和出院指导各环节进行优化,制定出详细可行的流程,并制定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快速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观察并统计在使用优化护理流程后患者的焦虑评分、疼痛评分、引流管停留时间、尿管停留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术前禁食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术后1周Barthel评分。与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实施流程优化前40例髋关节置换老年患者(对照组)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HAD评分、疼痛评分分别为(9.10±2.00)分和(2.28±1.1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70±2.31)分和(7.13±1.32)分;观察组引流管停留时间、尿管停留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术前禁食时间分别为(39.30±1.71)h、(23.13±2.38)h、(7.53±1.58)h、(6.70±1.62)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8.05±1.96)h、(29.85±2.14)h、(11.20±2.13)h、(10.05±1.66)h;观察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分别为(13.83±1.63)d和(22 978.60±1 237.81)元,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8.60±1.68)d和(31 475.46±643.67)元;观察组术后1周Barthel评分为(75.18±7.9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83±5.69)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将更加优化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中,可减轻焦虑和控制疼痛,缩短引流管和尿管留置时间,缩短下床活动时间、术前禁食时间和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并加快术后患者自理能力恢复。

  • 标签: 老年 髋关节置换 流程优化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收集我院接受无痛支气管镜检查共156例患者,分别为老院工作流程优化前(A组)79例、新院工作流程优化后(B组)77例。发现B组术中麻醉维持丙泊酚平均用量明显低于A组,B组术中、术毕血氧饱和度(SpO2)均高于A组,B组患者发生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和低氧血症的比例低于A组,B组大多数患者术中完全不知晓,整体不适、疼痛程度更低,更愿意再次接受支气管镜检查并且整体满意度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痛支气管镜实施工作流程优化后,患者术中、术后生命体征更加平稳,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对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整体满意度提高。因此,无痛支气管镜的实施流程优化非常必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于循证分析的护理流程优化在急性脑梗死(ACI)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急诊收治的ACI患者118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按照常规诊疗流程进行救治,观察组则行基于循证分析的护理流程,对比两组的抢救效率、院前延迟情况、神经缺损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总时间、分诊及转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院前延迟<1 h和2~3 h比例分别为38.98%和40.68%,均高于对照组的27.12%和30.51%(P<0.05),>3 h比例为20.34%,低于对照组的42.37%(P<0.05)。护理治疗后2、4 d,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循证分析的护理流程优化可提高急诊ACI患者急救效率,缩短救治时间,降低神经功能损伤,促进满意度的提升。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循证护理 急诊 护理流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院内救治流程优化下综合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综合护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优化前组和优化后组,各50例。对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神经功能、社会支持进行评分,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满意度,并做组间比较。结果优化后组自我管理效能感、社会支持评分均高于优化前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优化前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优化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院内救治流程优化下综合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干预效果显著,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且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院内救治流程 综合护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目的: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开展抢救中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调研,以2020.9-2022.9为时间节点,选取院内接诊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护理方式分组,一组为参照组(常规急诊护理),一组为观察组(完善急诊护理流程),每组各35人,观察两组临床护理成效。结果:两组患者开展不同护理干预后,参考各项抢救指标评分,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参照组,组间数值对比,差值突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从两组急救效果对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参照组,组间数值对比,差值突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心肌梗死患者抢救,开展急诊护理流程疗效显著,抢救成功率得以提升,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完善急诊护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通过优化血培养工作流程的方式是否可以缩短菌血症标本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TTP)、阳性报警到审核时间(阳性报警后处理时间)和标本周转时间(TAT)。方法本实验采用回顾性研究。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收集的阳性血培养标本进行阶段性分析研究。本研究中的传统流程阶段(2014年),共纳入分析阳性血培养标本502瓶;流程优化第一阶段(2016年),较传统流程阶段延长了工作人员在岗时间至22:00,共纳入分析阳性血培养标本976瓶;流程优化第二阶段(2018年),较流程优化第一阶段增加了质谱快速鉴定流程,共纳入阳性血培养标本1 029瓶;流程优化第三阶段(2020年),较流程优化第二阶段引入新型VIRTUO BACT/ALERT血培养系统。比较不同阶段中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血培养阳性报警后处理时间和标本周转时间的差异。统计分析采用秩和检验。结果在传统流程阶段(2014年),阳性报警后处理时间为55.70(47.35,68.45)h;流程优化第一阶段(2016年),阳性报警后处理时间为47.25(33.88,59.96)h,流程优化第一阶段阳性报警后处理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流程阶段(Z=‒10.734,P<0.001);流程优化第二阶段(2018年)阳性报警后处理时间为47.18(36.41,59.40)h,在17:00之前12.18%革兰阴性杆菌的初步鉴定结果可以在审核前回报临床;流程优化第三阶段(2020年),原有BACT/ALERT 3D系统的血培养标本TTP为39.56(21.52,62.65)h,TAT为78.16(64.68,99.72)h;新型VIRTUO BACT/ALERT系统的血培养标本TTP为37.03(21.08,58.22)h,TAT为73.41(62.88,89.48)h,VIRTUO BACT/ALERT系统较BACT/ALERT 3D系统的TTP明显缩短(Z=‒2.273,P=0.023);VIRTUO BACT/ALERT系统较BACT/ALERT 3D系统的TAT明显缩短(Z=‒4.040,P<0.001)。结论通过对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工作流程进行多方面、多措施的持续改进,可缩短血培养中各阶段的处理时间,使临床获得受益。

