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5 个结果
  • 简介: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关键一步,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一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外交为国家发展创造了有利国际舆论环境,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面临新使命和任务。2018年7月20日,察哈尔学会和《公共外交季刊》编辑部共同举办了“改革开放与公共外交研讨会”。本文整理了与会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 标签: 改革开放外交
  • 简介:鲜活丰满国家形象有赖于一个个真实、具体且各具特色地方形象,在国家公共外交整体中,地区承担着极其重要责任.地区通过国际友好城市、地方特色国际性文化节、交易会和国际论坛等渠道开展公共外交,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理和应对影响着国家整体形象.在地区对外传播中,应该因地制宜、特色鲜明,充分依靠本地社会发展基础和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地区特色.

  • 标签: 国家形象 整体形象 地区特色 突发公共事件 历史文化资源 公共外交
  • 简介:中国高速发展引起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对中国发展走向高度关注,在西方媒体主导世界舆论背景下,"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一些论调导致某些国家对中国发展走向有误解、质疑和担忧。因此,中国需要在继承和发展"和"思想基础上,向世界传播"和主义",以此来打消一些国家对中国发展方向疑问。

  • 标签: 中国崩溃论 “中国威胁论” 世界舆论 传播力 中国威胁论 中国文化
  • 简介:沙特现代萨拉菲主义运动形成以18世纪瓦哈比运动兴起为标志。自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官方乌莱玛宗教权威削弱、外来思想影响,以及国内、国际政治环境变化,沙特现代萨拉菲主义运动经历了多元化发展。本文根据政治立场、参与政治与否以及对暴力活动态度三个方面,将沙特现代萨拉菲主义运动划分为五个类型,以此来探讨沙特现代萨拉菲主义运动发展和演化过程。

  • 标签: 沙特阿拉伯 萨拉菲主义 瓦哈比主义
  • 简介:在对外传播、交流或进行公共外交过程中,最有效内容是要用一个词来表述中国文化,那么哪个词能够胜任这一使命呢?"和主义"如何?2015年3月9日,察哈尔学会主办察哈尔圆桌"‘和主义’与中国公共外交"在京举行。本次圆桌会议邀请了数位专家和学者,围绕"‘和主义’与中国公共外交"进行了讨论。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摘编了部分专家和学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赵进军 硬实力 中国的传统
  • 简介:2010年以来阿拉伯变局及后续暴力事件常令研究者感到疑惑.为了对这些现象提供解释,本文以解构主义方法,采用8个变量对这些事件进行解读,并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相互作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专业研究者避免一概而论和刻板印象,而且能为非专业研究者对这些现象理解提供便利.

  • 标签: 解构视角 阿拉伯变局 失业合法性
  • 简介:本文旨在分析“和主义起源、意义与目标.“和主义”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中、和思想,并赋予了鲜明现实内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主义”与西方社会对现代性反思互通互补,也对应了非西方国家对自身发展道路探索,因而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和主义”蕴含有美好价值追求,即在各国之间建立命运共同体,共同打造更美好未来世界.

  • 标签: 主义 公共外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 中华传统文化 西方社会
  • 简介:2015年,西亚地区进一步延续着剧烈动荡高危险局面,亟待建立新有序化地区安全秩序。当前西亚地区乱局呈现全方位、多层次、新常态、无序化特点与趋向,表明该地区地缘政治博弈更加激烈化和复杂化。美国在西亚地区主导权逐步丧失,其影响力和控制力下降势头均比较明显。因应西亚地区局势新变化与新特点,中国对西亚外交政策做出了一系列新调整,其中不乏亮点,尤其是介入地区热点问题解决,合作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加快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要主动参与西亚地区新秩序构建,统筹好中国、美国、西亚三边关系,把西亚地区打造为中国构筑新型周边关系新基轴和新支点。

  • 标签: 西亚乱局 中国外交 新型周边关系 新基轴
  • 简介:“和”是中华文化精神实质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弘扬和创新“和”“合”精神,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和主义”.“和主义”包含了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与和谐世界三个层次,具备严谨内在逻辑,是一个系统化科学理论,并通过中国自身实践不断得到验证.坚持和推广“和主义”,对于发展中外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特色 主义 精神实质 新中国成立 中华文化
  • 简介:公共外交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共外交如何发挥作用问题见仁见智,但从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这一新兴理论出发分析公共外交原理研究并不多,这就为拓展公共外交建构主义理论范式创造了可能。作为建构主义代表学说,温特建构主义理论可以解释公共外交原理:国际体系规范结构催生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反作用于规范结构,而这一过程所建构新身份界定国家利益。这一分析为中国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

