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5 个结果
  • 简介:知道Sein是系词,和汉语中“是”相当,却不把Sein翻译为“是”;认识到本体论重大问题来源于系词种种意味,知道若不把Sein翻译为“是”,本体论讨论就会走样,却仍然不把Sein翻译为“是”,这是令人很难理解事情。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这不仅仅是翻译问题,归根结底乃是理解问题,即如何理解西方哲学。与此相关问题,绝不是单纯语言翻译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不同语言、思想和文化多层次问题。其中最重要则是对西方哲学中关于being讨论理解。对being那种系词意义理解。

  • 标签: 存在 系词
  • 简介:问题哲学,旨在探讨与揭示哲学深刻本性与意义。问题体现了哲学智慧,批判创新,建构未来崇高理想,都是从问题开始。探索“惊异”问题,即探索“必然王国”,推动了哲学向前发展。以问题为中心哲学传授方式,最能激发人理论思维。我们应从时代性、我国改革现实和哲学自身发展三个维度,捕捉“今日哲学”热点问题

  • 标签: “惊异”问题 哲学智慧 哲学发展 哲学传授 理性思维
  • 简介:哲学开端与哲学史开端不同,哲学史开端是学术史问题;追问哲学开端是追问哲学这门学问本身根据。开端与根据相关,是因为开端总是一种设定,它规定着一门学问对象、方法等。哲学没有特定对象,其方法也不定于一格,这不是说哲学本身没有设定,而是哲学在其开端处设定是最少。作为常常为其他学科提供设定哲学,其自身设定又必须是最可靠。对自身根据追问是哲学这门学问尊严。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发展历史就是从其各自传统出发对自身根据不断挖掘历史。哲学最终根据是唯一,中西哲学在这里会面。哲学就是一再从生活各种角度追问其最终根据,又将这个最终根据作为开端贯彻到生活中活动。

  • 标签: 哲学的开端 中西哲学比较 生活
  • 简介:长期以来,春秋时期《周易》哲学内涵没有得到充分阐发,因而直接影响了《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从概念澄清入手,结合《左传》、《国语》中易学材料,对春秋时期隐藏在“占筮之书”形式下《周易》文本理论结构进行阐发,以明确《周易》哲学内涵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重要地位。《周易》文本中哲学内涵可以概括为以“阴阳观念”为基础“八卦←→六十四卦←→本卦·之卦”这一套由低阶、中阶而高阶推理模型。

  • 标签: 《周易》 哲学 内涵
  • 简介:西方逻辑在传入中国之初曾经历了一个“逻辑名辩化”过程,即用中国旧有名辩语汇和理论来翻译与诠释传统逻辑术语,以便后者更容易地为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所接受。尽管逻辑名辩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逻辑在中国传播。刺激了对中国古代名辩研究,但其本身在总体上并未取得成功。其中所存在问题对于深入思考传统逻辑与名辩关系、反思“名辩逻辑化”理论得失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逻辑 名辩 中国逻辑史
  • 简介:探究《周易》本真是现当代易学研究根本任务,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易学一般定义是"研究《周易》学问",所以《周易》文本是易学研究中心;其次,通过对易学史简要回顾可以进一步凸显出"探究《周易》本真"这一基本问题重要性;最后,从当代易学研究成就和研究方向来看,探究《周易》本真是当代易学研究根本任务。

  • 标签: 易学 当代易学 根本任务
  • 简介: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既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问题,也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问题,而是把"思维和存在关系"作为"问题"而予以批判地"反思"。哲学"反思",并非一般意义"对思想思想",而是揭示隐匿于思想之中并强制性地规范人思想活动"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这就是"思想前提批判"。哲学基本问题与思想前提批判是相互规定: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构成"思想前提批判";"思想前提批判"就是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 标签: 哲学 反思 前提批判
  • 简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在经验内容上关注构成证据相关性基础,它通过共同体批评性互动来建构一种动态而可靠语境及其规范。朗基诺指出理性和社会二分是对知识概念误解导致,而批判语境经验主义规范来自科学自身形象。与认知科学中生成主义进路比较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主要思考科学探究过程,它关乎作为公共知识科学。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和实践实在论都拒绝上帝之眼可能,但在形而上学和规范性问题上两者依然存在差别。

