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3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逐句通读《左传》所记子产铸刑书史料,可以发现已有的注释存在若干对文本的误读。自孔颖达以来,学者们广泛接受“叔向之书”的整体思路为“刑书产生争心”这一看法。对史料的仔细考察表明,这是基于错误的句读而产生的误读。该文本整体思路应为“治理争心”,刑书是“治理”的一种方式。就细节而言,所谓铸刑书于鼎、子产公布刑书等都是对史料的不确切解读。

  • 标签: 子产 叔向 铸刑书
  • 简介:19世纪末的法国法学界同时见证了两项学术史的重要改变:自然法学迎来了复兴,法史学也成了法学院的一门重要学科。两种学术倾向同时在此时发展并非偶然。面对“社会科学批判”和“社会批判”的法学亟需一种可以处理社会发展经验的研究方法。史学的研究范式恰好因为对变化和发展性的强调而得以满足此种要求。而且法史学又因为其研究的是过去的法律,所以符合法学作为规范科学的特性。法史学展现的法律发展性促使一种强调内容可变性的自然法理论得以发展。自然法学家也通过对法史学论据的使用为多元主义的法律渊源理论背书,并强调在多种法律渊源之间进行选择和解释需要以自然法为指导。但他们所主张的自然法并非独立于特定的意识形态倾向。此时的自然法内核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它恰恰形成了对社会科学批判和社会学批判的回应。

  • 标签: 自然法 法史学 第三共和 法学教育 社会科学
  • 简介:张晋藩,1930年生于沈阳。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毕业。1952-198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3-1994年担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法学评议组成员,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名誉会长。出版个人专著近30部,主编与合著20余部,主编教材《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史》1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1986年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讲授法律课,1996年、1998年两次为全国人大常委会讲授法律课。

  • 标签: 中国法律史学 张晋藩 中国法制史 中华法系 中国人民大学 法律课
  • 简介:宋代碑石上的法规、条令往往不是独立的存在。宋代《千仓渠水利奏立科条碑》上的"奏立"程序和公文,《范文正公义庄规矩碑》上的公文体式和公文,与刻于一石的条规紧密关联,并呈现公文前置的样态。从法律的视角看,条规是具有约束力的法律规范,可以独立存在;从行政的角度分析,规章是公文的附属,记载规章生效过程和行政授权的公文更具有主体地位。这种理解的差异,是基于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不同角度。故只有对史料进行多角度的全景性分析,才能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受传统文献载录方式的影响,人们往往注重法规条款内容;即使在公文和规条并存的情况下,也往往忽视公文在行政授权方面的法律意义。碑刻史料具有程式和内容并重的特色,为我们了解古代行政授权的复合性,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 标签: 行政授权 碑刻史料 公文 法规 程式
  • 简介:问责制是美国民主宪政体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联邦层面,问责对象涵盖所有联邦行政部门及其所属行政官员。所涉官员承担责任可细分为个人责任和角色责任。人民是理所当然的有权问责主体,但更多地是由垂直和水平关系中的专门性机构和人员代表人民刑事问责权。问责的事由主要包括财政问责、公正问责和绩效问责。问责的程序则主要包括报告和调查、说明理由与批评性争论、以及制裁与救济措施的实施等。

  • 标签: 行政责任 行政问责 问责制 美国行政法
  • 简介:立法论证是对立法资源进行有效调控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对于增强立法的科学性、产出质量优良的法和保证法的实施至关重要。好的论证离不开正确的方法。逻辑、修辞和对话的方法均适用于立法论证,此外还有一种实证的方法,强调通过实践理性达到论证目的。

  • 标签: 立法 论证 基本方法
  • 简介: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存在价值目标的局限、立法理念的偏差、制度体系的失衡、协调机制的缺失、法律保障的不足等问题。但废除该法并非可取之策,因为环境保护基本法具有宣示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权力-权利”配置原则、建立双重协调的法律机制、构筑权利保障体系之功能。因此,应该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提升其法律地位,完善法律制度,以使其真正起到基本法的作用。

  • 标签: 中国 《环境保护法》 可持续发展 法律制度 环境权 环境资源
  • 简介:案件汇报,即检察人员在通过阅卷、提讯等工作查明案件有关的情况,全面了解案件事实证据、定罪量刑等问题,形成了处理意见的前提下,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向有关领导说明案件情况、提出对案件的处理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的办案活动。