  • 标签: 原理温特 外交原理 建构主义理论
  • 简介:全球化依赖于海上运输自由往来。国际航运是全球贸易在未来实现进一步发展重要基础,在亚太地区尤其如此。由于以海运为基础全球化在面对风险时具有脆弱性,它为我们同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国际航运需要以稳定和安全作为保障,美国、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亚太地区大国各自推出了维护地区海域安全相关战略。本文主要探讨亚太各国在这一问题上共同关切以及东盟在促进海洋合作中扮演角色。各国所拥有的共同关切主要源于缺乏海洋安全和治理所导致来自海洋以及海上挑战和威胁,如南海及马六甲海域存在问题。为了维护良好海洋秩序,东盟成员国应与中国建立海洋伙伴关系。东盟与中国以及亚太其他主要大国间包容性和全面性合作,对于保障经济发展与繁荣以及维持地区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海上丝绸之路 全球海洋支点 海洋安全 海洋合作
  • 简介:尽管美国在许多方面是世界全球化程度最高社会,但该国也表现出令人惊讶狭隘民族主义色彩.在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中,英国石油公司充分地体会了美国民族主义.但是,同美国一样,欧洲也存在欧洲例外论,欧洲人必须迎接和面对来自新兴大国竞争和挑战.

  • 标签: 狭隘民族主义 墨西哥湾 美国 泄漏 原油 英国石油公司
  • 简介:唐纳德·特朗普自宣布竞选美国总统以来就争议不断,他的当选打破了美国选举历史上诸多惯例,形成了'特朗普现象'。一般认为,特朗普的当选是美国民粹主义崛起表现。实际上,美国民粹主义最早来自美国首个具有民粹主义特性总统——安德鲁·杰克逊以及他所代表杰克逊主义。'特朗普现象'与其说是美国民粹主义代表,不如说是杰克逊主义在美国又一次崛起更为贴切。了解和认识美国民粹主义'杰克逊主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特朗普现象'。

  • 标签: 主义特朗普 杰克逊主义 特朗普现象
  • 简介: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东亚地区是中国必然要着力经略核心地区。'一带一路'倡议对塑造中国在东亚地区领导角色有着关键性影响。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在实现理念引导、推进经济合作、发展安全合作、提供制度建构和培育并深化地区认同五个方面,可为中国参与地区一体化建设贡献丰富引导力;另一方面,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领导作用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一些制约与挑

  • 标签: 一带倡议 东亚地区中 中角色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对外传播,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十九大报告中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工作和历史性变革,其中包括我国在外交领域所取得重大成就,其突出特点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

  • 标签: 中国化 传播思考 化成果
  • 简介:爱国主义教育要在正确宣传世情、国情和历史使命基础上,真实宣讲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大国,我们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世纪梦.这样才能引导国民鼓起实实在在爱国主义之劲,克服浮躁情绪,避免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

  • 标签: 爱国主义教育 世情 国情 发展中大国 相互依存 中华民族
  • 简介:本文回顾了南亚与东南亚国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上丝路")倡议回应。首先分析了影响这些国家态度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利益、国内政治环境以及地区地缘政治考量。这两个地区国家在决定如何回应"海上丝路"倡议时,都会综合性地考虑上述三个因素。这些国家对"海上丝路"计划反应可分为三种类型:高度积极、积极而有所保留,以及态度中立或者说模棱两可。"海上丝路"倡议成功与否取决于中国了解当地情况水平,以及在行为上是否灵活变通。

  • 标签: 海上丝绸之路 南亚 东南亚 亚洲基础设施
  • 简介:鉴于东北亚地区是目前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最具经济发展活力、政治敏感度和文化多样性重要区域之一,为及时掌握东北亚地区民族关系现状及其发展走向,了解东北亚地区民族文化交往历史与现实,分析东北亚跨界民族身份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于2015年12月12日联合召开"文化交往与身份认同.

  • 标签: 民族身份认同 东北亚地区 民族关系 文化交往 研讨会综述 经济发展活力
  • 简介:我们对外文化传播,应该多讲故事,多讲中国故事。什么是中国故事呢?就是我们自己身边事儿。往往故事中藏着真理,受众从中必多少有所吸收。通过讲故事来交流与互动,我们文化就能随之走出中国。

  • 标签: 讲故事 中国 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