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9 个结果
  • 简介:<正>比较哲学是一门高层次的哲学史性质的新学科,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不同历史类型哲学思想的异同之比较,来揭示人类认识发展的共同规律,以探求出一种普遍性的“世界哲学”或人类一般哲学史。在国外早已有比较哲学的论著和研究机构,而在我国比较哲学还是一门新兴的哲学学科。不少专家、学者对这门学科中的许多问题做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探索,但对比较哲学的方法却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步尝试,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 标签: 比较哲学 哲学思想 比较对象 哲学史 行比 黑格尔
  • 简介:《黑龙江民族丛刊》不失时机地抓住了东北亚民族研究这样一个潜课题(也有人称之为超前研究课题),实际上是抓住了社会科学的时代脉搏。请看西方人研究西欧民族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年至约公元前425年)著《历史》一书开始,迄今已有24个世纪。一部《世界通史》就是西方民族的历史。迄至“东方学”和“东亚史”研究问世,东方民族的历史始终处于配脚的位置。东北亚民族研究至今仍未超出学术猎奇的范畴。只有当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学术界从实际出发,发现了汉民族、朝鲜民族、日本民族(即大和民族)都曾和东北亚的黑土地有关,且考其源流,都离不开东北亚土著民族,都离不开古老的东北夷民族群体,都离不开东北亚汉文古文献的历史载体。但名符其实的将东北亚民族研究纳入人类社会发展史正常轨道的创举,笔者敢说始自《黑龙江民族丛刊》的壮举,即于80年代末广开言路,听取专家意见,决定开辟“东北亚民族”研究专栏。

  • 标签: 东北亚 民族研究 方法论 土著民族 民族学
  • 简介:桂学理论与方法建构必须以学科及其跨学科研究理论方法为基础,生态学理论方法应该成为桂学的重要支撑。生态学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性质特征,其理论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中拓展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精神,成为各学科所遵循的生态理念和观念;生态学方法也在科学方法与学科方法基础上形成田野工作及其调查研究的测评法以及系统、控制方法等,在区域研究中体现桂学研究特色,奠定桂学理论与方法基础。

  • 标签: 桂学研究 生态学 理论基础 方法论 生态文明
  • 简介:先秦“元气”认为,“气”是宇宙演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和动力,“气”也能解释人的生命现象。而到汉代“元气”被发扬光大了,在“元气”中,哲学与自然科学进一步交融渗透,“元气”被借鉴和引进到汉代天文学、医学、音乐学之中,“元气”被王允引入文学理论也就构成了他的禀气,曹丕将“元气”和禀气融入文学批评,构建了他的“文气”

  • 标签: “元气”论 “文气”说 禀气论
  • 简介:“得”在殷商甲骨文中写作“”,从“手”持“贝”。《文解宇》释为“行有所得也”,表示在道路上拣到“贝(宝)”而有所获。所以“得”的本义是“获得”得到”。譬如:①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左传·僖公二十七年》)②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 标签: 并禽 《四世同堂》 殷商甲骨文 文解 老人仓 小雅
  • 简介:锦屏契约文书中的侗语地名,对研究侗族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意义重大。侗语地名的命名及分类极具民族和地方特色,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锦屏契约文书中的地名进行整理研究将有助于侗族地名文化的传承。

  • 标签: 锦屏契约文书 侗语地名 分类考释
  • 简介:从语义认知的角度对“很有……”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对“很有……”结构的语义分析来论述它的语义特点,分析了“很有……”结构的歧义现象及其语义承载能力的发展。

  • 标签: 语义 认知 语义偏移 语义承载
  • 简介:晚唐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政治危机加深,战乱频仍,社会急剧动荡,对于唐季的文学发展与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今人谭优学先生将晚唐诗分为三派:“一是以艳丽著称的温李派,以韩偓为代表;一是以寒瘦苦吟为主的贾岛派,以李洞为代表;一是著重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继承元白新乐府精神的这一派,以皮日休为代表。”(《唐诗人行年考·薛能》)基本上把握住了晚唐诗坛的三大走向。但把韩偓归入艳丽派,显然是就其《香奁集》立论的,虽然不无道理,却不很准确。韩偓的诗歌创作决不是《香奁集》所能范围的。

  • 标签: 韩偓 香奁 谭优学 民生疾苦 新乐府 李洞
  • 简介:萧兵以其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推动跨世纪的楚辞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楚辞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轰动的“萧兵现象”。萧兵对楚辞的研究超越了目前人文科学的学科分界,直接揭示早期人类那囊括一切的巫风文化之渊源。他魔法般的学术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探求的方向,决定了推论的风格和思考的质量,他的想象力和意向性是其研究成功的根本

  • 标签: 楚辞学 萧兵 研究方法
  • 简介:<正>对于“论点、论据、论证”的议论文三要素理论即“论点”应如何看,这是当前许多语文教师讨论的话题。《语文学习》1991年第9期余绍秋《向“论点”开一炮》的文章认为:“论点”“无视文章的性质,尤其是无视议论文的性质”,“无视所有名家名篇议论文中都存在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一篇议论文的思想认识即道理并不是一点,而是一连串”;“论点”把“议论文教学引进了一条死胡同”。因此他要求“废止‘论点’是当务之急”。作者的看法是科学的合乎实际的还是肤浅的脱离实际的呢?这里谈谈个人看法,并与余绍秋同志商榷。

  • 标签: 议论文 思想认识 善性 中心论点 文体 本质属性
  • 简介:近年来学者对藏族羌姆仪式做了详细的研究和讨论,笔者在两年内,对宁玛派新龙鲁寺的'次九'羌姆仪式做了一些田野调查工作,将其历史、仪式流程、仪式含义以及其宗教意义等做了一些描述.其中也对金刚舞的起源,同原始宗教舞蹈与祭祀舞蹈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 标签: 古鲁寺 金刚舞 原始宗教祭祀舞蹈 田野调查
  • 简介:《报刊纠错例》一书中《“赴”》一文的观点值得商榷。《“赴”》就用于人物简历中的带“赴”的句例提出“赴”跟时间状语的搭配有可商酌之处。其实,这些带“赴”的句子都是连动句,句中的时间状语跟动2语义上相容,状语与中心语可以搭配。这符合连动句中状语的语义指向规则,因而这些受到指责的句子也都是合乎汉语语法的。

  • 标签: 连动句 状语
  • 简介:在现代藏语中,语音变化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这是因为在活的语言里,连在一起的几个音,相互之间自然要互相影响,互相适应,这就使得它们在发音上产生种种变化。语音变化既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古代藏语中是否有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 标签: 语音变化 古藏文 安多藏语 双音节词 现代汉语 变音
  • 简介:以李绂《与方灵皋所评柳文书》为切入点,通过对比李绂与方苞评析柳文的不同态度,进一步认识方苞“义法”的实质。方苞的“义法”的提出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古文创作的要求,但与李绂的古文理论相比,“义法”则相对苛严,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和阻碍了古文的创作和发展。

  • 标签: 方苞 李绂 评点柳文 义法说
  • 简介:热贡唐卡艺术脞胡青华据西方学者提供的材料,佛教艺术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一世纪就出现了。它起初的形式是非人格化的,佛并不是以人体的形式出现。而是用某些象征物来代替。如一座印度塔,它用于珍藏佛的遗物,象征着佛的真体;一个法轮,一棵菩提树,它们都象征着...

  • 标签: 唐卡艺术 艺术特色 唐卡画 热贡 十二指 佛教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