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城市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入一直被视为推动房价上涨的源动力。本文广州市最近两次人口调查为例,建立截面回归模型考察了流动人口对中心城市房价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广州市流动人口家庭与本地户籍人口家庭的住房持有水平严重不平衡;中心城市由于集中了各种优质资源导致大量人口流入是引致城市住房需求增加并进而推高房价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口流动对房价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且主要是通过城市中高收入流动人口来实现的;对未来城市化发展及推动房价上涨的预期一旦形成,居民将选择尽早购房,造成当期房价快速上涨。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中心城市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通过加快形成人口流入和流出为基本面的分类城市住房调控体系,有效解决住房需求的空间失配现象;将中心城市房价上涨的压力顺势引导成建设大城市群的发展动力,以此来稀释中心城市房价的过快上涨;加快发展和规范管理住房租赁市场,扩大公租房保障范围,推进租售同权,形成良性的住房过滤机制等措施来消除住房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失灵。

  • 标签: 人口流动 城市化 中心城市 房价
  • 简介:社会转型期,农村老年人和土地相结合的“地养老”是农村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方式,具有重要的政策和理论意义。在农民当前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家庭劳动力再生产方式下,地养老不仅是当前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也是大多数进城农民工预期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的优势在于为农村老年人带来较多的经济社会福利,包括农副产品的自给自足、较高的家庭及社会地位和农业劳动本身的价值体验。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形成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老人农业提供了再生产能力。从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角度,国家农业政策要从多方面支持老年农业,促进其稳定发展。

  • 标签: 人口老龄化 以地养老 老人农业 养老模式 农业政策
  • 简介:文章描述了在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中,多元复合文化影响之下珠市彝族生育意愿的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发现影响珠市彝族的性别偏好和数量偏好的因素各有不同,由此也决定了这两个维度的变迁具有不同步性。女性的男嗣偏好更强,男性则更倾向多孩;女性地位及孩子的非经济性效用是影响性别偏好的主因,数量偏好则更多体现了养老保障、受教育程度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其变迁先于性别偏好。影响性别偏好的传宗接代思想的内涵也已发生了有别于儒家孝文化之传统意义上的变迁,但内植于观念层面的性别偏好的彻底变迁尚有待时日。

  • 标签: 珠市彝族 生育意愿 理想子女数 性别偏好 影响因素
  • 简介:本文运用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广州人户分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异,探讨大城市人户分离人口的居住空间变化、分异程度以及影响机制,为大城市发展制定合理规划提供依据。研究发现:广州市人户分离人口分为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两部分,两者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和人户分离原因都较大的差异;测算了广州市内人户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居住分异指数和孤立指数,反映出人户分离人口更加集中近郊区,而且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的居住分异差别较大;人户分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更多受家庭结构、房价、交通和户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大城市 人户分离 居住空间分异
  • 简介:文章利用国家卫计委2016年福建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社会性别差异的视角动态考察流动人口流动模式的变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发现,有44.34%的流动人口实现了向家庭化流动模式的转变,其中女性流动人口的转变程度更为突出。流动人口从独自流动演化至家庭化流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人及其家庭社会经济特征、流动特征与居留意愿和生命历程变动等因素均对其产生显著影响。分性别来看,在影响流动人口流动模式变动的诸多因素中,仅有婚姻状况变化,职业为自营劳动类别对流动模式变动的影响存在性别共性;其他影响因素存在性别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本次流动滞留时间、本地家庭月收入和流入地类型,以及成年状况变化对流动模式转变的显著影响作用仅限于男性流动人口;长期居住意愿增强和子女数量的增加则仅对女性流动人口发生家庭化流动转变的概率有更明显的提升效用。

  • 标签: 流动模式变动 影响因素 性别差异 流动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