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9 个结果
  • 简介:关于共同犯罪在什么方面具有共同性这一涉及共犯的根本问题,理论上存在(部分)犯罪共同说和行为共同说的对立。我国通说主张(部分)犯罪共同说,即认为共同犯罪本质上是数人'共犯一罪'(罪名同一性说或者罪名从属性说)。但该说存在着无视共同犯罪的实质是客观归责、不当限缩了共同犯罪的成立范围、有违责任主义以及造成定罪和科刑的分离等诸多问题。从共同犯罪的立法和理论旨在解决参与人的客观归责问题和责任个别作用的原理出发,只要各参与人之间具有行为的共同或者违法事的共同,即可成立共同犯罪。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参与人的责任内容予以定罪处罚。所以,共同犯罪的本质在于'数人共犯数罪'(罪名独立性说)。

  • 标签: 共同犯罪本质 犯罪共同说 行为共同说 因果共犯论 责任个别作用
  • 简介:<正>目次一、对题目的几点说明二、共识是如何形成的?社会共识的功能是什么?三、中国社会变迁与宪法治理四、全球化背景下宪法治理面临的挑战五、宪法共识与"后三十年宪法发展"今年是八二宪法颁布实施三十周年。作为宪法学者,我想做一个对宪法颁布三十年历程的思考。所以今天讲的部分内容,是我论文中的内容。虽然观点不一定成熟,我希望正式发表之前通

  • 标签: 宪法统治 宪法治理 社会共识
  • 简介:事实收养是指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收养要件,在法律的形式要件或实质要件上有所欠缺的收养.事实收养由于符合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而广泛存在,同时因违反法律规定而法律效力难以确定.在事实收养的法律效力上,可以分为无效和有效两种类型.在事实收养瑕疵的解决路径上,应当放宽收养条件,认可共同生活5年以上的事实收养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类似于父母子女关系的法律效力,并赋予法院对事实收养效力的司法审查权力.

  • 标签: 事实收养 效力 儿童利益 收养条件 解决路径
  • 简介:虽然各国法在立法层面上普遍实行登记婚的单一主义,但面对现实中广泛存在的事实婚时,却倍显苍白无力。我国2001年《婚姻法》有感于此,转而有限制地承认事实婚,充分反映了立法者重视社会生活实际情况的务实态度。然而,原来法学理论上对于事实婚的积累有嫌亏欠,本文尝试作些梳理,以就教贤达。

  • 标签: 事实婚 立法 《婚姻法》 结婚登记 婚姻关系 法律效力
  • 简介:一、故意故意是指客观构成要件该当事实的认识或预见。通过此种认识,到达自己意图要实施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是违法的认识,进而期待行为人对其加以放弃。尽管如此,仍旧实施了违法行为,发生了构成要件该当事实时,便成立故意犯。故意,始终是指此种事实的认识,进而与自己意图要实施的行为是违法的意识或认识相区别。违法性认识,只要其形成是可能的即可。现实上存在违法性认识是故意犯的成立要件的见解,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当然,在学说上,存在严格故意说,主张违

  • 标签: 事实错误 故意事实
  • 简介:本书是一部具有系统宪法知识,讲授比较宪法的教科书。其内容摘选了列国宪法上或法律上诸种不同的规定,不以国别为标准,而以现代一般宪法上所规定之问题为标准,在各个问题之下,展示了学者诸种不同的意见,可使读者对于各种宪法问题,了解到国内已经采取了怎样的解决方法,并且知道学者对于哪些解决方法,有些怎样的不同见解。

  • 标签: 宪法 解决方法 教科书 问题 法律 学者
  • 简介:本文根据绍尔茨先生访问南京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期间所作"欧洲宪法"专题报告文稿翻译而来。报告分三讲,首先是介绍《欧盟宪法条约》的背景和基本结构,然后介绍欧盟各机构的组织和功能以及欧盟的管辖权问题,最后详细介绍了欧盟的基本权利保护问题。

  • 标签: 欧盟宪法条约 绍尔茨 《基本法》 管辖权问题 欧盟法 立法权限
  • 简介:八二宪法代表着人民共和国宪法史上的一次深刻转变,对此,似乎不应提出重大的异议。但对这一转变的内涵却有必要加以澄清。这种转变不能单纯从政策学或所谓的基本路线的角度来识别,还有一个比政策或路线更为基础的形式维度。

