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技术社会塑形论立足于社会学研究范式,围绕技术与社会关系问题,形成了种理论流派:(1)以托马斯·休斯代表技术系统论;(2)以拉图尔为代表“行动者网络”理论;(3)以平奇和比克为代表社会建构论。技术社会塑形论开启了技术哲学研究新领域,同时也具有诸多理论弱点。

  • 标签: 技术 社会 建构主义 经验转向
  • 简介:郑玉《春秋》诠释以“圣人未修之《春秋》”与“圣人已修之《春秋》”区分为基础,批评杜预、孔颖达等对《春秋》命名界说,肯认《春秋》是经非史,客观上构成对朱熹等人所持以史视《春秋》观点反动。杜预、孔颖达及公羊学家们所持感麟作经故经止获麟说法,是就《春秋》之形式而言,《春秋》实质上终于黄池之会。他发挥孟子“事”、“文”、“义”之说阐发《春秋》宗旨,以尊王为《春秋》大义之核心,以存理灭欲为《春秋》旨归。在解经方法上,基于对《春秋》经史性质界定,在以往经学家那里相为扞格解经方法,在他那里却变得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 标签: 《春秋》 阙疑 郑玉
  • 简介:诸多恐惧与现代性并行不悖,城市是其重要发生空间。围绕传统社会理论来看,两种城市形象和理念均与都市理念和异乡人反理念密切相关。作为外来者,异乡人总是与城市形象相伴随。特别是当我们都是异乡人时,这种与外在经验融合共存关系使城市内在生活紧张或不安。

  • 标签: 城市 恐惧 现代性 异乡人 赫勒 齐美尔
  • 简介:摘要:生活哲学不等于休闲哲学。哲学不仅要教人生存智慧,更要指导人们如何面对灾难时安身立命。这是哲学根本所在,也是哲学发展趋向。

  • 标签: 生活哲学 哲学的作用 存在意志 哲学的进步
  • 简介:美国哲学家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批判是现象学和技术哲学中经典案例。他所动用现象学资源包括胡塞尔意向性和"生活世界"、海德格尔"在世"、梅洛—庞蒂知觉和身体理论。从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视角来看,德雷福斯"海德格尔式认知主义"是典型对现象学"美国式挪用",而他将哲学化约为科学造成了哲学与科学"短路",从而错失了现象学(或哲学)超越论维度。

  • 标签: 德雷福斯 齐泽克 人工智能 现象学
  • 简介:以往的人机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奴役论或者工具论两大类。然而这两种典型观点对于解释与计算机关系而言都是乏力且苍白。要解读现代意义下的人与计算机关系,其关键在于理解软件概念,厘清软件本质。从动态信息观视角下,软件本质是人机交互界面,正是通过这个交互界面,使得计算机更加智能,使得计算机与人类关系更加亲密,同时也促使计算机更深地渗透进人类存在,改变人类认知、思考和追求方式。通过将软件定义为人机交互界面,我们将重新认识人机关系,计算机通过软件携带了人类意图与智能属性,与计算机之间转导所形成的人机关系会产生出未来人类栖息信息圈。人机关系更接近于人际关系,与计算机将平等地栖居于信息圈中,与计算机彼此交互配合,共同奏响人类文明交响曲。

  • 标签: 信息 软件 交互界面 人机关系
  • 简介:要表达归纳推理结论不确定性和刻画非单调归纳推理,并非只能使用概率方法,用概称句和包含概称句推理来刻画归纳推理是另一种可行且十分自然方法。

  • 标签: 归纳推理 概称句 概率 非单调推理
  • 简介:准实在论把道德命题看作态度表达并发展出道德语言逻辑形式和态度推理有效性说明。就准实在论态度逻辑总体来说,其真理紧缩论混淆了真理和真值,但有益于纠正真值实在论、理解推理有效性;其推理有效性说明已经触及一致性逻辑有效性本质,因此对其混淆态度矛盾与逻辑矛盾批评并未切中其要害。准实在论语用学片面理解道德判断功能,混淆道德命题、态度描述命题和态度表达语句;通过把道德范畴看作渗透价值、把道德命题看作以此为基础描述,道德命题语义学属性的确是反实在论,但仍可以按紧缩论解释逻辑真说明其推理有效性。

