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帕拉塞尔苏斯是近代西方医学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要彻底打破传统盖伦医学体系的桎梏,完成对古典医学体系革命的人物。他将传统的炼金术引入医学,并将炼金术的由制取黄金改为制造能够给人带来健康的药品;认为上帝用硫磺、盐和水银这“三要素”创造了自然和人,人体就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各种化学反应的“化学系统”。这为长期处在“四体液”思想下的医学带来了新的世界观——化学世界观。化学世界观的提出,不仅为 “医疗化学”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医学发展开辟出了新的世界。虽然帕拉塞尔苏斯的“三要素论(three principles)” 并没有在强调人体健康平衡这一点上完全超越盖伦的“四体液”学说,但“三要素论”中包含了自然中矿物质也可作为药物帮助人体恢复健康平衡这一观点却极大地突破了传统盖伦医学的医药思想体系,为后世药物的扩充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经验借鉴。

  • 标签: 帕拉塞尔苏斯 医学革命 世界观
  • 简介:摘要1例19岁男性患者因心力衰竭合并多种疾病给予利尿、改善心肌功能、抗感染、保肝等治疗。因心率较快(90~110次/min)给予伐布雷定2.5 mg口服、2次/d,心率未见下降(94~110次/min)。服药3 d后,将伐布雷定剂量增加至5 mg口服、2次/d,心率缓慢降低。加量3 d后,患者心率71~89次/min。加量第4天,患者食用柚子约200 g。之后患者心率持续降低,加量第6天降至50次/min。考虑患者心动过缓为伐布雷定所致,停用该药。停药3 d后,患者心率76~131次/min。患者食用柚子前后心率变化特点提示,柚子与伐布雷定可能存在食物-药物相互作用。

  • 标签: 心动过缓 伊伐布雷定 食品药物相互作用 柚子
  • 简介:摘要心率增快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贯穿心力衰竭(心衰)发生发展始终,已成为心血管病和心衰治疗的重要靶点。伐布雷定是首个选择性、特异性窦房结If通道阻滞剂,减慢心率的同时不影响心肌收缩力和心脏传导。既往研究已经证实,其通过减慢心率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预后。为指导我国临床医师规范应用伐布雷定,本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制定本共识,从伐布雷定在心衰管理中的应用(包括慢性心衰长期管理、心衰易损期管理和儿童扩张型心肌病心衰应用等)、其他心血管疾病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冠心病心绞痛、不恰当的窦性心动过速、体位直立性心动过速、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及冠脉CT检查前的心率控制等)及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介绍伐布雷定的临床应用。

  • 标签: 心力衰竭 心率 伊伐布雷定 易损期
  • 简介:摘要甲磺酸马替尼是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和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的一线用药,其皮肤黏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作者通过复习国内外文献描述该药导致的各种皮肤黏膜症状,并总结其发病机制和治疗对策,旨在帮助皮肤科医生提高对该药皮肤黏膜不良反应的认识,给予及时诊治。

  • 标签: 药物毒性 皮肤 黏膜 伊马替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52岁胃肠间质瘤女性患者,术后1个月给予甲磺酸马替尼0.4 g口服、1次/d。约5个月后,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乏力及皮肤黄染。肝功能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388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36 U/L,总胆红素(TBil)32 μmol/L。考虑药物性肝损伤,停用马替尼。进一步检查示白蛋白29.5 g/L,HBV DNA 3.57×106 IU/m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21%;腹部增强CT示腹腔积液。患者为e抗原阴性慢性HBV携带者(20余年),结合上述检查结果,患者被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很可能为马替尼诱发的HBV再激活所致。给予抗病毒、保肝与人工肝治疗,24 d后ALT 25 U/L,AST 39 U/L,TBil 165 μmol/L,HBV DNA 659 IU/ml。约5个月后,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HBV DNA 262 IU/ml。

