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1 个结果
  • 简介:围棋的人机大战,在国内外都激起了热烈反响。社会人文学界人士认真辨析:机器真能超越人类吗?工程科技界人士则在思考:应当选择哪些技术项目实现人工智能赶超?这些都是至为可敬思虑!然而,“机器超人说”并无明确科学依据;基础理论突破是赶超和创新根本之道。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方法论既是理论研究源头,又是理论研究龙头。因此,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当务之急应是变革和创新人工智能研究科学方法论,抓住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龙头,源头实现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突破、超越引领。

  • 标签: 机械还原方法论 信息生态方法论 通用人工智能理论
  • 简介: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尤其是阿尔法狗围棋(AlphaGo)以4:1比分击败前世界围棋第一人李世石之后,人们对人工智能发展比较乐观,当然对人工智能风险性也产生巨大担忧。那么,人工智能将带给我们一个什么样未来?人工智能风险性是否存在?风险性生成机制是什么?相互之间关联度如何?人工智能风险防范边界在哪里?这些问题亟待不同视角探讨,哲学在其中有其特有使命。

  • 标签: 人工智能 技术风险 人机边界
  • 简介:葛梯尔问题产生实质是传统知识三元定义中三个条件:真、确证、信念之间,尤其是确证真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独立性。针对葛梯尔问题实质,丹尼尔(DanielHoward-Snyder)等人"可错主义"角度对葛梯尔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而弗洛里迪(LucianoFloridi)则从"协作攻击"角度对葛梯尔问题进行了分析回答。但是,丹尼尔对葛梯尔问题分析解答所依据逻辑命题是有漏洞,而弗洛里迪分析解答则不能解释可错经验知识合理性。葛梯尔问题提示我们,确证不等同于真。一个信念理由之间要有适当关联,但一个信念真相比,知识论研究关键在于为信念寻找理由。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信念真之间总存在一个时间间距,我们相信一个信念并不是因为它是真的,更多是因为有好理由。正是理由基础上,主体相信一个命题是真的。

  • 标签: 葛梯尔问题 可错主义 协作
  • 简介:摹状词和名称指称功能是密切相关,并且对语境有着严重依赖性。语境分为世界语境、认同语境和交流语境。在世界语境中,摹状词和名称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谓功能。认同语境中,一个名称通过开放簇摹状词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示功能。指谓和指示统称为“指称”,指称是主词功能。交流语境中。摹状词和名称一般是直接指称对象,因而具有指示功能;但在两种特殊情况下具有归属功能,而归属功能本质上是谓词功能。开放簇摹状词不具有描述功能,而是展开为因果历史链条,为名称直接指称对象提供一个具体动态语境即认同语境。世界语境则是较为抽象静态语境。交流语境本质是一种实指语境。相对于不同语境,名称和摹状词分别体现出不同功能。

  • 标签: 名称 摹状词 指称 因果历史链条 语境
  • 简介:价值相对主义否认普遍价值和价值一般,只讲价值相对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其实质是价值虚无主义。西方哲学史来看,探讨普遍定义方法,始于苏格拉底,也是柏拉图“相”论来源。苏格拉底探索并非相对主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不可知论,而是由怀疑开始而终于确定。

  • 标签: 正义 定义 价值相对主义 价值虚无主义 苏格拉底
  • 简介:摘要:生活哲学不等于休闲哲学。哲学不仅教人生存智慧,更要指导人们如何面对灾难时安身立命。这是哲学根本所在,也是哲学发展趋向。

  • 标签: 生活哲学 哲学的作用 存在意志 哲学的进步
  • 简介:2012年3月,谢文郁教授出版了《道路真理——解读〈约翰福音〉思想史密码》①(下文称为"谢著")一书。该书深入地剖析了"真理"问题在希腊思想中困境,并指出是《约翰福音》带领人们彻底走出了"真理"困境。