  • 标签: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 规范 互动
  • 简介:20世纪50年代,随着认知主义假说提出,关于认知科学讨论聚讼纷纭。由于认知主义假说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今,认知科学正经历着一场改造运动。在这场改造运动中,认知实用主义是重要竞选者。认知科学需要一个认知实用主义转向。这个转向可以通过"行动核心性假说"来刻画,这一假说既是认知实用主义理论必要条件,也是充分条件。需要考察对该假说可能反驳:一种反驳质疑这一假说充分性(代表是皮埃尔·施泰纳),另一种反驳诘问该假说必要性(代表是杰瑞·福多)。关于认知实用主义讨论刚刚起步,在行动理论、实践知识理论等方面还待进一步开拓。

  • 标签: 认知科学 实用主义 行动 实践知识
  • 简介:谓述问题是哲学史上难题,罗素对这一问题进行过大量论述,并试图采用认识论方法加以解决。戴维森认为罗素没有解决谓述问题,是他根据塔尔斯基真理论才使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但是罗素仍然对谓述问题作过贡献,表现为他用现代逻辑方法清楚地表述了谓述问题,他把语言划分为不同层次,把谓述问题限制在原子命题中,把谓词推广到关系词。虽然戴维森从外延角度解决了谓述问题,但是语言意义和心理活动关系问题仍是未解之迷,罗素后期理论尝试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意义问题,为谓述问题解决提供了必要补充。

  • 标签: 谓述问题 命题 意义 共相 殊相
  • 简介:理性并不足以代表哲学。哲学就像诗歌、小说和戏剧一样,是一种人为艺术品。哲学家置身于特定时代和环境中,和平常人一样有血有肉,他们思维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见识和个人情感影响。人们习惯把哲学家关于幸福思考想象得古怪而高不可攀,而忽略了他们哲学中也有反映普通民众愿望、诉求和利益思想。以柏拉图为例,其晚期作品显示出他对于适度原则重视,以及他在"幸福"问题妥协。由此可以纠正以往对柏拉图伦理思想一些偏见和误解。

  • 标签: 量度 幸福 柏拉图 适度 菲丽布
  • 简介:代际责任问题是当代应用伦理学热点话题之一,如何应对涉及未来世代不确定性,又是代际责任问题重点。有些道德哲学家建议借助经济学方法,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但是,单纯应用"成本—收益分析",不但令道德哲学家们怀疑这个方法预设了功利主义前提,在实际计算中也无法应对不确定性难题。在成本与收益计算中使用"贴现率",实际上暗含着某种对未来世界描绘,而这种描绘本应是不确定。另一种建立代际责任尝试是人权原则。人们常常怀疑人权不能应用到有关尚不存在未来世代讨论中。通过将未来人的人权与当代儿童的人权进行类比,人们似乎有理由采纳一种包括未来人的人权观念。如果这种人权观念成立,那么人权原则可以以最小理论代价应对不确定性难题。

  • 标签: 代际责任 不确定性 成本收益分析 人权
  • 简介:科学表征是用一个人工设计事物(如模型)描述另一个相关事物(如自然现象),其结果是形成科学知识或理论,它蕴含了构成、划界和规范问题,已经成为各种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焦点。早期图像论认为表征就是心理图像,后来相似论主张表征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相似,同构论认为表征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数学或者物理结构,指代论认为表征是一个事物替代另一个事物,推理观认为表征是一种推理力和认知能力。这些观点表现为科学理论句法观与语义观之争、建模与理想化之争,形成了表征紧缩观和实质观,以及分析方法和实践方法。

  • 标签: 科学表征 模型 同构 相似
  • 简介:一2017年6月29日—30日,在美国密歇根州州立大河谷大学召开了以讨论interality为主题学术会议。Interality这个词词典上还查不到,根据构词法,词干"inter-"意为"之间"加上后缀"-ality",那么interality就是关于具有"之间"性质东西,汉语译为"间性"。会标表明,这次会议是关于"间性"第一届国际研讨会,看样子今后还要继续研讨下去。事实上,北美近年已经有杂志就这个问题出过专辑,另外还有专门论集出版。