  • 标签: 宪法观 人民共和国 基本路线 政策学 法史 异议
  • 简介:宪法权威是指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维护宪法权威是保障宪法得以实施的前提。一般说宪法权威是随着宪法的产生而产生的。宪法在国家中的最高法律地位是由它所规定的内容决定的。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维护宪法权威。提高全民族的宪政精神是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各国都建立各种制度、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全民族的宪政精神。建立和完善宪法监督制度、宪法修改制度和宪法解释制度是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的必要措施。世界各国都建立了并不断完善这些制度。

  • 标签: 宪法权威 宪法实施 宪政精神 宪法监督 宪法修改
  • 简介:法律事实的形成过程是司法过程的弱点所在。法律事实的形成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一是由生活事实通过证据和证明规则的过滤,形成案件事实;二是案件事实经过实体法规范的裁剪、组合後形成法律事实,其中有实体法规范的作用。法律事实的形成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判断因素,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法律事实形成过程的客观化包括两个方面,即心证公开和判决理由公开。

  • 标签: 生活事实 案件事实 法律事实
  • 简介:目次一、引言二、社会分化的三种类型三、阶层分化和国家宪法的兴起四、功能分化、去中心化和宪法危机五、子系统宪法的毛细化式侵入六、社会的自我保护和宪法保卫社会七、结语一、引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如是写道。每当社会到达一个转折的时代,那个时代就会集合最好和最坏的特征于一身。从社会分化的角度看,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功能分化为主的时代。这并不是说其他类型的社会分化已经失去重要性,而是相对于功能分化,其他类型的社会分化的影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内化在社会个体和社会子系统的

  • 标签: 社会分化 功能分化 子系统宪法 宪法危机
  • 简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的治国方略,也是我们国家法治建设发展的根本方向。由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以及宪法与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它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依法治国最重要的是依宪治国。也正是因为宪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出发点,所以,依法治国必须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

  • 标签: 依法治国 宪法权威 宪法意识 立宪 国家 根本大法
  • 简介:宪法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它实在应当是为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过上更为优良生活而存在。对于一个普通公民而言,任何形式的生活方式都与衣食住行有关,所谓优良的生活,不外乎要以衣食住行为载体。所以宪法与人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这里谈一谈宪法与穿衣的问题。

  • 标签: 宪法 普通公民 人民 应当 个人 生活方式
  • 简介:本书是英国著名宪法学家詹宁斯的代表作,作为世界宪法学界公认的经典名著,它也是有关英宪研究的四种最重要的读本之一。作者对英国宪政体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论述,体现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大量习惯法、自然法基础上形成的英国"不成文宪法"的独特性。

  • 标签: 宪法学 宪政体制 英国 经典名著 习惯法 不成文宪法
  • 简介:近代中国宪法诞生伊始就被赋予拯救民族危机的历史使命,作为宪法核心价值的人权则被搁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权价值渐渐走入中国宪法研究视野,宪政和人权得到热情地追捧,宪法的救赎从国家转向了个人。本文将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放在整个近代史的场域中进行检讨,从解读中国近代的独特视角开始,以期发现中国宪法所应发生的转向。宪法的救赎使命一民族国家和个人生存是理解中国宪政史的两个方向。

  • 标签: 救赎 西方冲击 近代 主体性
  • 简介:宪法法院制度作为当今世界主流的宪法审查模式之一,突破了西方传统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宪政模式,这使得宪法法院的宪法地位问题备受关注。宪法法院的宪法地位不仅体现在相关国家宪法关于宪法法院与立法、行政、司法机构的静态文本规定,更重要的是,还体现在宪法法院通过宪法审查实践,逐步确立起四者间的动态宪政关系。本文通过厘清宪法法院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以期界定韩国宪法法院的宪法地位。

  • 标签: 宪法法院 宪法地位 韩国
  • 简介:<正>自然科学探究自然界的齐一性,目的是要形成具有客观普遍性的事实判断和定律,社会科学则以价值为对象。——艾德尔班法律及命令都同样区别于对事实的陈述,从而属于同样的逻辑范畴。——哈耶克契约成立,既然构成法律生活秩序之一部分,则价值意义之充盈于契约文字之内,乃属无可避免。——邱聪智

  • 标签: 法律行为 成立要件 价值判断 事实判断 意思表示 立法者
  • 简介:八二宪法颁布30年来,我国宪法学界对宪法解释的理论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一个研究重心上的重要转移,即从对宪法解释体制的研究转移到对宪法解释本体论问题——例如宪法解释的性质、目标、方法的关注上来。这一学术研究重心的转变在进入新世纪后更加明显。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观察,我国宪法学研究重心的转变,体现了我国宪法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深化。本文拟就这一转变做简要的回顾并稍加评论。

  • 标签: 宪法解释体制 解释理论 学术研究 本体论问题 法学研究 宪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