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根据新出土的郭店楚简本,对其中的个别句子进行了新诠释.文章认为:"大若屈"一句中的""字为户,即门外挂锁的大木柱.屈,短也.原句意为:大的户好像很短.可谓发为千古未发之义.文章还认为,"□(质)贞女(如)愉"句中的"愉"字即为本字,愿意为偷薄之乐.另外,文章还对其它三句作出了新的解释.

  • 标签: 楚简本 《老子》 “大植若屈” 释义 “植”
  • 简介:<正>七凡心之形,过知失生。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惟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之谓中得。

  • 标签: 心术 精气 吕氏春秋 王念孙 马王堆汉墓帛书 郭沫若
  • 简介:齐鲁文化早期交流融合述论郭墨兰齐鲁文化是一个多源、结构复杂而体系相对独立的文化实体。它的形成,经过了同源、分流发展,最终融为一体的过程。齐鲁文化因于先秦齐、鲁两国文化,本是齐鲁两国文化的合称,后因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形势的发展,齐鲁文化终于融为一体,“...

  • 标签: 齐鲁文化 交流融合 齐桓公 齐景公 管仲 齐文化
  • 简介:本文根据历史记载讨论了妈祖生前成长为谓洲屿女巫以及殁后被民间祀奉和受朝廷重视的情形,针对海内外妈祖庙供奉制度,分析其儒释道融合的特色,指出妈祖神庙中儒释道的圣像或神像一起供奉,这种形式上同在的现象,反映出佛道二教和民间信仰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氛围,尤其是在儒家主导文化的影响下都有了涵化;儒释道的融会贯通是妈祖信仰最深刻的文化底蕴。

  • 标签: 儒释道 妈祖崇拜 妈祖庙 妈祖信仰 新加坡华人 观世音
  • 简介:在秦汉之际,特别是两汉时代这个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应该说是被人们长期地忽略了.事实上,不仅影响了秦汉思想的诸多流派,影响了秦汉思想的融合与发展,而且也影响了秦汉思想的形成与定型.秦汉时代出现的思想大融合是在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大融合.秦汉时代大一统的人文政治环境是其思想融合的社会历史背景,而的无所不包的哲学思维模式则是秦汉思想融合的理论依据.作为群经之首,不仅是汉初道家和黄老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是汉代儒学复兴的哲学基础,甚至包括其后的魏晋玄学也未能从的巨大影响中摆脱出来.因此,研究在秦汉思想融合与流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深入认识秦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秦汉思想的本质和特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秦汉时代 《易》 哲学基础 社会历史背景 思想发展 中国
  • 简介:<正>《管子·业》是一篇讨论精神学说的文章。篇中使用的“道”、“精”、“气”、“神”、“性”等字,都是同义语。——第十五节云:“心能执静,道将自定。“而第七节则云:“敬除其舍,精将自来;……严容畏敬,精将至定。”证明“道”就是“精”。——第三节云:“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心术》下则云:“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则心不得。”证明“道”就是“气”。

  • 标签: 精神现象 管子 内业 心术 著者 两个来源
  • 简介:实现旅游利益主体融合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利益主体理论产生背景和内涵入手,分析了区域旅游发展中利益主体的构成,指出利益主体协调机制是实现旅游利益主体融合的途径和基本保证。这一机制的核心主要包括利益表达机制和激励、分配机制。

  • 标签: 利益主体理论 旅游利益主体 协调机制
  • 简介:东夷文化是华夏东部族群文化.华夏文化是由东西部地域邦族融汇而成,东夷是华夏文化的东部源地.从考古看,苏北、淮北一带的史前文化与山东史前文化相同,为同一文化系统.今天的东北,包括辽河、黑龙江流域,同山东文化密不可分,应归属远古东夷族群.族外配偶婚是东夷与华夏西部族系的联系特点.炎帝蚩尤氏,是今天江南苗、瑶各族的先祖,是苗人的族神.齐桓公改革完成华夏融合,华夏融合使华夏民族的同归性强烈,地域疆土的中国认同性强烈.推动富民养农政策让农业发展,是保障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基础.华夏融合统一才能造就中国,才能使中国发展强大.

  • 标签: 东夷 齐文化 华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