  • 标签: 《约翰福音》 真理 道路 柏拉图 宗教 哲学
  • 简介:陈康刘述先半个世纪之前关于性质如何结合成个体事物争论,对于我们今天探讨事物个体性同一性仍有启发意义,但是陈康论述也存在着若干问题。他把"许多性质如何结合成一个个体"问题等同于"一个个体如何是一个个体"问题和个体同一性问题,并把对象同一性混同于自我同一性,这使他未能提出解决事物个体性同一性方案。纵观西方哲学史,无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英国经验主义,还是康德式理性主义,都在这个问题上陷入难以摆脱困境。但是詹姆斯思想流学说为这个问题解决提示了一条可能路径。

  • 标签: 性质 个体性 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 对象同一性
  • 简介:黑格尔哲学马克思主义这两种理论之间关系可以从一个特定角度,即社会—历史研究中批判境域予以考察,这样,它们之间一脉相承核心观点就容易分析和梳理出来,并可以得到集中讨论。批判因素黑格尔哲学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与历史和终结二者须臾不可分离,互为条件,但它们彼此之间却包含了无可消解矛盾。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中有价值部分主要在于批判因素,而它有关未来历史构成性内容却失之于草率。由于批判构成这两个维度之间抵牾,现代社会批判理论陷于认同其所批判社会基本原则困境,它自身正当性因此需要重新证明。

  • 标签: 社会—历史批判 阶级理想 社会坚硬的事实
  • 简介:考察文本认知之间基本关系着手,首先分析了中国先秦时期形成经典文本基本特征,即内容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经验性,结构呈现出离散性、模块性和动态性,以及功能表现为实用性。接着,深入地探究了形成这些特征认知基础,认为经典文本是自然认知产物,而自然认知中汉语表征特殊性和基于经验实用认知推理偏向,能够合理地阐释经典文本这些特征。基于对文本特征认知阐释,并以古希腊文化作为参照,得出:先秦时期中国思想家中,那种超验纯思能力并未获得培养和发展;而这对于日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中国经典文本传承机制和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当下学习传统文化启示。

  • 标签: 文本 认知 文化 诠释 传承
  • 简介:中国传统语境中,人之身体由内而外所呈现"身体映像"是哲学建构重要诠释范式之一。诸多思想家以此为基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展开诸多经典命题重新阐释哲学体系创建。可以说,正是在对"身体映像"观照中,秦汉之际哲人们建构了与众不同"身体哲学";试图以源于身体认知经验理性去弥合天人之间距离,从而达到对天自然深度体认把握。因此,他们通过"身体映像"类比出"天地映像",提出了"同气"、"同数""同构"等具体诠释范式,完成了身体哲学体系化建构。这一点,无论是道家作品《淮南子》那里,还是儒家作品《春秋繁露》那里,乃至黄老作品《黄帝内经》中,均有较为明显表现。

  • 标签: 秦汉哲学 身体映像 身体哲学 同气 同构 同数
  • 简介:1847年,当马克思普鲁东争论时候,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他那时候当然不会想到,110年以后出生一位中国哲学家,会以自己亲身经历,证明他这个命题。马克思说:"从根本上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鸿沟是分工掘成。"作为杨国荣同学和同事,我,还有美国赶来与会黄勇兄,有幸见证了杨国更多还原

  • 标签: 哲学分析 杨国荣 普鲁东 黄勇 思想创造 金岳霖
  • 简介:西方逻辑传入中国之初曾经历了一个“逻辑名辩化”过程,即用中国旧有名辩语汇和理论来翻译诠释传统逻辑术语,以便后者更容易地为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所接受。尽管逻辑名辩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逻辑中国传播。刺激了对中国古代名辩研究,但其本身在总体上并未取得成功。其中所存在问题对于深入思考传统逻辑名辩关系、反思“名辩逻辑化”理论得失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逻辑 名辩 中国逻辑史
  • 简介:评价小说有很多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维度是小说中"真","真"同时也是逻辑哲学核心概念。有鉴于议题相关性,逻辑哲学角度探讨小说中"真"具有重要意义。大卫·刘易斯可能世界语义学角度来解读小说中真,他语用维度将小说理解为说故事行为,将小说看作可能世界,将小说中语句看作省略了"如此这般小说中"这一作用于可能世界上内涵算子,并从反事实句角度来探讨小说中真语句及其推理,体现了逻辑分析严谨性,为探讨小说中真提供了新视角,也彰显了刘易斯系统哲学解释力和理论统一性。

