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的事功和政治经济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至金元三朝,管仲和《管子》仍然对社会政治以及士人的思想行为发生重要影响。宋代主张革新、务实尚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志士仁人多崇尚管仲尊王攘夷的事功,尊之为贤相能臣的楷模,赞许孔子对管仲“如其仁”的评论。空谈心性的宋儒既讥讽管仲“器小”,也贬低管仲的事功,孟子对管仲的评判影响了这类宋儒。金元人尊崇管仲合诸侯匡天下的事功,尊其为贤臣之首,对管仲的所谓“器小”几无苛责。金元汉儒多讳言管仲攘夷平戎的功绩。

  • 标签: 管仲 贤臣 尊王攘夷 器小 宋金元汉儒
  • 简介:明医易学散论徐仪明一明时期,理学家多热衷于《周易》之学,仅北宋解易的著作就有六十余家。其中著名的有:欧阳修、李觏、胡瑗、周敦颐、邵雍、张载、王安石、司马光、程颢、程颐、苏轼等。这一时期易学研究的基本特征是,深入发掘《易经》中所蕴含的微言大义,从总...

  • 标签: 医易学 《内经》 太极学说 张介宾 《周易》 赵献可
  • 简介:南渡象数易学是在象数本体论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并呈现出汉易复兴之貌和象义和融之势。它与时代的脉搏共息律动,与南渡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思潮相激荡,从而形成易象的尚变性思维、易图的理式化建构和易数的理数精微化范式之特质。其兴盛可归因于室的君臣讲易,资政求贤;世人的推崇筮占,弥纶天地I易学的师门传授,良知绳墨;士子的党争惧祸,忧患著易。南渡象数易学实现了易学版图的重组、易学风尚的转变与易学文化格局的重构,是象数易学发展史上第二个高潮期的开端,在易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过渡与传承作用。

  • 标签: 宋南渡 象数易学 尚变 易图
  • 简介:本文认为,伊川易学的传统上溯到王弼是不够的;伊川易学"即事尽天理"之说,已经在宗教的层次上把握了的深义,可以追溯到马王堆易学的传统;与王弼易学不同的是,伊川易学在注重义理的同时,并没有尽黜象数,而是与马王堆易学一样,同时兼顾了卦画爻象的基本性质;比较伊川易学与帛书,使我们对易的来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仅易义理之学与帛书易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易象数之学与帛书易学也有不容忽视的关系;在易来源的考察中,只有超越义理易学与象数易学的学派偏见,才有可能对此问题有真正的再认识:在宋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宋代易学,其来源也许与马王堆帛书之学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程颐 马王堆 周易
  • 简介:《春秋·隐公六年》经文的“渝平”与“输平”两种表达,在《春秋》“三传”及汉经学有不同的解释,其间既有字义的训诂,也有义理的辨析。宋儒的新经学在注重史实和字义考辨的基础上,也灌注了自己的思想理念。

  • 标签: 《春秋》 “三传” 渝平 输平
  • 简介: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宋代易图,完全突破了象形化的物象图画层面。以白黑点为元素展现出完全抽象化的图像。从图像来说,其核心内容除了“数”便是“方位”,是一种完全以形象表达抽象的模式。而在黄宗羲、毛奇龄、胡渭等人看来,这样一种图像化的经典解释方式无疑是易学发展中的重大突破。但作为一种经典解释的方式,易图学一定是对《周易》的解释和发展,而不能被当成圣人作《易》之由本末颠倒。这种对于易图学的不同定位,使得清初学者们在重新构建易图学的同时,不仅赋予了“大衍”、“四象”等概念以新的诠释,也在重新梳理“象”、“数”关系的同时,开出了易学发展的新方向。

  • 标签: 图学 图书易学 象数 河洛
  • 简介:宋代士人积极致力于作仪化民,现存私修士庶仪典含通礼、专礼与杂礼,在体例和内容方面反映了两之别。北宋私修士庶仪典,除祭祀专礼之外,还包括仪文较少且偏重于伦理道德训教的家礼、家范、乡约,以及《司马氏书仪》的“偏向经注的仪注体”;南宋私修士庶仪典,除道德训教类与北宋礼书辑本,晚期更是出现了对后世影响至深的《家礼》,具有鲜明的实用性。藉由对《司马氏书仪》和《家礼》之“丧仪”的比较分析,可以管窥两“仪注体”与“经注体”由合至分的过程。不同于汉唐以降知“仪”而不知“礼”,仪注之学渐盛而《仪礼》经学渐衰的情况,南宋时期“仪注体”与“经注体”的分离,恰好是实践礼仪与《仪礼》经学分别向更深层次发展的体现。

  • 标签: 两宋《司马氏书仪》《家礼》 丧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