  • 标签: 道德命题 态度 逻辑 真理 真值
  • 简介:基于大数据知识表征不仅凸显知识精神特质,而且凸显知识生产特质、实践特质和规范特质。多元大数据主体使知识更加复杂,数据主体多元性在客观上要求数据共享,而实现大数据共享是一个复杂过程;数据主体多元性使大数据仓库客观性越来越复杂。关联网状大数据彰显知识客观性,基于大数据知识表征客观性不仅来源于关联大数据形态,而且来源于经验世界大数据、主体与经验世界关联数据、主体问数据客观实在。强语境依赖大数据彰显知识相对性,基于大数据知识表征依赖大数据产生时空语境,基于大数据知识应用具有应用空间相对性。大数据知识实践应用彰显知识社会规范性,应遵循客观性、公有性和社会性及技术层面、组织层面的制度规范。基于大数据知识表征不仅彰显大数据工具个性特征,而且具有普遍知识本质特征,是对人本主义和外在主义知识论超越,是关联分析和因果分析辩证统一,并具有实践意义。

  • 标签: 大数据 知识表征 数据关联 复杂性 客观性 相对性
  • 简介:在20世纪分析哲学中,许多哲学家讨论过事实概念。维特根斯坦事实概念,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分析哲学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实证主义就是那些关注将事实解释为世界逻辑成分哲学流派之一。但是自从逻辑经验主义者揭示了科学本性以来,更多科学哲学家将事实当作观察命题证据来探究,他们并非着眼于事实概念意义,而是着眼于对世界中事实解释。因此,对于科学哲学家们来说,至关重要问题在于:事实是否可以用一种科学方式而被解释为证据,以及我们如何将它们解释成与表达事实观察命题相一致。

  • 标签: 分析哲学 事实 证据
  • 简介:当代认知科学哲学出现了以延展心灵理论为代表范式革命,引发了学界广泛争论。斯马特等人近年来积极提倡信息和网络科学在延展心灵论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提出了“网络延展心灵”假说。尽管当前互联网发展尚不足以满足严格延展认知条件,但是未来技术发展,例如数据网络和真实世界网络等将能够实现心灵延展。斯坦利提出,互联网和大脑正在形成一种新认知耦合系统,代表了在扩展心灵能力历史一进化长期过程中下一个阶段。这一新阶段可被称为人机共生智能阶段。

  • 标签: 信息技术 互联网 延展认知 延展心灵 人机共生智能
  • 简介:对于新理学"负方法",目前学术界常认为其来源于中国哲学直觉法。然而,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以逻辑分析贯彻始终新理学,不能直接容纳以直觉为特质"负方法"。众所周知,"负方法"是一种形而上学方法和神秘主义方法,但它与新理学兼容关键,却在于它基本形式是逻辑分析。就逻辑化"负方法"而言,它中国哲学来源是道家和禅宗在语言层面的破执法,即内涵为空形式命题和应机语用法。实际上,新理学"负方法"与中国哲学直觉法虽都是"负方法",但前者是以逻辑分析间接地呈现形而上学中神秘部分,而后者则直面神秘本身,亲身获得直觉感知,这是逻辑分析无法完成任务。因而新理学"负方法"与中国哲学直觉法之间存在质差异。

  • 标签: 冯友兰 负的方法 道家 禅宗 直觉法
  • 简介:舍利,一直是僧俗两界共同讨论热门话题。然而,由于人们对其中深层知识,以及其流传历史演变了解非常有限,所以讨论仅限于表层热闹而已,难以深入。关于舍利失窃、仿制和宗门公案对舍利借用等常是学界忽视问题。运用史料与考古发现作一较为深入论述,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清舍利信仰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与作用。

