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不再存在,代表阶级利益的政党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选举机器。宏观意义上的阶级对立让位于微观上人和人之间的权力斗争。政治斗争不再局限于上层建筑领域,而在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中频繁出现。

  • 标签: 后现代政治哲学 资本主义社会 20世纪 社会状况 经济状况 资产阶级
  • 简介:以贤能治国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儒家的政治理念。儒家对贤与能既作了不同定位,又关注其统一。较之政治领域中的体制、程序,贤能更多地与人的内在品格、能力相关联。与此相联系,肯定贤能在政治实践中的作用,对于避免仅仅将政治的运作限定于体制、程序等形式的层面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贤能作为个体性的品格和能力,其作用本身无法完全与体制、规范、程序等相分离,贤能者本身之进入政治实践的领域以及对其可能产生的消极趋向的限定,也需要体制、程序等层面的担保。由此,实践主体层面的贤能与政治体制层面的程序系统并非彼此相斥。

  • 标签: 政治理念 意义 程序系统 政治体制 政治实践 政治领域
  • 简介:自春秋发端的传统博爱观念,至汉代基本成型。本文通过对作为刑政的必须要件、以孝治天下的先行和公天下的普爱等博爱观内涵的探讨,揭示儒家博爱论在汉代政治中的基本表现。汉代大一统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内在的凝聚力,仁德博爱是“威势成政”的先导和内核。“博爱之谓仁”的命题虽然晚出,但却集中展示了儒家博爱论的基本精神。

  • 标签: 博爱 孝亲 公天下
  • 简介:《孝经》的意义在于其中的政治伦理。《孝经》继承了原始儒家孝道、臣道、君道的基本内涵,同时也有所创新,其创新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孝提到至高的地位;二是将孝作为臣道和君道的逻辑基础,从孝道中推导出臣道(或忠道)与君道(治民之道)。这固然有助于为儒家的政治伦理添加孝这样一个有效的推动力,以便儒家政治伦理在现实中的贯彻;但与此同时,这种用与政治伦理本质不同的孝道去推论、劝说作为政治伦理之臣道、君道的做法,也隐含着扭曲儒家政治伦理而堕落为君主专制政治工具的趋向。

  • 标签: 《孝经》 政治伦理 孝道 君道 臣道
  • 简介:政治哲学涉及政治和哲学,而政治哲学的首要和中心问题就是检讨哲学与政治社会的关系。这一关系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前现代——非政治的哲学和非哲学的政治;现代——哲学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哲学化;后现代——哲学的去政治化和政治的去哲学化。无论是“政治的去哲学化”还是“哲学的去政治化”,作为历史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对此都是没有异议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消灭阶级,国家才能消亡,意识形态才能消亡,这也就是说用实践来解决理论问题。反过来说,在整个过渡时期里,由于阶级存在,政治的党派性、哲学的党派性是无法消灭的;然而,在消灭阶级的过程中,公共政治领域的建设、哲学学术领域的建设则是必需的。

  • 标签: 政治哲学 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 去政治化 哲学化 政治社会
  • 简介:哲学存在论的政治性和政治本身具有的存在论意义这两个方面的内在统一,使得政治哲学成为哲学存在论的当代形态。政治哲学成为第一哲学不仅是哲学形态变迁的结果,而且是政治作为社会历史维度的当代转型在思想上的一种体现和要求。哲学在政治权力的运作中形成,政治权力应该在哲学理念的引导下运行,政治与哲学相互规定并相互构成。

  • 标签: 政治哲学 第一哲学 当代形态 政治权力 存在论 内在统一
  • 简介:马克思对政治的分析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政治社会学分析是在对社会整体进行把握时,分析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分析社会政治生活、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及其历史;政治人类学分析重在探寻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去研究人们的社会管理、政治行为和政治组织;政治经济学分析是对政治进行经济分析,剖析政治在总体上对生产的服务作用,揭示政治与经济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法哲学分析是通过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从法理上探讨法的产生和作用;政治伦理学分析是研究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社会的道德准则、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对社会制度的正义性的评价;阶级分析是在把生产关系、所有制同国家联系起来考察时,看到国家的阶级属性,看到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各社会阶级为着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而在彼此之间进行的阶级斗争。由此出发,从工人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着眼,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共产主义的政治设计、政治理想及其实现途径。

  • 标签: 社会政治生活 马克思 社会经济结构 共产主义运动 政治经济学分析 社会学分析
  • 简介:在现代社会里,科层化与技术化作为社会整体合理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在制度上和结构上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层体系必然带来技术化,技术化是科层体系的组织和行为特征。技术化本身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科层体系,而科层体系内部的自我约束也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但是,所有的政治目标和要求都只能在这个体系之外形成,并且通过自主的外在力量来监督科层体系予以实现和落实。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之一就是政治日益技术化,而这个趋势同时又与高度的科层化结合在一起。

  • 标签: 政治目标 技术化 合理性 意义 现代社会 行为特征
  • 简介:关于贾谊的教育思想,历来不乏研究者,但是较少能从贾谊的整个思想体系入手去全面地分析和把握其教育思想,因而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贾谊教育思想的价值之所在。其实,贾谊的思想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起引领作用的是其具有形而上依据的政治哲学思想,贾谊的教育思想则是其政治哲学思想引领之下的完整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其教育思想有深厚的哲学基础,所以特别强调教育的终极价值以及完美人性的塑造,若能从这个视野来重新认识贾谊的教育思想,就能更准确地把握其教育思想的独特魅力,并从中发现其对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所能提供的一定的理论借鉴和指导意义。

