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与黑格的关系对理解马克思十分重要。马克思是一个批判的黑格主义者,他既批判又依赖黑格。黑格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是被认可的,但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俄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则是被否定或基本被否定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是黑格主义的而是非黑格主义的。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中国马克思主义
  • 简介:麦金太对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批判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运用革命的眼光去审视当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认为,马克思模糊了“规律”与“趋势”的区分,从“实质解释论”过渡到了“范式论”。正是这种“范式论”的转向神化了马克思主义,由此导致了经济决定论和极权主义,并引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危机。因此,只有通过革命而非改良的方式,才能继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任务;只有“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义模式”,才能使革命真正发生作用;只有地方性共同体,才能弥补工人阶级革命的道德缺陷,完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这种对革命的批判与反思,共同构成了麦金太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观。

  • 标签: 麦金太尔 马克思主义 革命 自下而上 地方性共同体
  • 简介:关于个人与社群谁更优先和本质的辩论,在黑格那里是一个伪问题。在黑格的自由—权利辩证法政治哲学看来,法权—道德—伦理,以及家庭—市民社会—国家,都是人类自由本质实现的不同方式或环节。它们既不是平行的具有同等价值的罗列,也不是严格按价值或本体论优先次序的前后排列,而是共同构成人类自然、道德和理性三种根本自由本性及其具体权利获得全面实现和发展的有机整体。因此,个人与社群或个体自我与伦理共同体,实际上是个体生命中自在统一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品格的外在实现和存在形式,属于个体自我全部内容获得整体性表现的有机构成要素。谁都不是固定静止的起点或终点,它们共同处于人类自由—权利及其社会制度的永恒运动发展中,亦即人类自由和理性精神愈益发展和成熟的历史文明进程之中。

  • 标签: 黑格尔 自由—权利辩证法 个体自我 伦理共同体
  • 简介:意识形态往往以观念的形式出现,因此长期以来,意识形态批判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观念批判或观念的意识形态批判。对马克思来说,这种意识形态批判不过是意识形态批判的形式或形式的意识形态批判,而问题的关键却在于,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恰恰不是观念的,而是实存的、现实的和实践的。这构成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著作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部分地被柯施在《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一书所捕捉,在柯施看来,马克思从来都是“把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当作具体的现实而不是空洞的幻想来对待”。因此,意识形态批判就主要不是观念的批判而是现实的批判,这才是意识形态批判的本质,其他统统只是形式。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大的问题也同时被特别地忽视了,那就是,这正好为后来第二国际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轻视理论特别是哲学提供了借口,然而正是在这里,隐含着意识形态批判的另一深层本质:意识形态本身内在实践结构。因此,为了实现意识形态的实践的和本质的批判,坚持和创新意识形态就不能不具有特别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柯尔施问题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批判 意识形态批判的本质
  • 简介:多米尼克·洛苏多教授早年求学于德国,曾担任意大利乌尔比诺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国际著名黑格研究专家、国际黑格—马克思辩证思想学会主席,在欧美马克思主义者和民众当中有着极高的声望。经比利时友人MariaMcGavigan教授的推荐与约请,笔者同王成军博士一道,有幸于2014年10月24日上午访谈了在巴黎邦大学进行新书推介的洛苏多教授;这次访谈历时5个小时,涉及洛苏多教授的个人经历(包括思想历程)、主要学术贡献等诸多方面。洛苏多教授于2016年春天访问武汉大学,笔者得以再度与这位意大利学者进行了几次长谈,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他的思想背景、自由主义批判等观点。本次编译的访谈录主要以巴黎访谈为蓝本,并穿插了武汉访谈的部分内容,围绕着黑格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关联、资本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关系、自由主义与殖民主义及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中国在世界反殖民斗争中的地位等问题展开。

  • 标签: 价值访 学者多米尼克·洛苏尔多 意大利学者
  • 简介:对于黑格哲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间的理论联系,有大致三种不同的观点。列宁从黑格的《逻辑学》入手,提出了“三者一致”的辩证法,认为不理解黑格的《逻辑学》,就不能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卢卡奇则从黑格的青年时期所研究的社会问题出发,提出其对政治经济学曾做过细致的研究,这种研究对他的辩证法理论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现代兴起的“新辩证法学派”学者则认为资本论和逻辑学是相互符合和对应一致的,并试图从《逻辑学》的结构入手,重新构建对《资本论》的理解。

  • 标签: 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 逻辑学 哲学笔记 实证性
  • 简介:米哈伊·里夫希茨是乔治·卢卡奇的苏联朋友和战友。考虑到里夫希茨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阐释,他本该在俄罗斯或世界其他地方非常出名并为人尊重,但是没有:卢卡奇享誉全球,而里夫希茨却被人遗忘。近来,情况明显有所变化,他的门徒和追随者设法再版了其著述。里夫希茨的立场有些让人费解:尽管他反对德波林学派,但他既不是斯大林主义者,也不是反黑格主义者;他也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新的批判学派的追随者。在对现代主义的评论中,他不想做出妥协,虽然他也不认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官方教义。里夫希茨认为自己的特征是'三十年代的人'。

  • 标签: 米哈伊尔·里夫希茨 乔治·卢卡奇 马克思主义者
  • 简介: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到《资本论》第1卷的不同版本,马克思在写作计划和思想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调整。认真梳理这种变化过程,挖掘这种修改的理论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大纲》和《资本论》之间的思想联系,而且也是我们准确定位它们历史地位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罗斯多斯基的《马克思(资本论)的形成》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结构调整、《大纲》与《资本论》的思想关系、《资本论》第1卷第1版与第2版的比较分析入手,客观评估罗斯多斯基的理论贡献和不足之处,可以清晰揭示从《大纲》到《资本论》第1卷的发展历程,澄清它们之间的思想联系与差异。

  • 标签: 《大纲》 《资本论》第1卷第1版 《资本论》第1卷第2版 罗斯多尔斯基
  • 简介: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集中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黑格哲学的评价。在这其中,超出以往学术界强调马克思对黑格的'否定性批判关系',恩格斯似乎更加注重的是马克思对黑格哲学的'肯定性继承关系'。其中包括三个方面:马克思对黑格'国家哲学'潜隐着的革命性观念的肯定性继承;马克思对黑格'概念辩证法'中隐匿着的现实基础的肯定性继承;马克思对黑格'法哲学原理'中隐匿的理想国蓝图的肯定性继承关系。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肯定性继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