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守着大油田,致富难不难?甘肃省庆阳市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9.8亿吨,凭借能源大开发优势,2014年经济增速位居甘肃省第二位。但当年农村群众人均纯收入5612元,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4762万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只有2796元。

  • 标签: 人均纯收入 石油地质储量 经济增速 农村群众 贫困人口 甘肃省
  • 简介:《苏格拉的审判》为美国知名左翼记者晚年心血之作,作者在直接进行一手资料的大量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摒弃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叙述,塑造了一个更全面也更符合逻辑的苏格拉形象。在雅典对苏格拉的审判一案中,他的就死被传颂,精神被神化,这赖于他忠实的弟子柏拉图及其后信仰者们对其事迹和学说的传扬。斯东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冷静的观察以及分析。

  • 标签: 苏格拉底 雅典 死刑 自由
  • 简介:“日本会议”是日本最大保守组织和国粹主义团体,提及安倍政府所作所为,就不能不提到“日本会议”发挥的巨大作用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因让下属幼儿园的儿童背诵《教育勒帮》而被人所知的森友学园深陷“地价门”事件。专栏作家小田岛隆日前在推特上指出:“森友学园的一连串事件并不是典型的行贿受贿事件,而是国家和政府的最高层人士,为了实现特定的思想,在无报酬的情况下提供协助,这比起以金钱为交换而提供好处,在某种意义上更让人觉得毛发悚然。”

  • 标签: 日本 右翼团体 国粹主义 行贿受贿 专栏作家 事件
  • 简介:关于中美两国多方人士热议的“修昔德陷阱”,其真正意义在于提出一种警示,提醒精英阶层和大众清醒认识中美关系面临的挑战。但其警示意义也绝不应夸大,因其无法覆盖当今世界的一些重要变化。在这些旧的变量面前,传统国际政治逻辑的惯性不会消失,但其最终结果一定会受到影响。

  • 标签: 中美关系 修昔底德 警示意义 精英阶层 政治逻辑
  • 简介:死的哲学,在这里不是说哲学是死的,而是指死亡的哲学意义。这个词是从林来梵老师那里借来的,他在《人文法学》一书中谈到苏格拉之死时用了这个词。苏格拉之死绝对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哲学家、法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和政治家都在不断复述苏氏饮鸩的轶事。早年学习文艺理论时,第一次在西方文艺思想史的课堂上听到苏格拉临终那句遗言时,我感到无比震撼——'分手的

  • 标签: 公孙鞅 哲学苏格拉底 死哲学
  • 简介:2014年6月6日,法国隆重举行纪念诺曼登陆70周年庆祝活动,二十多位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这次纪念活动是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导致西方同俄罗斯关系急剧恶化的背景下举行的,因此,出席庆典的美国、欧洲和俄罗斯三方领导人之间的互动和博弈,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

  • 标签: 诺曼底登陆 三方博弈 庆典 美欧 纪念活动 庆祝活动
  • 简介:<正>一印度人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取得联系以及印度共产党在国外的建立,经历了一段漫长而令人困惑的历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一些富有斗争精神的民族主义者已认识到不时发生的恐怖主义既天真又无用,感到只有依靠外国的援助才能产生有组织的民族革命运动并取得国家的独立。这一令人向往的前景召唤了一代勇敢的青年人去进行革

  • 标签: 共产党人 印度人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 罗易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民族主义者
  • 简介:作为五四时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思想是陈独秀思想启蒙的重要内容,而体育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面对青少年学生,大胆抨击封建教育,倡导发展新式教育,不仅提出了重视体育教育,实行德育为先、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方针,而且提出以对青少年的"兽性主义"教育改造国民性、培养身心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主张,值得关注和借鉴。

  • 标签: 陈独秀 青少年体育教育 德智体三育并重 “兽性主义”
  • 简介:在法医学临床鉴定实践中,颅骨折较为常见。由于颅解剖结构复杂,骨质菲薄,单一颅骨折时,临床表现不明显,影像学检查难以检见,稍不注意,就会导致误诊或漏诊。现结合1例颅骨折案例,对法医学鉴定中应注意的问题、检查方法、诊断依据进行探讨,为颅骨折的法医鉴定提供参考。

