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矿业用地制度独立以及农村矿山直接使用集体土地,催生了农村矿业用地登记制度。矿山企业从要素市场获取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为明确和公示土地归属物权而进行民事登记,颁发产权证;发挥土地归属物权的效用而进入矿业开发市场,为准入和监督土地用途而给予行政许可登记,颁发许可证。农村矿业用地的双层登记制度,具有完全不同的法律属性和不同的功能特征,界定了市场与政府职能的分工。依靠相关立法对双层登记的内容、程序、效力及其责任等分别作出规定,以此实现农村矿业用地双层登记的法制化。

  • 标签: 矿业用地 土地物权 用途管制 登记制度
  • 简介:登记制度的演变,诠释了"治世不一道,变革不法古"这一古训。自3月1日起,中国老百姓的住房,将被逐步纳入不动产登记的信息平台。2016年全面实施统一登记制度,2018年前,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投入运行,不动产统一登记体系基本形成,这将对产权确认、市场交易、宏观调控产生深远的影响。强拆、违建将在阳光下接受社会的监督。市场交易信息也将更为透明,供求信

  • 标签: 登记制度 不动产登记 投入运行 信息管理 交易信息 市场交易
  • 简介:2014年1月2日,是全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的首个工作日。上午8时38分,沈阳市工商局为沈阳有奇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核发了全省第一家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的公司营业执照。上午9时,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在注册大厅为辽宁鑫农发食品有限公司颁发了省内首个冠以“辽宁”字样的注册资本认缴制公司营业执照。

  • 标签: 工商登记 制度改革 企业活力 工商行政管理局 激发 注册资本
  • 简介:近年来流动人口规模扩大,该群体面临落地参选权利不能真正实现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流动人口的选民登记环节问题突出,如何妥善纾解这一困境成为研究和实践的必要课题。从选民登记为视角对该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和阐释,针对症结以解决流动人口选民登记问题为重要突破口,系统性地为流动人口落地参选提出全方位有效可行的改革建议是必要的探索,主要包括简化完善相关法律规范以便于选民登记,设立专门机构以优化选民登记和提高流动人口落地参选积极性以激励自愿登记

  • 标签: 流动人口 落地参选 选民登记
  • 简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登记是为了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已被信托的事实向公众披露而建立的信托管理制度,在明晰作为信托财产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归属、确保其独立性、保障信托当事人合法权益、便于行政机关监管土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实践中没有形成统一的操作规范,亟需法律加以规范和引导。我国在相关理论成熟和实践经验丰富后,应尽快建立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登记制度,以当事人共同申请为原则,单独申请为例外,以受托人为义务人。区分不同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登记的效力,同时赋予不动产物权登记机构信托登记职能,并纳入到统一的不动产物权登记范围内。

  • 标签: 土地承包经营权 信托 登记
  • 简介:环境项目决策和推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冲突事件不断涌现,考验着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实践中,地方政府构建了多元化的风险沟通方式,例如恳谈会等,试图规避环境冲突风险。本文通过对几起典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事实回顾和对西方风险沟通理论的综述,指出利益相关者范围、制度化沟通渠道、公众风险感知、政府沟通策略以及社会背景五个风险沟通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此,认为地方政府在风险沟通实践中,需要遵循差异化沟通、公众风险感知测量、平衡政府信息披露和公众知情权保护、构建具有灵活性和恢复性的风险沟通机制以及长期致力于政府公信力的恢复五个关键命题。

  • 标签: 环境冲突风险 风险沟通 公民参与 风险感知测量 信任
  • 简介: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一直是我国财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我国地方债存在着存量较大、偿债压力突出、严重依赖土地财政、投资效率低下等问题,今后要从完善财税等相关体制、加强地方债监管、探索新型投融资模式等几个方面加强对地方债的防控。

  • 标签: 地方政府债务 风险防控
  • 简介:根据业务特点,互联网金融可分为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延伸、以第三方支付公司为主导和以互联网企业为主体三种运营模式。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监管缺位、清结算业务未分离、信用风险和信息安全等问题。可通过完善法律规范,积极审慎监管,完善风险管理和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等措施来防范风险,促进行业稳健发展。

  • 标签: 互联网金融模式 第三方支付 众筹 P2P 风险
  • 简介:新《行政诉讼法》对行政强制权的行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行政机关行政强制类案件败诉的风险系数。分析行政机关在执法实践中存在可能导致败诉的潜在因素并寻求相应对策,对推进当下行政法治化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为缓和行政机关在行政强制权行使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冲突,有效维护行政机关的公众形象,当务之急是明确行政强制类案件败诉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探索降低行政强制执法活动败诉率的对策。

  • 标签: 行政强制权 行政强制执法 无效判决 撤销判决
  • 简介:通过PPP模式使用私营资本建设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的方法。在我国,PPP模式主要运用于水务、燃气、收费道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PPP项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运作程序十分繁杂。妥善安排各参与方在项目中的权利和义务,完善项目结构,合理分担项目的风险是PPP项目成功的基础。