  • 标签: 大卫·刘易斯 小说 可能世界 反事实句
  • 简介: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既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问题,也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问题,而是把"思维和存在关系"作为"问题"而予以批判地"反思"。哲学"反思",并非一般意义"对思想思想",而是揭示隐匿于思想之中并强制性地规范人思想活动"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这就是"思想前提批判"。哲学基本问题思想前提批判是相互规定: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构成"思想前提批判";"思想前提批判"就是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 标签: 哲学 反思 前提批判
  • 简介:2006年,我国著名价值哲学家王玉樑先生出版了一本代表作:《21世纪价值哲学:自发到自觉》。该书中,王先生通过对一百多年来中外价值哲学发展轨迹理性审视和解读,揭示了当代西方价值哲学崇拜自发性局限,提出了走出价值哲学研究困境期盼——自发到自觉。

  • 标签: 价值哲学 哲学研究 评介 实践 21世纪 理性审视
  • 简介:生于1937年,来自家庭卓越数学和文学训练,历经"68"运动洗礼,受业于阿尔都塞和拉康,由此说来,巴迪欧(AlainBadiou)激进主义绝非空穴来风。随着其思想在英语学界被广泛接受,巴迪欧影响越来越大,在国外激进左翼理论界,他齐泽克相差无几。

  • 标签: 逻辑 事件 世界 阿兰 真理 激进主义
  • 简介:陈嘉映先生哲学道路中,“感觉”是一个重要论题、一个一直保持原点。他20世纪80年代有一篇重要文章《感觉开始》,最近著作《说理》则着眼于哲学科学区别,把哲学界说为“有感之知”,其中“感觉”还是一个重要论题,占了两章篇幅。

  • 标签: 哲学道路 “感觉” 20世纪80年代 论题
  • 简介:作为“规范、规则”意义上制度,其功能是对人社会行为进行控制。“控制”就是引导人社会行为,而“引导”既包含“约束、限制”.也包含“激励、促使”。对人行为进行控制不同于对机器系统控制,人行为是由内控指令和外指令相互作用进行控制制度控制功能分为对人社会行为进行激励、迫使、禁止三种基本类型。根据制度功能.把制度分为激励型制度、迫使型制度和禁止型制度三种基本类型。这三种制度控制规则和控制机制是不同。有些制度侧重某种功能,而有些制度则具有综合功能。制度实施过程,就是制度规则控制人行为过程。

  • 标签: 制度 控制 激励 迫使 禁止
  • 简介:现代社会通常被说成是合理社会.但作为这种说法之核心“社会合理性”(socialrationality)概念,值得作进一步澄清。社会合理性是不能够以科学方法理想化形象作为模式来理解。科学和社会两者都不符合这种图景。然而,新自由主义和技术统治论那些诉诸科学之社会幻影论证,却总是使批判沉默无语。有必要提出一条新批判策略,它能够对理性之抵制本身进行理性批判。那些把现代人工制品、系统和组织理解为是理性确定程度不足(rationallyunderdetermined)策略相比。对理性浪漫主义拒绝被证明是不那么有效。前者首次出现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学分析当中,尽管马克思没有用到“不充分确定”(underdetermination)概念.但他依然能够讨论工作日长度时候,面对某种非常像社会合理性东西时候,避开社会合理性沉默效应。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随后以一种富有启发但又模棱两可方式将浪漫主义因素和马克思主义混合起来。在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中.“不充分确定”概念重新出现,并在哲学和社会学上得到清楚而详细阐释。但是在这过程中,批判力度却有些弱化。技术批判理论尝试恢复原初批判力量,并把它进路推广到社会合理性三种主要形式。

  • 标签: 合理化 技术 科层制度 市场 批判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