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8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南亚国家围绕水环境治理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不仅加大了双边合作力度,而且为南亚地区进一步合作开发水资源夯实了基础。但由于各国发展阶段与经济实力差异等原因,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面临短期方向不明、动力不足等难题。此外,南亚地区的水资源争夺严重伤害了国与国之间的感情,成为当前南亚地区关系紧张的催化剂,而国际社会参与南亚水环境治理开发,大国博弈又加剧了地区矛盾。当前,南亚国家在水环境治理合作的道路上可谓一波三折。南亚地区特殊的“历史记忆”导致彼此间命运共生理念认同难度大,“战略互信”的缺失又制约着国家层面友好关系的拓展。以“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进而通过“共情”行动来积极推进南亚水环境治理合作,不仅有助于培育国家间感情,也有助于推进水环境治理综合机制建设乃至实现地区整合发展。同时,亚洲有关各方也应该抓住南亚社会经济整合转型的机遇,以参与水环境治理为契机,进一步通过“共情”实践推动南亚经济治理向着更加合理的多边合作态势发展,形成彼此间新形势下的相互依存关系,最终促进南亚地区的整合发展与地区繁荣。

  • 标签: 水资源安全 水环境治理 命运共同体 共情 南亚区域合作 联盟
  • 简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尼种植园经济发展迅速,但出现了周期森林火灾,造成严重的跨境烟霾污染,给本国及东南亚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作为烟霾污染治理主体的印尼,却存在地方与中央、传统和现代等多重博弈,使环境治理陷人困境.国际组织的参与虽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污染带来转机,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跨境烟霾问题.只有实现环境政治地方治理与全球治理的有效联结,才是解决印尼跨境烟霾问题的关键所在.

  • 标签: 跨境污染 烟霾 地方治理 全球治理 印尼
  • 简介:黑龙江是中俄两国的界江。黑龙江流域涉及黑龙江、吉林两省大部分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地区乃至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因此,黑龙江流域水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黑龙江两岸居民的生活质量和饮水安全问题。

  • 标签: 黑龙江流域 松花江 水环境 环境保护
  • 简介:俄罗斯国家治理可以按照领导人执政时期分为全能治理时期、调整治理时期、激进治理时期和自主治理时期。列宁、斯大林的全能治理时期打造了一个战胜纳粹、可以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而其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调整与阵痛中轰然倒塌,成为一个"失败国家"。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又通过政治上强化权威、经济上公私兼顾、社会上培育社团、意识上整合思想的现代国家治理方式找到了俄罗斯国家自主治理的路径。

  • 标签: 国家治理 俄罗斯 全能治理 自主治理
  • 简介: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愈加综合与复杂,非传统安全研究需要进一步精细化。“多元”非传统安全威胁针对那类与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混的威胁而提出,在缘由、意图、主体、手段、地缘等多方面显示了非传统与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的“多元”特征。网络安全威胁是“多元”非传统安全威胁中的重要议题,其呈现了主权难以界定、合法难以判定、身份难以限定、过程难以追踪、应对难以依靠单一主体的非常规特征,网络安全维护需要新思维。一些国家奉行进攻型网络安全战略,导致了网络空间的威胁升级与安全困境,不利于全球网络安全维护。“优态共存”基于中国“和合”价值观而提出,主张认同建构与互惠共建,更好地适应了网络安全治理的跨界合作、“大安全”观与超越安全困境的能力要求,是较优的网络安全治理方略,可成为“多元”非传统安全维护的一般路径。

  • 标签: 网络安全 “多元性”非传统安全 优态共存 安全治理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的人口迁移与产业相互推动,促使越来越多的女性移民卷入产业。如今,产业的蔓延与繁荣已经成为亚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引起各国政府与相关非政府组织的极大关注。因此,治理性产业的法律与公共政策也成为弧太地区国家与公民社会讨论的重要内容。本文以菲律宾妇女海外性工作者与菲律宾NGO的社会行动为例,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妇女移民在跨国迁移中的角色、地位与社会、性别危机,以及公民社会参与产业的社会治理行动与策略。

  • 标签: 亚太妇女移民 性产业 菲律宾NGO
  • 简介:2017年,《国际安全研究》将在全球安全治理上聚焦。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交错交织,呼唤着安全治理的创新应变。从中国视角提出安全治理的新理念和新范式,将中国的安全治麵究舰化与系统化,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中的一道必答题。我们希望中国的安全学者能够借助《国际安全研究》这个平台,深度参与国际安全与治理问题的大讨论,为安全治理研究在中国的持续深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打下扎实基础。

