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生态法益刑事化研究是一个跨生态学、经济学、刑法学和环保法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生态利益是生态利益的首要组成,而我国传统环境刑法更注重对环境犯罪中人身和财产法益的保护,忽视对环境法益本身的立法和司法保障。作为自然利益,欲实现向法益的桥接,首先要廓清环境利益与其他生态要素利益在自然科学范畴上的内涵,而后论证生态利益上升为生态法益之应然性,为生态刑事法益证立。另外,论者拟对当代中国生态刑事法益保护的发展困境做初步分析,并提出解决途径。

  • 标签: 生态系统利益 生态系统刑事法益 实现途径
  • 简介:体育生态的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关系、自组织特征以及非线性动力学过程,表明体育生态具备形成耗散结构的基本条件。分析表明,体育生态必须与外界环境保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交换,以使系统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

  • 标签: 体育生态系统 耗散结构 探析
  • 简介: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的控制模式是分散控制和集中控制相结合;改革开放后30多年,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的控制模式,先是逐渐演变为以分散控制为主导,后又从分散控制向协调控制转化;未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的常规控制模式将以协调控制主导.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执政生态系统 控制模式
  • 简介:草原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和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之一。寻求草原可持续治理机制,避免陷入"万能药"的陷阱,需要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关的成果和知识整合起来。本文尝试利用奥斯特罗姆教授开发的跨学科整合性分析工具——社会-生态框架(SES框架),选取内蒙古阿巴嘎旗、乌审旗和四川省红原县三个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较大差异的传统牧区作为案例点,对不同学科有关三地草原治理的研究文献和数据资料进行系统整合分析,希望找到与当地更为匹配的可持续治理途径。研究发现,阿巴嘎旗、乌审旗和红原县草原退化原因各有不同,同时受到当地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要促进三地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除了继续推进和加强现有生态建设工程和补奖机制以外,还需要增加政策弹性,根据不同地区的问题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措施。研究结果同时显示,SES框架能够很好地将已有研究成果系统地整合起来,不仅可以实现不同草原治理案例间的比较,还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影响其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变量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本文希望能够为当前中国草原(CPRs)治理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方法,推动其更加深入、系统和具体,并最终发展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 标签: 草原治理 公共池塘资源 社会-生态系统框架 生态治理
  • 简介: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并在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率先进行试点,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恢复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构建完备森林生态、保障国土生态安全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健全国有林区体制机制、创新林业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小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纬度最高、国有林最集中、生态地位最重要的森林生态功能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长远木材供给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停伐在为我们带来生态、资源、农业等方面长远利益的同时也对当前林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小冲击,解决好当前林区面临的制约转型发展的问题是确保长远利益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 标签: 森林生态系统 天然林 支持力度 试点 重点国有林区 可持续发展战略
  • 简介:论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与自然生态平衡的途径朴会阳要实现科技、生产力与自然生态的最优化发展,其重要的环节是生产力的发展及其改造对象活动符合客观规律.按生态规律办事,调节科技和生产力与自然生态达到最优结构和最高功能。为此,不仅遵守客观生态规律,...

  • 标签: 生态规律 生态系统平衡 最优结构 最优化 会阳 社会规律
  • 简介: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的建设,要按照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整体要求,从核心带、空气污染、水资源、绿地系统生态旅游、产业建设方面进行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设计,从而实现长株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构想。

  • 标签: 长株潭城市群 两型试验区 环境生态 规划设计 可持续发展
  • 简介:2016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赤道奖'中国颁奖仪式在北京的联合国大楼举行。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广中心(绿色流域)因其在环保、扶贫及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颁发的2015年赤道奖。绿色流域的负责人于晓刚走上领奖台,接过那一纸证书只是短短一刻,但从丽江拉市海到北京却走过了整整15年的时间。在这个不屈不挠的群体后面,有一个重要的伙伴10多年里始终陪伴着他们,这就是乐施会。

