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徽州古民居像落皖南山区的“珍珠”,传承着厚重的历史,是徽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年6月,黄山市徽州区人大常委会针对全区“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情况进行深入调研。促使政府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民居

  • 标签: 古民居 区人大常委会 保护和利用 皖南山区 保护利用 徽文化
  • 简介: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集体财产依次归属于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所有,立法以及实务部门也就将生产队视为了基本核算单位,农民集体财产就主要归属于生产队所有,但随着对人民公社体制的政社分离的改革,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就演变为各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原管理范围内的农民集体财产就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管理,同时,政社分离改革的另一后果就是农村公共事务处于无人管理的境地,立法也就允许设立村民委员会而予以应对,在借鉴城市居民委员会内设居民小组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村民委员会就内设了村民小组。当然,乡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分别主要以原公社、原生产大队、生产队为基础而进行设立,因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并没有设立独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就担当了管理农民集体所有财产的职能,尽管村民委员会是否存续处于不确定状态,在没有独立设立管理农民集体所有财产组织的情形下,村民委员会就应当予以继续管理农民集体所有财产,村民小组享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就毋庸置疑。不过,现行立法关于村民小组的规定过于简单,有必要予以完善。

  • 标签: 村民小组 生产队 农民集体所有财产 村民委员会
  • 简介: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社会综合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是保障农民依法直接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和自治权利的制度设计。中国的宪政建设不能忽视农村基层民主宪政,没有农村基层民主宪政化,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民主宪政化,村民自治自身具有丰富的宪政内涵和宪政价值。中国村民自治的研究应当突破传统思维视角和研究进路,从宪政的角度对村民自治问题进行分析和阐释,揭示村民自治的宪政价值。

  • 标签: 村民自治 宪政 思考
  • 简介: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这种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基层政治新秩序在我国农村诞生,从此村民自治即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关注的热点。20余年过去了,关于村民自治的学术探讨愈来愈细化、理论化。然而,长期以来有关村民自治之正当性、制度保障及其动力源泉等主题一直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相关的研究著述并不多见。①村民自治已载人宪法,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对上述主题研讨的忽视与其在我国政制架构中的地位颇不相称。

  • 标签: 村民自治 20世纪80年代 宪政 政治制度 学术界 动力源泉
  • 简介:某市的102名民警被陆续选派到全市20个镇102个村(社区)基层当“村官”。从几个月的试行情况看,“警察兼村官”之举似乎对于稳定农村治安形势收到了理想成效。然而,这种“改革”却与现行的村民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存在冲突。

  • 标签: “村官” 自治原则 村民 警察 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治安形势
  • 简介:村民自治组织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地域差异显著,相关立法对其经济职能特别是土地职能的规定存在着刻意模糊之处。实践中应当正视村民自治组织土地职能在一定时间内存在必要性,并通过做实土地所有权主体等方式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土地职能。

  • 标签: 村民自治组织 土地职能 规范
  • 简介:“租种”莫名其妙变“转让”2001年,丹东东港市某村年逾六旬的老陈闪为年纪大了,就想把自己的7甫多旱田地转租给别人耕种。村治保主任庞某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忙找上门来,“老陈,你的地给谁种都是种,不如让我来种吧。我每年从收成中拿出一部分粮食交给你。算是租金,你看咋样?”

  • 标签: 打官司 检察长 村民 2001年 东港市 转租
  • 简介:村民自治是团体自治的一种形式,是国家和社会分离的必然结果。建设中国村民自治制度是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财富,并使民主化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中国现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存在诸多立法缺陷,应予重构。不应在现行《村民委员组织法》的基础上作所谓“条款”的修改、更不主张那种只作个别文字置换式的修改。重构的含义是真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村民自治制度,落实宪法第111条的规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自治法》,使之成为规范村民自治的基本法,并通过基本法确立村民自治是中国的基本社会制度。