  • 标签: 法医学 颅底骨折 影像学检查 颅内积气
  • 简介:当代西方人对西藏的高度关注和热情不仅是政治因素和媒体宣传的结果,还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心理根源,即一种历史上形成的“西藏独立”形象。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英国为实现在中国西藏地区的政治目的,在文化和观念上精心制造了这一虚假形象,并通过占霸权地位的文化传播系统在全球加以扩散和传播。“西藏独立”形象强烈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的西藏认知和想象。辨清和破除英国人在文化和心理上制造的种种关于西藏的虚假形象和观念是国内学者极为艰巨的一项学术任务。

  • 标签: 国别与地区政治 中英关系 西藏问题 香格里拉神话
  • 简介:摘要:巴基斯坦人民党在阿里·布托领导下取得了1970年选举的胜利,在巴基斯坦进行了早期的社会主义实验,对巴基斯坦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出现了更多的问题,最终导致布托政府的下台。在一个经济欠发展,封建思想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相当浓厚的国度里追求实现民主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

  • 标签: 巴基斯坦人民党 阿里·布托 社会党
  • 简介:2017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代表作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加大综合保障力度,落实从优待警各项措施。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改善公安民警工作、生活和提高职业待遇当做公安队伍建设重要内容来抓,极大地调动公安队伍的积极性。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经济条件限制和制度设计缺陷,人民警察的职业保障措施还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其中尤以人民警察职业待遇保障严重滞后,亟须从制度设计和具体措施上加以改进,把

  • 标签: 养老工程建设 工程建设新探索 康复疗养
  • 简介:早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53-1968)大致可以分为1953-1958年、1960-1966年、1967-1968年三大阶段。围绕着这一时期"农业合作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几个历史事件,早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一方面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就业、城乡差别等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其中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 标签: 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 农业合作化 大跃进 文化大革命
  • 简介:对西方工人运动的关注是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契机。西方工人运动尤其是工人罢工的表面诉求,如增加工资、缩短工时等,使人们很容易将其与中国传统的均贫富思想相联系。随着人们对欧美资本主义弊端的认识以及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这种联系得到了强化。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被很多人界定为公有制基础上的均贫富学说。这种认识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当时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及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与物质基础。

  • 标签: 社会主义 传统文化 均贫富思想 中国
  • 简介:中国共产党在早期举行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既包括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纪念,又包括对国际共运主要节日的纪念。纪念活动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与品格、列宁主义的涵义与体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对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前途、中国革命的动力与对象、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革命统一战线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纪念活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源头活水、强大动力和群众基础,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标签: 中共早期 纪念活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传播
  • 简介:1893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围绕"俄国资本主义的命运"问题,列宁形成了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他在确认俄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前提下,论证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具有可能性、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揭露和批判俄国资本主义造成深刻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阐明俄国资本主义的落后性特点,倡导通过革命的方式为资本主义清扫土地;揭示俄国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趋向。上述思想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研究本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典范,揭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对待资本主义的应有态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列宁 俄国资本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未成年人犯罪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社区、学校、家庭等的共同参与,综合治理.但是在家庭的早期教育环境中,哪些方面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有更直接的影响,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有什么样的心理特质,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了解家庭的早期教育方式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关系,以便改善儿童的早期教育环境,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为预防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筑起第一道防线.

  • 标签: 未成年人 犯罪 早期教育 心理因素
  • 简介:“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具有科学真理性和现实实践性相统一的品质。但是,文化心理认同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否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都将处于关闭和静默状态。如从劳动观来看,正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劳动作用和劳动者地位的阐释、劳动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劳动问题根本解决的方案设计等方面,继承和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基因,致使所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众具有“亲和力”;另一方面也使民众感受到这种劳动观的真理性。

  • 标签: 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 传播 传统文化 底蕴
  • 简介:为什么中国在春秋战国之后最终走向“大一统”的普世帝国,而欧洲在罗马帝国覆亡之后就一直保持多国均衡的分裂局面?为什么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权力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结构”,而“公民社会”则始终无法孕育,而欧洲国家却能够发育出公民社会和宪政民主?美籍华裔学者、美国圣母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许田波(Hui,VictoriaTin-bor)的《战争与国家形成:古代中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以下简称《战争与国家形成》)一书试图通过构建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来解释这两个问题。

  • 标签: 古代中国 欧洲国家 国家形成 近代早期 战争 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