  • 标签: 流域管理 世界地球日 拉市海 气候变化 山区生态 生态旅游
  • 简介:蒙古族作为我国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他们利用草原饲草资源从事畜牧业,又以狩猎业补充食物的不足。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早在习惯法时代,他们就非常重视草原的生态保护。习惯法是指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条件为基础的,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进行社会管理,依据某种社会权威和社会组织而产生的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在蒙语中叫做“约孙”,不仅包括日常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各种办事规律和做法,而且还包括各种各样的禁忌。古代蒙古族生态保护的法律规定给我们极大的启示,蒙古民族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 标签: 生态保护 习惯法 蒙古族 生态建设 古代 借鉴
  • 简介:我们已经幸运地跨入了21世纪,享有着人类在漫长的文明里程中所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与此同时也应负有保护、优化我们生活的共同家园-地球的历史责任。这个话题并不新鲜,却比较沉重。因为以工业革命为起始的人类现代文明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由于缺少自觉的环境意识-忽略了自然生态保护,我们确实付出了过多的代价,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遭到了大自然不同方式的报复。于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发出了“为地球减负”的呼吁-关注自然生态保护,旨在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响亮地倡导“维护地球的文化色泽”-关注文化生态保护,旨在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促进相互间的交流。遗憾的是,它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或仅停留于抽象概念的认识),这正是本文想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 标签: 文化生态保护 文化 文化差异
  • 简介:少数民族生态保护对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意义重大,引发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和关注。文章总结和梳理了我国近20年少数民族生态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少数民族生态保护的现实困境、正面影响因素、现代启示、路径探讨四个方面,简要评述了少数民族生态保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学界今后研究少数民族生态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少数民族 生态保护 研究评述
  • 简介:2011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划定生态红线的生态保护策略。划定生态红线并实行永久保护,体现了国家以强制性手段实施严格生态保护的政策导向。该文基于生态红线提出的历史背景,阐述了当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实施生态红线战略的对策建议。

  • 标签: 资源约束 环境污染 生态退化 生态保护红线
  • 简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海洋活动的增加,南海的海洋环境和生态也在不断恶化。本文从南海海洋生态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南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针对南海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了四点对策与建议:建立国际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划定海洋生态脆弱区,限制过度开发;通过开展南海生态环境监测,开展海洋生态环境评估等工作,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加强海洋环境立法与政策引导,增进民众参与,使海洋生态保护与全民利益融为一体,从根本上实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化。

  • 标签: 南海 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 脆弱区 生态修复 环境立法
  • 简介:基于不同的研究范式,学界对原生态文化给出了多种定义。在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实践活动中,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形式都坚持了文化及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原则。

  • 标签: 原生态文化 生态博物馆 文化生态保护
  • 简介:上世纪90年代中期。挪威生态博物馆专家约翰·杰斯特龙先生来到贵州六枝梭嘎乡。当这位金发碧眼的北欧人到达位于关山腰的苗族山寨后.那里的一切让他惊呆了:错落有致的茅草屋、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状态以及长角苗古朴而独特的文化习俗……简直就是一个人类原始社会的“活化石”。几年后。在他的协助下,中国第一座露天博物馆——梭嘎生态博物馆在贵州高原落户。

  • 标签: 生态博物馆 保护与开发 博弈 贵州高原 露天博物馆 90年代
  • 简介:“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一条自然条件复杂、河情极其特殊的河流。长期以来,流域上中游地区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灾害问题突出,流域“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加剧了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和洪水威胁,严重制约着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防治黄河洪涝灾害始终被作为历代执政者治国安邦的大计而受到高度重视。黄河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是连通西北、华北和渤海的生态廊道,水资源和生态功能极为重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格局中具有重大战略作用。

  • 标签: 生态问题 水资源 黄河 流域 保护对策 经济社会发展
  • 简介:2016年11月29日,WWF针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评第一次信息公示发表了回应,这是时隔两年以后,这一组织针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再度发声。WWF在这篇名为《也为“一湖清水”,请选择无坝(闸)替代方案》的文章中说:鉴于鄱阳湖在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地位,阻隔江湖联系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将对生态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为了“一湖清水”,不能只将建设水利枢纽作为唯一途径,无坝(闸)替代方案仍然应该作为维护鄱阳湖生态健康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实践的最优选择。事实上,“控湖”设想由来已久,并且争议一直存在,为了推动工程上马,工程的方案也进行了多方调整,包括由控洪改为控枯,由“坝”改为“闸”,由全年控制改为分期控制等,并且针对反对者提出来的关于潜在生态风险的质疑,对工程的功能定位、调度方式等进行了不断的优化,并指出工程是为了保水,缓解鄱阳湖枯水所带来的生态和民生问题,甚至定位为“生态工程”。然而,民间和学界的反对声音并没有因此而减弱,来自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一直推动着信息公开和事态发展。反对声音认为,目前导致枯水季节水位过低的原因很多,包括挖砂、气候变化、上游水利工程等等,用工程措施解决问题,无异于头痛医脚,并将造成不可预计的生态风险。修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必要性在哪里?究竟是“为”生态,还是“伪”生态?“博弈”在不同层面展开。也有人指出,这些争议归根结底,还是“大开发”与“大保护”的矛盾。

  • 标签:
  • 简介: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统一规划指导下,林业行政部门积极主动组织实施湿地保护和管理。贵州林业系统在湿地保护与管理实践中摸索出一系列创新经验,从加强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多资源的调查、保护、管理,到湿地自然保护区法规建设、队伍培养、控制湿地退化、污染等,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推进、后来居上,从而有效遏制了湿地资源功能退化趋势,使湿地生态得到及时保护,实现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