  • 标签: 教育思想 “礼”教 政治哲学 “道”本体论 道者教之本
  • 简介:11月1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来自国内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哲学研究》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理论视野杂志社等京内学术媒体代表近3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政治哲学”的内涵、研究对象、研究方式、建设路径及其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另外,会议达成共识,建立名为“政治哲学学社”的学术研究共同体,由中国人民大学段忠桥教授牵头负责,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和武汉大学等为发起单位,每年不定期轮流举办政治哲学学术研讨会,以推动国内政治哲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政治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哲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 研究共同体
  • 简介:王船山对于民意政治的反思是以考察民意和天命二者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起点的。关于民意和天命,船山鉴于民情的无意识、非理性等特征而徘徊在“即民见天”与“援天观民”之间。关于中国民意政治的雏形:民岩,船山认为“民本非岩,上使之岩”,这是对传统“民岩”观的巨大颠覆。关于民间舆论的监督形式:“清议”,船山看到了“清议”有非理性、泛道德性的层面,主张以法约束之。

  • 标签: 王船山 民意 政治 反思 得失 监督形式
  • 简介:《资本论》最为关注的就是“资本”问题。要真正理解和把握资本的“形式规定”,就必须对“资本本身”进行最为深刻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现象学”分析。

  • 标签: 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论》 现象学
  • 简介:作为近代政治哲学的最高分野,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对立构成了马克思进入政治哲学思考的总背景。个人与社会作为道德政治的两种主体其实是政治哲学理论反思的产物,西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在这两大原则消长的背后进行着。按照西方哲学对于政治的原初理解,政治的最高目标是道德性,即“应当存在的正义”,政治的本质则是精神的自由的创制领域。

  • 标签: 马克思政治哲学 个人与社会 社会原则 西方哲学 哲学理论 道德政治
  • 简介:牟宗三认为即便是“开阔、弘通”如船山者,尚不能转出“民主政治”的新外王,此即为船山政治思想的“局限性”。笔者认为,牟先生这一评价,是把西方政治哲学中作为政体形式之一的“民主制”看作儒家有无政道的评判准则,如此限制了关于政体形式的讨论类型,致使无法同情地理解“圣君贤相”这一混合君主制、贵族制的“儒家”式政体形式,同时对民主制本身之弊端也缺乏必要的分析。另一方面,牟先生希望在王船山注重事功的基础之上再“稍进一步”,转出“民主政治”,应该说这个创见可以弥补儒家政治思想中“公民政治主体”缺位的不足,在儒家关于政体形式的探讨中,确实缺少对民主政体形式的关注和讨论。

  • 标签: 牟宗三 王船山 新外王 政体形式 民主政体 圣君贤相
  • 简介:3月19—20日在英国伦敦召开,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伦敦国王学院合办。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院院长姚新中教授主持会议,伦敦国王学院副校长霍加特(KeithHoggart)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哲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分别致开幕辞。研讨会邀请了英国上议院议员、前牛津主教、伦敦国王学院荣誉教授哈里斯(LordRichardHarries)先生,伦敦国王学院副校长奥布连(KarenO’Brien)教授,牛津大学布宁(NickBunin)教授,伦敦国王学院欧洲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考林克(AlexCallinicos)教授,伦敦国王学院神学系戴维斯(OliverDavis)教授、赛德迈(ClemensSedmak)教授,伦敦国王学院哲学系阿通纳查(MariaRosaAntognazza)教授、阿尔法莱兹(MariaAlvarez)博士、萨基瓦尼(AndreaSangiovanni)博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库(LeighJanco)博士、伊布(LeaYpi)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肖巍教授等参加。

  • 标签: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哲学系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社会变革 政治影响
  • 简介:毛泽东的两类矛盾学说一直是当代中国社会冲突治理的指导思想。从历史上看,该学说在实践中有平和、暴烈和柔弱等三种反差极大的表现。本文致力于将这些表现统一起来解释,以探寻该学说在实践中发生变异的规律。本文认为,中国政治体系构造和运作的基本逻辑是人民政治逻辑。基于该逻辑,国家一方面享有极大的专断权力,另一方面对政治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这使国家对权力的行使具有显著的策略主义特征。两类矛盾学说在实践中表现出的平和、暴烈和柔弱等三种面相,虽然差异极大,但本质上都是人民政治逻辑在不同政治形势下的具体展现,即都是国家以人民政治逻辑赋予的专断权力为基础,再斟酌具体的政治形势予以策略性调整的结果。在当前,如果不注意反思和克服人民政治逻辑的固有局限,中国的社会冲突治理将难以走出革命复生革命的困境。

  • 标签: 人民政治 公民政治 两类矛盾学说 社会冲突治理
  • 简介:现有文献分析表明,对我国居民个体媒介信息环境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系统性的经验研究。本研究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问卷数据,分析不同媒介的接触频率对于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对城市居民的政治效能感影响不同,新媒体相对而言更具有显著性;媒介使用对城市居民社区选举参与的动员效果微乎其微;时事新闻的使用与传播有利于提升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

  • 标签: 媒介使用 政治参与 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