  • 标签: 城市基础设施 PPP项目 动态风险管理 监督机制
  • 简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针对决策的后果带来社会不稳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预测与分析,实现源头防治。依据决策理论,探究决策与风险源的关系。在当下中国决策过程的典型事例进行比较与剖析基础上,从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决策结构的变异、决策过程的碎片化、政策变迁过于频繁、政策缝隙过大等五个方面来研究决策与风险聚集的关系。应对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大规模高风险的社会不稳定的关键点是推动决策过程的转型。在发展型国家的框架内,建构良好社会秩序的决策制度安排是进一步研究需要解决问题。在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实践中,其选择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社会不稳定进行风险预测、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上。研究的价值在于揭示出社会不稳定是社会利益系统失衡的一种表现,其根本在于决策制度安排,推动决策制度的变革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要义,从而真正实现源头治理的目标。

  • 标签: 风险源 决策 政策变迁 政策缝隙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 简介:近代刑事司法观经历了从司法克制到司法能动的过程,刑事政策在此过程中开始作为重要参量融入到刑事司法中。刑事政策的话语变迁,不同程度地调整着刑事司法的策略与运作机理。刑事政策的兴起对于推动国家与社会的深入合作,形成治理犯罪的互济合作模式裨益良多。但同时存在着重大的风险隐患:刑事政策的过度宣扬会加剧刑法"规范侵蚀"的可能趋向,并可能因过度强调政策性论证思路,不当地克减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采取规范化进路和原则性论证进路是防范刑事政策司法化风险的可取策略。

  • 标签: 刑事政策司法化 历史叙事 功能阐释 风险防范
  • 简介:3D打印作为一种快速成型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应用空间。然而技术革新的背后潜在隐藏着知识产权、刑事犯罪以及人类伦理等多方面的安全风险,利用法律、政策规制3D打印技术迅猛发展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既是保障社会治安管理秩序的关键,更是3D打印技术进一步发展与革新的前提与基础。

  • 标签: 3D打印技术 安全风险 法律规制
  • 简介: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与挑战。邓小平对风险做了一系列十分精辟的论述.形成了全面系统的风险思想。我们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重温邓小平风险思想,吸收其思想精华,探讨当前我国“社会风险”与社会形态、时代背景、文化心理、社会结构与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对于克服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风险.保证国家安全,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把改革引向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风险防控思想 社会治理
  • 简介:当前食品安全犯罪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刑事政策的不完善及监管不力是其重要原因。应对风险社会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犯罪的当务之急是在坚持刑法基本原则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背景下,更新立法理念、调整司法策略,将食品监管渎职罪的法益进行前置保护,运用客观归责的相关理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刑法理论,方能更好地发挥食品监管渎职罪的应然作用。

  • 标签: 食品监管渎职 风险社会 风险刑法 刑事政策
  • 简介:在利益分化和高风险社会的背景下,有效提高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质量的一个关键点是能否全面准确地识别出利益相关者和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因而将利益相关者分析引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在评估和管理中高度重视利益相关者参与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本文首先梳理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和分类,进而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相关领域的运用进行了述评,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的两方面运用:一是利益相关者/维度矩阵,一是利益相关者环。

  • 标签: 风险社会 利益相关者 重大决策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国家治理
  • 简介: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着转型期的多重矛盾,其中一些矛盾的发展会酿成公共危机事件。政府与社会组织间关系的发展也不时出现一些公共危机事件,这对中国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信任和管制关系发展提出了挑战。基于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理论基础分析当前中国政府与社会组织间关系发展的社会政治风险、现实危机以及应对的经验,进而针对中国政府与社会组织间关系的长远稳定发展提出若干对策。

  • 标签: 中国政府 社会组织 社会政治风险 权力结构模式
  • 简介:近年来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暴力性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危害公共安全,还凸现社会治理危机。本文在社会与政府间关系的框架下,以环境类群体性事件的暴力抗争为切入点,立足于此类社会冲突的产生和演变来展开研究。在阐述环境风险型群体事件和污染型群体事件的暴力抗争内涵之基础上,指出群体风险放大是环境类群体事件暴力抗争的逻辑起点,而暴力抗争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不满情绪的形成、持续发酵、焦点事件和冲突与对抗等四个阶段。民众与政府之间通过政策博弈,最终使社会冲突得以解决。论文得出三点启示:塑造风险沟通的新型合作关系,有利于避免环境风险的过度放大;对于社会冲突的管制,必须从压制式管理向回应型治理模式转变;建构相互信任的风险文化,有助于破解环境类项目的发展困局。这些结论为化解矛盾、避免更大规模的社会冲突提供有益参考。

  • 标签: 风险放大 集体行动 政策博弈 群体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