  • 标签: 安全治理 聚焦 非传统安全问题 国际安全研究 中国视角 国际形势
  • 简介:旧的全球治理,即国际治理,在回应日益增多增大的全球问题、全球挑战上有着许多失败的记录。新的全球治理的必要是很清楚的。但是,新的全球治理到底“新”在何处?新的全球治理应该是关于全球问题和全球挑战的新的理论与实践。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实现新的全球治理,国际社会如何找到全球治理的“新型”,即走向有效的全球治理的方式、手段和模式上的创新。当前,下述三个同时展开的进程可能导致全球治理的转型:第一,改革现存的国际制度,增加新兴大国在其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二,发展诸如二十国集团这样的相对理想却初生的全球框架。第三,在联合国主导下,建立一系列针对日益增加的全球问题的新的国际制度。中国等新兴大国构成全球治理转型的主要动力之一。在一些具体的全球治理领域,诸如冲突后管理、金融治理、地区治理,这些国家可以通过提供务实而有效的全球问题解决方案来增强它们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 标签: 新的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的转型 全球安全治理 全球金融治理 地区治理 新兴大国
  • 简介: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战争的爆发与和平的实现既受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也是国内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裁军是决定战争与和平的重要因素,然而,当今国际社会在裁军方面的进展十分缓慢。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安全形势令人担忧。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有增无减以及恐怖主义的蔓延继续威胁着国际社会,原先的国际治理逻辑已不再适用。为消除战争、增进和平,重塑全球治理机制的呼声愈加高涨。为此,国际社会需要引入新的治理机制,对影响国际安全的因素加以管理。世界各国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意味着以议题关联为核心的治理手段能够发挥更大作用。为提升和改进全球治理的效果,国际社会必须引入具有动机的激励机制,建立起可信和可核查的制度,对违反协议的国家实施惩罚和制裁,这不仅是国际协议和国际行动成功的关键,也是确保全球治理有效的不二选择。

  • 标签: 战争 和平 全球治理 公共物品 议题关联
  • 简介: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全球问题也随之出现.全球问题具有其本身的特点,给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由于全球问题的性质,造成了公用地的悲剧与集体行动的困境两种现象.解决全球问题,超出了单独一个国家的能力范围,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协作加以解决,从制度上、理念到组织上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变革.针对全球问题,国际社会提出了全球治理的概念,本文探讨了全球政治的概念、治理的内涵、全球治理的含义、全球治理的构成因素以及全球治理结构等内容.

  • 标签: 全球问题 全球治理 结构
  • 简介:一、全球治理成为可能的几种治理因素“全球治理”这一命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关系学界逐步受到重视(罗西瑙在其著名的《没有政府的治理》中最早提出了“治理”的学术意义,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赫尔德主编的《全球治理》更深入地发展了全球治理的理论、领域以及制度。这一议题吸引了众多学者参与)。对于“全球治理”的概念有多种解释,有学者认为,“全球治理反映这样一种观念:各国政府并不完全垄断一切合法的权力。

  • 标签: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际关系学 治理因素 学术意义
  • 简介:原苏联是世界上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核大国,在世界上5大核试验基地中,苏联就占了两个,这就是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试验场和新地岛试验场。原苏联共进行了715次核爆炸,其中在大气层中进行的核爆炸为215次,核当量4.52亿吨(至1991年),而全世界进行核爆炸的总核当量为6.29亿吨,苏联所进行的核爆炸占核当量总数的71.4%。(另外3个核试验场为美英使用的内华达州试验场,法国的穆鲁罗瓦考试场和中国的罗布泊试验场。)原苏联的这些核爆炸将约2,600万里的铯—173和2,000万居里的锶—90抛入大气层中。在进行大气层内核试验较多的60年代,大约有5吨钚散落到我们生存的生物圈中。此外,原苏联还有200多个小型的核靶场。放射污染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与我国黑龙江、内蒙、新疆等省区相邻,其核污染尽管不及西部一些重害区严重,但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 标签: 核污染 放射性污染源 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 地下核试验 核废料 反应堆
  • 简介:当今世界,国际核安全形势复杂而严峻,核扩散风险、核恐怖主义威胁和全球核电发展带来的诸多安全挑战,已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课题,需要中美等大国协调应对,解决核安全管什么、谁来管和怎么管的现实问题。习近平主席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把核安全列为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之一,并在2014年海牙核峰会上全面阐述了中国的核安全观,明确了未来国际核安全合作的方向。值此2016年核峰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之际,《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多角度探讨国际核安全问题,以期有助于对该问题的深层思考。

