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但社会主义经济决定资源配置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需要将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要用市场调节的优良功能去抑制“国家调节失灵”,又要用国家调节的优良功能来纠正“市场调节失灵”,从而形成高效市场即强市场和高效政府.也即强政府的“双高”或“双强”格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本身就是经济和政治的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不容割裂。没有一个国家没有宏观调控,只是力度大小和方式不完全相同。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不是两种平行的事情,某些意识形态与经济工作有着密切的交叉关系。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本身就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模式,是国际大垄断资产阶级的一种经济意识形态。“经右政左”说法从理论上讲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应当在政治上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经济上既要市场经济,又要社会主义。政治上经济上两边都要摆正。

  • 标签: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 宏观调控 “经右政左”
  • 简介: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期间,就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简称“南方谈话”。“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 标签: 邓小平南方谈话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南方谈话” 政治风波
  • 简介:本文就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首先谈到习近平提到的论点:改革就是“啃硬骨头”,指出“硬骨头”是阻碍“全面深化改革”的经济的、生态的、社会的各种严峻问题和矛盾;其次,本文评析中国的民营经济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和特征,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新评价民营资本的职能与政治和法律责任,同时作出加强民营资本的社会地位的新决议。作者认为,中国的所有制关系改革适应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全球化进程不仅对中国经济而且还对中国的上层建筑产生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中国新领导层的改革战略可能会使中国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危机周期,中国革命性力量面临新的任务,即重新组织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斗争。

  • 标签: 全面深化改革“啃硬骨头” 民营资本 功能性社会主义 全球化进程
  • 简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开篇到结束,在深化改革的各个领域都体现了继承与发展、变与不变的辩证思维。如何把握这种辩证关系,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理论依据。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其具体环节、具体制度区别开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给我国改革开放哪些是应该改的,哪些是不能改的.提供了理论依据。改革开放30多年,两种改革观的争论从未停息过,争论始终离不开对国有经济针锋相对的不同认识。这说明国有经济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废。否定国有经济也就不可能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丧失了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将不复存在,更谈不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改革方向 国有经济 两种改革开放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简介:对《资本论》与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社会发展道路关系的研究,体现着马克思对“西方中心主义”拒斥的全面性。其具体理论观点是:《资本论》第1卷关于资本主义起源和发展的概述不适用于认识当时的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的未来发展,但这并不等于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的未来发展与包括西欧资本主义在内的资本主义无关,更不等于《资本论》的方法论意义不适用于认识当时的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的未来发展。马克思对“西方中心主义”拒斥的全面性蕴含着他晚年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研究范式的发展,即由从民族国家具体的“社会发展道路”层面上论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进一步扩展到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层面上论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 标签: 西方中心主义 研究范式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