  • 标签: 感染 血培养 评价研究 阳性报警时间 标本周转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救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5月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治疗的患者70例作为常规组,另选取2018年7~11月在该院进行ACS治疗的患者70例作为优化组。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组患者实施急诊护理优化流程。比较两组患者确诊时间及接受相应治疗时间、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T等生命指标,患者治疗1个月后生活质量及患者家属对其急诊护理流程的满意率。结果优化组患者确诊时间及接受相应治疗时间分别为(17.53±1.87)min及(24.19±5.03)min,均显著优于常规组,优化组患者CK-MB及hs-cTnT分别为(14.81±2.43)U/L及(6.27±0.92)mg/L,且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分别为(59.54±6.31)%及(67.87±8.19)mm,均显著优于常规组;优化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其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等各项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优化组患者对急救护理流程满意率为10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8.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有效提高ACS患者的急救质量及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且该护理流程模式得到患者家属的认可,可行性较高。

  • 标签: 急诊 护理流程优化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救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流程路径优化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诊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麻城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2~7月收治的患者70例纳入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流程;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患者70例纳入试验组,试验组患者采取优化后的护理流程路径。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情况、病死率、诊疗效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LVEF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且试验组ST段降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8.57% vs 68.57%;1.43% vs 11.43%)。试验组患者的病情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初步抢救时间、导管室启动时间、D2B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及家属对救护过程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5.71% vs 8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采用优化后的护理流程路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诊疗效果,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提高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护理流程路径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诊治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溶栓流程优化护理模式对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对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溶栓流程优化护理模式,比较实施前(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及实施后(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急诊脑梗死患者救治效率、溶栓成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实施后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检查时间、等待报告时间、急诊救治时间均短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溶栓治疗成功率、患者满意率高于实施前(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低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溶栓流程优化护理模式提高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提高患者溶栓治疗成功率及护理满意率。

  • 标签: 溶栓流程优化护理模式 急诊急性脑梗死 溶栓成功率 护理满意率
  • 作者: 周艳 周燕 蔡斌 叶爱芬 葛兆阳 徐玉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护理部,杭州 31001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血液科,杭州 31001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质量管理办公室,杭州 31000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日间手术中心,杭州 31001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入院准备中心,杭州 310016
  • 简介:摘要疫情常态化防控状态下,医院需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和患者就医需求,建立平急结合的日间手术术前管理流程。作者梳理了既往医院日间手术前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战时预警管理和平时流程优化两个方面出发,构建平急结合的日间手术术前管理流程流程优化后,提高了日间手术患者的24 h出院率,降低了停手术出院率和爽约率,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促进日间手术管理质量的持续提升。

  • 标签: 日间住院医疗 平急结合 新冠肺炎 管理流程 优化
  • 简介:摘要将电极精准地植入目标靶点,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是神经外科医生进行脑深部电刺激术的主要目标。本组通过优化开颅和电极植入流程、采用导针电凝硬脑膜配合明胶海绵封闭技术及一步法连接电极与延长导线技术,在脑深部电刺激术的不同阶段对手术进行了流程优化和技术改进。这些方法可在提高植入精度的同时,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对患者的创伤,减少术中不良事件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为从事脑深部电刺激术的神经外科医生提高手术质量及效率提供借鉴与参考。

  • 标签:
  • 作者: 沈海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6
  • 出处:《健康世界》2023年第9期
  • 机构:江阴市人民医院,江苏江阴214400
  • 简介:目的:分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并发症和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分析对象选择于2021.12~2022.12就诊于我院急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随机方法分组分析,39例予以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者纳入试验组,39例予以常规护理者纳入对照组,对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抢救、转诊、分诊时间均明显较短(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效果突出,建议推广。

  • 标签: 急性脑梗死;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并发症
  • 简介:摘要本研究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在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效果。2020年2月,确定以优化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流程作为研究主题;运用FMEA梳理某传染病医院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管理流程并分析潜在的失效模式;经评估,将人员防护不规范、人员到岗不及时、检测标本不合格及病房准备不充分4项列为优先改进风险,针对性制定改进措施。相关措施实施3个月后,上述4项风险的优先指数值均显著下降,应急人员到岗及时率、防护规范率、标本采集处置合格率及应急病房呼吸机完好率、心电监护仪完好率及防护用品有效率均明显提高。应用FMEA能够优化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流程,提高其管理水平。

  • 标签: 传染病 应急管理 流程优化 传染病医院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