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中国历届中央政府都不予承认。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70年代中期,中印边界争端不断加剧。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世纪末,中印边界争端出现缓和的态势。21世纪初期,中印边界争端仍然时有发生,但都以和平方式得以解决。2013年5月和10月,中国李克强总理和印度曼莫汉·辛格总理实现年内互访并签署一系列重要文件,形成了中印解决边界争端的一系列危机控制机制。

  • 标签: 中印边界争端 危机控制 机制
  • 简介:白俄罗斯自苏联解体之后成为独立国家以来,在继承和改组原苏联时期遗留在其国内的边防武装力量的基础上,陆续与周边国家签订了有关边界的条约,划定了与邻国的边界。为贯彻落实《白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切实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应对边境地区出现的威胁国家与边界安全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白俄罗斯政府通过适时分析国家边境所面临的挑战和威胁态势,通过改组和加强边防机构体系,制定和颁布有关边界和边防部队法律,加强边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边界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有力地维护了本国的边境安全利益。

  • 标签: 白俄罗斯 边防部队 边界 国家安全
  • 简介: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大讨论缺乏科学哲学的指引,陷入观点之争,形不成共识。诸多观点差异的根本分歧在于国际关系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艺术。自然主义者坚持社会世界的科学研究和社会理论的普遍性。反自然主义者则坚持社会世界的人文研究和社会理论的特殊性。在创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争论中,自然主义者反对国际关系理论特殊性(如“中国学派”)的提法,反自然主义者则反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作者认为寻求一种既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包含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可能的。原因在于,理论产生包含理论建构和理论证明两个过程,理论证明遵循普遍性逻辑,理论建构遵循特殊性逻辑。理论普遍性体现在它遵循共同的证明逻辑,特殊性则体现在理论假说的创造上。由于理论假说提出是创造性过程,使得中国要素的渗入成为可能。中国人对问题的思考,必然带上中国文化与思维方式的烙印,由此提出理论假说,经由验证而成为理论学说,最终将刻上“中国”印记。基于此,创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是可能的。

  • 标签: 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学派 发现语境 辩护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