  • 标签: 舍利 失窃 赝品 公案
  • 简介:马克思社会权力思想主要指向一种对于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这一思想从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出发,贯穿于马克思整个思想历程之中。对于社会权力阐释,一方面在于将社会区别于政治,以表明个人现实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共同体活动;另一方面在于将权力(power)区别于权利(right)。马克思在对于权力关系“前理性”研究中,揭示出了权力活动感性领域,并通过异化劳动表明平等权利关系背后实质上是不平等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这种社会权力思想的当代意义表现为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批判,以及对当下社会占统治地位权力——资本批判。

  • 标签: 社会权力 权利 资本
  • 简介:摘要:在大卫像与大理石以及心与身之间关系问题上,传统观点不是陷入同一论,就是沦落为某种形式二元论。物质构成范畴作为一种“非同一统一”关系,有望走出一条非还原物理主义路线。一方面,根据模态论证,被构成事物不是必然地同一于构成它事物,在被构成事物本质上,构成观坚持了外在主义。另一方面,具有构成关系两个事物,通过“双向”借入或派生,能够彼此共享模态属性以外绝大部分属性,故不是二元分离而是相互统一。物质构成作为一种新哲学范畴有重要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意义。

  • 标签: 物质构成 同一 分离 统一 借来的属性
  • 简介:大数据技术持续发展与广泛应用将为社会带来彻底转变,大众生活不同层面将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大数据亦同时在挑战隐私权、知情同意权等固有道德概念适用性,并为社会带来新道德争议。由大数据技术发展及其应用所产生"互联状态"(theconditionofinterconnectedness)及其可能对道德责任带来根本转化(fundamentaltransformation)是未来大数据伦理重点;如"个人决定"及"知情同意"这两种行为,它们在大数据技术时代从"涉己行为"(selfregardingacts)转化成"涉他行为"(other-regardingacts),这一转变使它们成为一种新道德责任。

  • 标签: 大数据伦理 个人决定 知情同意 道德责任
  • 简介:代际责任问题是当代应用伦理学热点话题之一,如何应对涉及未来世代不确定性,又是代际责任问题重点。有些道德哲学家建议借助经济学方法,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但是,单纯应用"成本—收益分析",不但令道德哲学家们怀疑这个方法预设了功利主义前提,在实际计算中也无法应对不确定性难题。在成本与收益计算中使用"贴现率",实际上暗含着某种对未来世界描绘,而这种描绘本应是不确定。另一种建立代际责任尝试是人权原则。人们常常怀疑人权不能应用到有关尚不存在未来世代讨论中。通过将未来人的人权与当代儿童的人权进行类比,人们似乎有理由采纳一种包括未来人的人权观念。如果这种人权观念成立,那么人权原则可以以最小理论代价应对不确定性难题。

  • 标签: 代际责任 不确定性 成本收益分析 人权
  • 简介:借助索萨(Sosa)关于信念实施模型,我们提供了法律情形中优异判断一个模型。在提供模型过程中,当代认识论文献对法律,尤其是对法律情形中优异判断相关性是值得关注。一个好审判取决于证据合适处理,还是实体判决如何构成,二者是不同。分别由法官和陪审团做出适切判决之不同也需要讨论。

  • 标签: 法律 认识论 优异判断
  • 简介:从语义上看,他人意味着“他我”。在将他人视为所思—存在者状态上存在者前提下,胡塞尔从能思—所思平行关系出发,层层深入,先后在习性和本性现象学阶段将他人理解为我镜射物,即我被动结对联想对象,以及在我意义原初创中原共在者。尽管胡塞尔没有进一步追问意向融合中原共在者所具有的“绝对那里”绝对性起源,但他在前—自我阶段对他人构造细致探讨还是为现代哲学对他人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

  • 标签: 他人 能思—所思 结对 原共在 绝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