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对《周易》中的“爻”作诠释。作者认为“爻”是由两直线相交的“,作旋转成“×”后,撇捺而成的。对此,作者考察了“爻”的生成及“爻”与“”、“爻”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求证了传统对“爻”的本义的界定:“爻,效也”,“爻,交也”。最后,文章由“爻”之本义论及“卦”之形成。

  • 标签: ×
  • 简介:在《论语》一书中,“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它不仅出现频率较高,而且全书还以“学”开篇。从一定意义上说,“学”可谓《论语》思想的“核心”。对于“学”,其涵义大抵可析为二:其一为动词义,即“学习”;其二为名词义,即“学问”。对《论语》中该两方面的涵义作具体分析,将对深入理解儒家思想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论语》 孔子
  • 简介:本文中旨在以甲骨n辞和青铜铭文的数据,重新审视“乾”、“坤”卦名问题。笔者认为乾卦卦名指涉的是天的状态。即《鹃冠子》所言:“天燥而水生焉。”“天燥”即“灭乾”,甲骨卜辞和先秦传世文献均可补正段玉裁“上出为乾,下注为湿”的看法。关于“坤”.以先秦出土及传世的文献推论,应与“目中”有异体的关系,表达的是圣地的概念,“”本意指雷泽隰地,所以“坤”原本也足神圣隰地的意思,即《鹞冠子》所言:“地湿而火生焉。”“乾”、“坤”二正好构成天干地湿的相对意思,可完整地象征天地宇宙,以及《易》经中,自然现象间相对而义互补的规律。

  • 标签: 《易》 “乾” “坤”
  • 简介:《周易·师·彖》中的“毒”被历代注家训作不同的含义,本文通过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注释的探究以及对“毒”本身的历史性考察,认为此处“毒”当训为“厚”,并与《老子》、《庄子》中的“毒”加以对照。

  • 标签: 周易
  • 简介:通过与今本的对比可以看出,在马王堆帛书和战国楚竹书中,作享祀或致贡之意的"亨,,与其它意的"亨"是有严格区别的.这些其它意的"亨"应是宴饗的意思.战国楚竹书中作"鄉",正用其本字.

  • 标签: 易经 宴餐
  • 简介:何丽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全书28万,322页。八术源于《周易》,是传统术数中的一种,在中国城乡具有广泛影响。该书主要从八易象本身的组成和八术的来源、术数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八易象哲学思想本身发展的历史等方面进行研究,指出:八是一个结合了阴阳五行的象,阴阳为体,五行为用,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哲学思维 易象 古代哲学思想 阴阳五行 《周易》
  • 简介:《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为宋明理学的重要论题,白朱熹以之作为道统论的依据,并提出了完整的理论解释后,此“十六心传”便为理学家们所广泛讨论。明末的刘蕺山对十六诀有着极大的兴趣,终其一生都探讨不断,尤其是晚年蕺山结合诚意慎独之说,

  • 标签: 刘宗周 诠释 宋明理学 道统论 理学家 刘蕺山
  • 简介:三点∴本为梵语,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极大地扩展、丰富了其自身的内涵。伊三点在中国佛教界的流转中,先入天台宗、后入禅宗、华严,三宗对其唯我所取,各有发明,都利用伊三点来阐扬本宗妙义,与自己学派的宗旨融会贯通,在这样的和会中,伊三点∴产生了圆满、融通、不可言说等全新的意义。宋代以后,伊三点又被儒学所吸收,发展为解释宇宙本体的方法论,并成为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象征。

  • 标签: 伊字三点 天台 禅宗 华严 儒学
  • 简介:通过核对异文、辨析文字,我们对《易林》中的则失校、误校、误释之处作了补正,并进一步分析讹误之由,阐释意义,以期对古籍整理与易学研究有所助益。

  • 标签: 易林 校补 俗字
  • 简介:考察先秦至唐有关石刻史料和出土易学文献,可以发现:今本《周易》“坤”卦名本不作“坤”,而作“顺”。“顺”卦之名自先秦至唐一直被使用,至唐中期方被“坤”完全取代。“坤”作为卦名为后起,出现于西汉中期,至东汉末还没有被主流易学所使用.到唐中期方被普遍使用,而取代“顺”卦之名。帛书《周易》经传作为西汉初期抄本,其“川”卦之名当释为“顺”卦,而非“坤”卦。学者关于帛书《周易》“川”卦名当释为“顺”的观点是正确的。

  • 标签: 帛书《周易》 “坤”卦 “川”卦 “顺”
  • 简介:本文通过对《性自命出》及传世先秦文献中“情”的综合考察,指出传统看法中,先秦儒家言“情”,皆为“实”之义,而与情感无关的认识似乎不能成立;《性自命出》与大、小戴《礼记》论情的观点比较接近,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二戴成书的年代,可能与《性自命出》大致相当。

  • 标签: 《性自命出》 传世先秦文献 “情” 解诂 典籍
  • 简介:黄仁宇的"数目管理"理论在管子经济实践中的应用,集中体现在统计学、财政管理、货币通胀管理、信用契约和战略规划等方面。管子的经验对当代市场经济社会有更深远的意义。