  • 标签: 公诉案件 领导决策 检察人员 事实证据 定罪量刑 案件情况
  • 简介:明确强制执行的基本定位,有助于保持理论的清醒,纠正实践的偏差。强制执行作为公力救济而非私力救济,由国家及其代表机关垄断执行权,规范执行、透明执行为其基本原则,并需为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及案外人提供针对该公力救济的救济。强制执行的功能是实现权利而非确认权利,当奉效率为第一价值追求,高效执行亦是其基本原则,执行程序理应简洁明快;应忠实于执行依据开展执行活动,原则上不得无依据执行或自造依据执行。强制执行属于司法行为而非行政行为,执行权的配置需以'法官主导执行'为中心,执行人员应当坚守司法中立原则。强制执行乃是个别执行而非概括执行,不宜由执行法院主持类似破产清算的财产分配;概括执行优先于个别执行,但现行的'执行转破产'制度缺乏实效性,应予重新审视。强制执行是公私融合的法律制度而非单纯的公法制度,在公法程序中实行一定程度私法自治的执行和解制度乃理所当然,不能因实践中出现滥用现象而否定该制度的正当性;合意执行制度亦有其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

  • 标签: 强制执行 公力救济 实现权利 司法行为 公私融合
  • 简介:司法谈话是指司法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对被告人、被害人、证人以及当事人进行的工作谈话。这儿所说的“司法人员”主要是指公安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此外还包括律师、公证人员、民事调解人员、劳改劳教工作人员等。司法谈话的直接任务是:查明案件事实及犯罪人员,绳之以法;教育、改造违法犯罪人员;调解民事纠纷:处理其他法律事务。司法谈话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谈话是贯穿于司法工作的全过程,分布于司法工

  • 标签: 公证人员 检察人员 民事调解 法律事务 民事纠纷 侦查对象
  • 简介:司法证明的基本范畴是一个急需研究和梳理的问题。本文重点讨论了司法活动中证明主体与证明客体、证明手段与证明方法、证明目的与证明标准等范畴的含义和关系。

  • 标签: 司法 证明 范畴
  • 简介:文化反恐是指运用文化进行反恐或者在文化领域进行的反恐斗争,是各种形态反恐斗争的基本构成部分之一。文化恐怖主义具有隐蔽性强和欺骗性大等特点,因此有必要基于理论高度,围绕文化反恐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使人们能够进一步理解文化反恐的本质,从而筑牢底线,有效防范敌对势力利用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和破坏,提高人们运用文化进行反恐斗争的能力。

  • 标签: 文化反恐 特点 行动力
  • 简介:民事责任,应指民事领域的违法后果。民法中违法后果以外之责任,均非责任的本义,可理解为责任的引申义。民法之过错,指导致欠缺必要注意的心理状态,是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行为人损害稀缺资源的法定归属关系,如欠缺必要注意,不仅须否定行为后果,而且须否定行为性质,发生债务和责任;如不欠缺必要注意,须否定行为后果,不否定行为性质,发生债务,不发生责任。民法之侵权,指侵害内容法定的权利。

  • 标签: 责任 过错 行为后果 行为性质 侵权
  • 简介:<正>目次一、导言二、强制缔约含义的界定三、强制缔约制度的立法基础四、强制缔约的类型化与适用五、违反强制缔约义务的民事责任一、导言依据传统的契约自由理论,任何人都不负有与他人订立契约的义务,也不得强迫其他人与之订立契约。概言之,民事主体享有是否订立契约或者

  • 标签: 强制缔约 订立契约 民事主体 契约自由 要约人 义务人
  • 简介:自20世纪以来,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为应对生态危机,各国开始将环境保护载入宪法。宪法环境保护条款主要包括环境基本国策与环境基本人权两种类型,从环境基本国策到环境基本人权的变迁,是环境保护入宪的一种新趋势。

  • 标签: 生态危机 宪法 环境基本国策 环境权
  • 简介:社会法是建立在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虽然中国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路径不同、理论逻辑不同,但都以解决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国家政权为客观依据,形成社会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式、调整原则、调整内容,并构成社会法的基本范畴。

  • 标签: 市场经济 社会法 社会安定
  • 简介:单位犯罪的基本特征是单位犯罪的最基本问题.在我国,单位犯罪的界定众说纷纭.其实,单位犯罪的界定应当揭示单位犯罪的基本特征,较为具体地凸显单位犯罪的独特之处.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单位,根据单位整体意志,以单位名义而实施的具有刑事违法性与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单位犯罪除了具备犯罪所共有的基本特征之外,还应当具备如下单位犯罪的基本特征:单位整体主体;单位整体意志;单位整体行为."执行职务活动"、"谋求单位利益"不宜作为单位犯罪的基本特征.总则第30条对单位犯罪作了总体性规定,分则规定了120多种具体的单位犯罪,使刑法中的具体单位犯罪肯定、明确.

  • 标签: 单位犯罪 犯罪特征 《刑法》 构成条件 法人犯罪
  • 简介: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应当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是规范行政行为、坚持依法行政的重要方面。行政程序发达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和法治程度的重要标志。10多年来,我国行政程序制度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先后颁布了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立法法和行政许可法等多部重要的程序性法律。

  • 标签: 主体实施 国家赔偿法 立法法 说明理由 违法行政行为 法规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