  • 标签: 哲学 国际研讨会 学术会议 密歇根州 构词法
  • 简介:知觉内容如何是概念?这是当代认识论中所关注关键问题.麦克道威尔概念论认为,只有概念性东西参与进辩护活动中,因此知觉内容必然是包含概念.他概念论可以总结为两点:C1,知觉内容是概念;C2,概念来自后天语言学习.特拉维斯对麦克道威尔观点展开了批判,指出了麦克道威尔概念论是一种存在问题表征理论,同时指出作为概念论基础“似真之看”是不可能,从而使C1被证明是不成立.麦克道威尔承认特拉维斯批判并进行修改,他分别提出M1(直观能力是一种概念能力)和M2(知觉内容中仍然存在某些概念)两个措施进行修改.但是本文将指出这两个修改非但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使修改后C1与C2相冲突.从而证明概念论主张是不一致,麦克道威尔依旧无法说明知觉内容如何具有概念.

  • 标签: 知觉内容 概念性 直观 特拉维斯与麦克道威尔争论
  • 简介:从语义上看,他人意味着“他我”。在将他人视为所思—存在者状态上存在者前提下,胡塞尔从能思—所思平行关系出发,层层深入,先后在习性和本性现象学阶段将他人理解为我镜射物,即我被动结对联想对象,以及在我意义原初创中原共在者。尽管胡塞尔没有进一步追问意向融合中原共在者所具有的“绝对那里”绝对性起源,但他在前—自我阶段对他人构造细致探讨还是为现代哲学对他人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

  • 标签: 他人 能思—所思 结对 原共在 绝对性
  • 简介:当前,以泛在网为基础建立泛在社会正在形成。在泛在社会社会治理中,技术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泛在社会治理基本特征。信息通信技术是泛在社会技术治理关键,如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很好地推动了技术治理施行。但由于技术治理本身局限,信息通信技术在推动泛在社会技术治理发展同时亦带来了一些社会风险。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技术治理发展同时规避其社会风险,对泛在社会发展、技术治理模式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泛在社会 信息通信技术 技术治理 社会风险
  • 简介:由互联网深度应用而产生虚拟世界及相关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前沿性问题,更是近年来哲学界反思热点问题。2010年7月29日我刊特约编辑计海庆就相关问题对中山大学哲学系翟振明教授,就虚拟世界扩展伦理问题进行了访谈。翟教授一直以来致力于伦理形上学和"虚拟实在"形上学研究,分别在美国出版了TheRad-icalChoiceandMoralTheory(《本底选择与道德理论》)和GetReal:AphilosophicalAdven-tureinVirtualReality(《有无之间-虚拟实在哲学探险》)两本专著。翟教授表示,关于虚拟世界扩展伦理思考,则是综合了两个领域中前沿性问题研究规划,同时这也将是新成立中山大学虚拟世界研究中心重要研究任务之一。

  • 标签: 虚拟世界 伦理问题 教授 社会发展进程 中山大学 虚拟实在
  • 简介:葛梯尔问题产生实质是传统知识三元定义中三个条件:真、确证、信念之间,尤其是确证与真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独立性。针对葛梯尔问题实质,丹尼尔(DanielHoward-Snyder)等人从"可错主义"角度对葛梯尔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而弗洛里迪(LucianoFloridi)则从"协作攻击"角度对葛梯尔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回答。但是,丹尼尔对葛梯尔问题分析与解答所依据逻辑命题是有漏洞,而弗洛里迪分析与解答则不能解释可错经验知识合理性。葛梯尔问题提示我们,确证不等同于真。一个信念真与理由之间要有适当关联,但与一个信念真相比,知识论研究关键在于为信念寻找理由。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信念与真之间总存在一个时间间距,我们相信一个信念并不是因为它是真的,更多是因为有好理由。正是在好理由基础上,主体相信一个命题是真的。

  • 标签: 葛梯尔问题 可错主义 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