  • 标签: 甲磺酸伊马替尼 胃肠道间质肿瘤 乙型肝炎病毒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病毒激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戈谢病患儿进行米苷酶用药监测,对米苷酶替代治疗戈谢病短期疗效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估。方法对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血液科规律行米苷酶替代治疗的6例戈谢病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每3个月体检评估肝脾大小、记录骨痛等症状、监测血液学,治疗1年时CT评估肝脾体积、磁共振成像(MRI)评估骨骼受累情况、监测体质量及身高、SF-36健康调查表评估生活质量,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6例戈谢病患儿进行米苷酶替代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治疗3~6个月患儿肝脾均出现回缩,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上升。治疗1年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4.200,P=0.008),血小板较治疗前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60,P=0.073)。治疗1年行CT评估肝脾体积,肝体积缩小(22.10±15.28)%(t=2.725,P=0.042),脾体积缩小(47.10±18.42)%(t=3.162,P=0.034);身高增长(6.17±2.86) cm(t=5.286,P=0.003),体质量增加(4.08±2.01) kg(t=4.975,P=0.004)分。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分示生活质量明显改善[(489.35±103.99)分比(632.75±73.34),t=5.740,P=0.002]。治疗1年仍有1例间断诉骨痛,2例MRI进展,考虑可能与观察时间短及用量不足有关,3例MRI与治疗前无变化。结论米苷酶替代治疗儿童戈谢病短期可纠正血细胞减低、肝脾大,身高、体质量出现增长,生活质量改善,骨骼受累短期改善不明显。

  • 标签: 戈谢病 儿童 疗效 伊米苷酶
  • 简介:摘要1例53岁男性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后给予马替尼400 mg口服、1次/d,1个月后患者出现嗜酸粒细胞增多,未积极治疗,继续马替尼治疗。4个月后,患者出现双手、双足、腹部水肿疼痛,皮疹逐渐累及全身,胸、背部部分皮肤可见溃烂,全身散在多发斑丘疹伴溃烂、渗液、瘙痒、疼痛。嗜酸粒细胞计数2.7×109/L。结合骨髓穿刺及皮肤活检结果,诊断为嗜酸粒细胞增多、药物性皮疹,考虑为马替尼所致。临床药师参与多学科会诊,分析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的相关性,建议停药,后续使用应监测马替尼血药浓度,调整给药剂量。医师暂停马替尼治疗,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治疗,患者皮疹好转,马替尼减量后继续维持治疗。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嗜酸粒细胞增多 皮肤疾病 药物监测 伊马替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性疾病。蛋白酶体抑制剂(PI)的应用使MM的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沙佐米是新一代PI,在临床研究中体现出了其在一线治疗、维持治疗和复发难治患者治疗中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主要体现在延长无进展生存期、较低的外周神经不良反应及长期用药无蓄积毒性等方面。文章综述了沙佐米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临床研究及不良反应,以期为MM的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伊沙佐米 口服 蛋白酶体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同源拮抗剂1(bak1)信号通路的活化在曲康唑抗胰腺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根据检测指标的不同分为对照和曲康唑组。用美国Merk公司提供的不同浓度曲康唑(0、10、30、50、70、90 mg/L)干预人胰腺癌MIA PaCa-2和CFPAC-1细胞,通过噻唑蓝(MTT)评价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凋亡。同时,利用bak1小干扰RNA(siRNA)抑制bak1表达,评价曲康唑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bak1及其下游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和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蛋白表达,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10、30、50、70、90 mg/L曲康唑MIA PaCa-2的抑制率分别是6.211%、34.741%、63.226%、82.531%和89.112%,对CFPAC-1的抑制率分别是9.726%、47.322%、53.631%、72.629%和92.641%。50 μmol/L曲康唑干预前后MIA PaCa-2 G0/G1期分别为43.142%和57.341%(t=21.76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FPAC-1 G0/G1期分别为40.107%和63.216%。50 mg/L曲康唑干预MIA PaCa-2细胞凋亡率分别3.406%、10.712%和22.626%(t=40.83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FPAC-1细胞凋亡率分别5.041%、16.135%和23.701%(t=36.76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曲康唑可有效诱导bak1、bax及cleaved-Caspase-3高表达。bak1 siRNA抑制bak1表达后,曲康唑对胰腺癌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明显下降。结论曲康唑通过调节bak1信号通路的活化发挥抗胰腺癌作用。