  • 标签: 村民自治 中国村民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 简介:村民自治议事制度是村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过程中依次进行的步骤与方式的组合排列。《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其辅助法对村民选举进行较为详细的规则设定。村民自治议事的载体组织形式、议事程序启动机制、表决机制及救济机制是村民议事程序的基本要素。因此,村民自治议事程序规则立法应在上述基本要素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规划与设计。

  • 标签: 村民自治 议事程序 立法规划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 简介:<正>目次一、托马斯·杰斐逊的分区民主制理论二、我国的村民自治三、分区民主制理论对我国开展村民自治的启迪四、结束语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及建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务活动家和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领袖,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家,杰斐逊一生留下了不少著作。虽然时代久远,杰斐逊

  • 标签: 杰斐逊 政治思想家 《独立宣言》 民主法治建设 起草人 权利观念
  • 简介:<正>构建与完善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以有效解决各种社会纠纷,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量的社会矛盾来自基层,来自农村地区。充分发挥基层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及时化解矛盾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重要一环。而我国农村仍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和封闭性,仍处于与中心城市相对应的边缘地

  • 标签: 人民调解 民事纠纷 纠纷解决 宗族调解 ADR 社会纠纷
  • 简介:"村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官员",在农村基层其他类型监督手段的触角均延伸不到的现状下,加强"村官"的权力监督,应当重点回归到村民自治制度中探求路径。村民自治中的民主选举,系典型的直接民主,在民主体制架构下探求"村官"权力监督路径,除了加强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内部监督外,必须重点挖掘村民民主监督潜力,将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监督落到实处。

  • 标签: 村民自治 乡政村治 村官权力
  • 简介:村民自治生态失衡已成为村民良性治理的一大顽疾.村民自治生态失衡与村民治理行政化现象、村民监督机制之阙如、村民选举制度虚置化现象、村务公开制度之漏缺、“全面且有效”的村民救济机制之缺乏等事实不无直接关联.据此,完善村民监督机制,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培育村民法律素养,重塑村民选举制度等法治优化路径成了破解村民自治生态失衡的必然选择.

  • 标签: 村民自治 生态失衡 村民救济机制 村民监督机制
  • 简介:<正>一、村民自治:从制度失败中诞生的"民主""新中国"何以谓之"新"?笔者认为不是1949年的形式性宣告,而是从1949年开始的、整体性的价值重组和制度重构的历史过程中体现出的中国人民的道德理想、制度创造和实践热情。被政治家和许多研究者认为和安徽的"小岗村"具有对称性历史价值的中国村民自治就是新中国六十年历史创造过程的一个缩影,但它并不来自先前制度的成功,而是失败以及失败基础上的理性反思和实践智慧。村民自治的制度起源于对人民公社体制的部分替代。这种替代是历史性的,它将原

  • 标签: 中国村民自治 村委会选举 代议民主 人民公社体制 直接民主 参与式民主
  • 简介:(2007年5月2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71号公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本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引导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推进新农村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 标签: 上海市农村 住房建设 农村村民
  • 简介:[案情]唐某系白水乡某村村民小组组长(非村委会成员)。因新建白水乡团结堰大桥占用该村民小组集体土地对村民给予补偿。县政府安排白水乡政府负责修桥所涉及的新增用地、土地补偿、青苗补偿、民事协调等工作。2014年6月27日,白水乡党委会研究决定委托村民小组组长唐某把土地补偿款发放到各户。

  • 标签: 村民小组长 土地补偿款 村委会成员 集体土地 青苗补偿 水乡
  • 简介: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它不仅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美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还威胁着农村人口的健康以及城里人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水缸子"的安全。加快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专门部署,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深入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具体实践。

  • 标签: 乡村建设 农业现代化进程 垃圾填埋 污染问题 城市环境 生态文明
  • 简介:基层政权是与基层自治社会最相邻近的一级政权组织,两者之间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有很多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基层社会自治中的民主运行机制与基层政权民主运行机制之间具有高度的耦合性,而且基层人民代表选举中的绝大多数选民都是农村选民,因此,从国家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自治两个层面构建一种良性互动的民主发展机制,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 标签: 村民选举 人民代表选举 基层民主 耦合 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