  • 标签: 核恐怖主义 核安全 全球治理 核峰会
  • 简介:南极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明确主权的大陆。领土主权问题始终贯穿着南极地缘政治发展与国际治理的构建进程。历史上,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挪威、阿根廷、智利等7个国家都曾对南极地区提出了领土主权要求。1959年签订的《南极条约》暂时冻结了南极的领土主权问题,避免了南极领土被瓜分殆尽的悲剧。南极的领土主权问题虽得以搁置,但因条约未完全明确南极的法律定位,南极究竟是一个无主地还是一个公有地,国际社会存在不同的解读。

  • 标签: 南极地区 国际治理 法律定位 《南极条约》 领土主权 主权问题
  • 简介: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泰国、菲律宾等国的经济发展导致了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贫富差距的扩大,带来了种种社会问题,使环境迅速地受到了破坏。泰国的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及大规模森林破坏等已从地区环境问题扩大到对地球环境产生影响。

  • 标签: 泰国 环境保护 环境技术转让 公害 可持续发展 有害废物
  • 简介:在发达国家,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和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是两种具有代表的融资模式,本文比较了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和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的特征,认为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的效率更高,在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下,与银行关系密切的企业虽然容易获得资金,但与其他企业相比,既没有更高的利润率,也没有更快的增长速度。

  • 标签: 欧洲国家 美国 日本 企业融资 融资模式 企业治理
  • 简介:大国协调作为一种重要的多边安全机制,从成员的来源和所涉及的核心层次看,大国协调可分为区域、跨区域和全球三种形态。冷战后,由于体系层次和单元层次发生了重大改变,大国协调在区域安全治理中兴起。跨区域大国协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遵循了协调机制的一般规范与规则:一致、合法、责任性、包容和自我克制。同时,它也具有突出的时代特点和独特功能:一是大国协调的会议成果被联合国安理会所认可、接受,与集体安全机制出现了紧密融合的新趋势;二是区域组织加入到大国协调的会议进程中来,发挥建设作用,如柬埔寨问题解决中的东盟和伊朗核问题大国会谈中的欧盟。跨区域大国协调以大国为主导,具有鲜明的多边特性,对冷战后的国际安全治理体系、区域安全以及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尤应重视跨区域大国协调的作用,因为它既为区域层次上的东亚安全合作,也为突破历史困境,实现“崛起国”和“守成国”在国际体系内和平共存、共同为国际社会供给公共产品,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路径选择。

  • 标签: 跨区域大国协调 安全治理 联合国安理会 效果评估
  • 简介:随着全球化、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治理格局发生了深刻演变。"中国方案"应运而生,以期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创新完善国际秩序,促进东西方文明融合,并向世界传递中国应对全球挑战的信心。过去5年,中国为构建全球治理理论体系、补充完善全球治理机制、改革相关治理规则、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等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有效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今后则面临着引领世界走出低增长困境、破除传统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惯性、促使东西方意识形态竞争趋于融合等挑战。归根结底,深入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攸关国际秩序的基础,也关乎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理应为之发挥更大作用。

  • 标签: 全球治理 国际秩序 中国方案 中国外交 十九大
  • 简介:具有高度政治分离目标和主权诉求的民族分裂主义是导致国内、国际政治失序和政局动荡的重要因素。由于民族分裂主义不时出现在国际政治的发展进程中,不时搅动或重组原有的政治格局,因而抑制和应对民族分裂主义是必要的多民族国家治理功能。实现有效的民族分裂主义治理应当从分析民族分裂主义的特点和诱发机制起步。发生普遍、目标明确、诱因复杂、认同坚韧是民族分裂主义的特点。利用和强化族认同、渲染政治主张、通过动员形成集体行动、获取外部支持等环节构成了民族分裂主义行动的诱发机制。因循民族分裂主义生成与发展的机理,从无条件捍卫主权的理路采取的严厉打击模式,从不同程度赋权的理路采取政治容留模式,从消减族动员的理路采取认同调控模式,从抑制精英力量的理路采取柔性控制模式,从转化政治生态的理路采取外部干预模式,可成为多民族国家治理中的参考。

  • 标签: 民族分裂 族群民族主义 主权 民族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