  • 标签: 数目字管理 管子 经济实践
  • 简介:《周易》思想在《推书》中具有终极灵魂的地位。对刘咸圻先生来说,《周易》思想既是粘合剂.又是方法沧,在其考镜源流、横中纵观、执两用中、任天圆道,尽心知性、立命事天的学术理念中始终具有领贯性的特殊作用。刘咸圻先生一方面遵循“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坚持“理不与数对,事乃与数对”,将《周易》视为历史哲学,既抓住了《周易》的要害,又汲取了大量的学术营养;既没有“尊敬太过”,又为《推书》整合中国学术,重振昔日辉煌,推合一,求简求合,参悟大道,合归天地之大体的学术理想追求寻找到了理想的思想武器。从《推书》对《周易》的运用,我们可以发现,刘咸圻先生崇奉老子的“太古道”哲学,是经过了《周易》诠释之后的老子,是从根本上去掉了虚无,而兼论有无的老子,刘成圻先生笔下的老子已经将儒家的仁义包容在道家的“道”之中了,老子的“静为躁君”与儒家的“执两用中”融通为一,然后儒道兼容而同归于大体。这正是《周易》的理论归宿,同时也是《推书》重要的关节之处。

  • 标签: 《周易》 《推十书》 易简 儒道兼容 历史哲学
  • 简介:求缺持盈──曾国藩运用《周易》的一个实例杨建祥曾国藩其人,诸熟历史精通哲理。他以《周易》取象路径,揭橥天道忌盈人造忌满,晓之以悔求缺,洞见持盈之道。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曾国藩写道:“观《易》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是,月...

  • 标签: 曾国藩 《周易》 持盈 《谦》 消息卦 《序卦传》
  • 简介:“性善”义是熊力构建其形而上哲学体系的思想体现。首先,熊力分别从仁体、心体、性体三个层面来阐述本体之“性”。然后,熊力在体用关系上言“性善”,性是从体上来说,善是性体的发用和权说;这种善用也体现在儒家道德价值论上。最后,熊力在体上言“性善”,在本体层面上用遮诠的方式言“性善”,即“性无善无恶”义;用表诠的方式言“性善”,即“性净”义。

  • 标签: 仁体 心体 性体 性善
  • 简介:届远东运动会与中国蒋顺兴中国与菲律宾是远东体育协会的发起国,后有日本、荷属印度、越南等国参加。从1913年到1934年,远东体协主办了届运动会。中国本着“发展亚洲体育”,“发扬高尚之精神”‘’的宗旨,积极组织和参加了这次运动会。中国对第届远...

  • 标签: 运动会 运动员 中国代表团 王正廷 菲律宾华侨 体育协会
  • 简介:一清末年是中国社会发生迅速转变的年.这不仅表现在政治上,在思想与社会层面,也发生着急剧的转型.甲午、庚子之后,空前的民族危机与沉重的羞耻激起了有识之士的自觉与反省.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指引下,他们的思索在世纪之交汇集成一股影响广远的国民教育思潮.首先,通过对世界局势的重新分析,他们认为国家间的竞争的实质是国民的竞争.西方之所以强盛,在于它们以一种挟裹着全体国民的民族主义向别国扩张.要抵御这种外部民族帝国主义的侵犯,圣君贤相无能为力,而要依托于全体国民.因而他们将目光从社会上层转移到社会下层.民众作为国家的主体,被视为一国元气所在.其次,在关注大多数国民的同时,这种思索还从关注社会的物质性存在转移到国民主体的素质之上.国家的强盛并不依赖于简单模仿西方的军事装备、商业行为甚至制度运作,问题的根源在于国民素质的高下."国,大器也;人,质点也.集腐脆的质点以为器,则立坏;集腐脆之人以为国,则必倾.居今日而欲自强,必自人心风俗始."①国民的主体素质不仅决定着社会的健全、经济的发展、还决定着国家的强盛."入其国而智民多者,靡学不新,靡业不奋,靡利不兴;……入其国而智民少,靡学不腐,靡业不颓,靡利不淫".②因而,从挽救民族危亡出发,对社会下层的关注和对民众主体素质的强调在20世纪初年结合成一种代表性的社会思潮.而面对义和团运动中暴露出来的民众的愚昧与无知,主张通过普及教育来提高国民的素质,涤新国民的品德."故民质而优,则其国必昌,……民质而劣,则其国必亡,居今日而谋保国倡种之策,非注重新民,改良社会,涤荡其昏弊之习性,养成其完备之资格,恐无以苏已死之国魂,而争存于世界."③在这种背景下,新式学堂开始大量涌现.但是由于经费与人才的限制,学堂数量有限.�

  • 标签: 清末 社会教育运动 国民教育 社会改良 政治发展 运动形式
  • 简介:五代国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不已,但仍延续了唐代以来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多元信仰格局。儒道佛信仰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地域中分布、影响不一,总体来说,儒家思想居于五代社会信仰格局的主导地位,道、佛信仰仅作为儒家信仰的补充而存在。本文以历年出土的五代国墓志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文献,对墓志中所反映的五代时期社会信仰状况作了探讨。

  • 标签: 五代十国 墓志 信仰 儒道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