  • 标签: 伊曲康唑 胰腺癌 增殖 凋亡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同源拮抗剂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对晚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市闵行区肿瘤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62例,其中,采用阿帕替尼治疗30例(对照组),采用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治疗32例(观察组)。两组在给药前均给予预防呕吐、提升白细胞、补充营养等常规对症干预治疗。治疗期间定期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化疗方案为每3周1次,两组均接受4个周期的治疗。在治疗3个月后评价近期疗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12个月,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总生存(OS)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近期总缓解率分别为9.38%(3/32)、3.33%(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3,P=0.652);观察组疾病进展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13%(9/32)比53.33%(16/30),χ2=4.089,P=0.043]。两组血小板下降、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下降、腹泻、恶心呕吐、肝损害、骨髓抑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中位PFS、OS时间分别为5.8个月(5.0~6.3个月)和8.1个月(7.2~9.3个月),较对照组的4.9个月(4.7~5.1个月)和6.0个月(5.2~6.9个月)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可降低晚期胃癌患者的疾病进展率,延长生存时间,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 标签: 胃肿瘤 预后 不良反应 阿帕替尼 伊立替康
  • 简介:摘要农电管理状况好坏与否会对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等多方面产生直接影响。通过对现阶段弄断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本身的不足已经越发显著,管理模式本身较为单一也严重制约了农电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本文将对农电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应用事宜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更好进行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和应用提出具体建议。

  • 标签: 农电管理 模式 创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伐布雷定治疗老年心力衰竭(HF)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抽取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老年HF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伐布雷定治疗,持续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左室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6 min步行试验(6WMT)距离、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内皮素-1(ET-1)、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细胞因子水平[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22%,55/59)高于对照组(79.66%,47/59),P<0.05。治疗后,两组LVEDD、心率和血清ET-1、NT-proBNP、hs-CRP、TNF-α、IL-6水平均降低,LVEF、6MWT距离和血清NO、NOS、FMD水平均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LVEDD、心率和血清ET-1、NT-proBNP、hs-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LVEF、6MWT距离和血清NO、NOS、FM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伐布雷定治疗老年HF的疗效较好,可改善心功能,提高血管内皮功能,降低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心力衰竭 老年 伊伐布雷定 心功能 血管内皮功能 细胞因子水平
  • 简介:摘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常见的成年人白血病。我国CLL发病率虽低,但是呈逐年上升趋势。CLL传统治疗以免疫化疗为主。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布替尼单药应用可显著提高CLL患者的总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PFS)及总体生存(OS)期,但是部分患者存在耐药、复发及难治等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CLL患者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并克服耐药,采用布替尼联合其他药物治疗CLL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展,并取得初步成效。笔者拟就布替尼单药或者联合用药治疗初治或者复发/难治性CLL患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总结2种治疗方案对CLL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白血病,淋巴样 蛋白酪氨酸激酶类 复发 药物疗法,联合 伊布替尼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接受长期酶替代疗法(ERT)的Ⅰ型戈谢病(GD1)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分析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自1995年1月至2017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ERT且配合调查的成人GD1患者共22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应用SF-36量表调查其生存质量,并分析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结果研究纳入13例男性患者和9例女性患者,中位年龄41(24~52)岁,中位发病年龄6(1~38)岁,开始接受ERT的中位年龄为26(6~41)岁。68.2%的患者常居于我国欠发达城市,86.4%接受高中及以下教育,77.3%患者个人年收入低于3万元。基于SF-36健康调查量表,尽管GD1患者在研究开始前平均接受16(7~22)年ERT,但其生存质量与代表中国正常人群生存质量的对照组相比仍较低。脾脏切除史是影响患者躯体健康的不良因素(P<0.05)。开始ERT时年龄越小越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躯体及心理健康水平(P<0.05)。心理健康不受脾脏切除史、骨受累等因素影响(P>0.05)。结论本中心GD1患者多生活于欠发达地区,学历及收入水平较低。脾脏切除史及开始接受ERT年龄是影响GD1患者长期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即使接受长期ERT,GD1患者的生存质量仍低于健康人。

  • 标签: 戈谢病 酶替代治疗 SF-36 生存质量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在发电厂以及变电站电气系统中,高压隔离开关应用的十分广泛。在高压隔离开关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机械故障或者电气故障,影响较为恶劣。本文主要对高压隔离开关的基本概述进行了阐明,并分析了高压隔离开关故障产生的原因以及检修措施,供相关人员参考。

  • 标签: 高压 隔离开关 故障原因 检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