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脑膜MRI影像诊断的优势,为临床提供有意义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选用48例MSCT怀疑脑膜的病人,进行MRI扫描。结果位于大脑凸面15例,上矢状窦旁13例,蝶骨大翼处10例,前颅窝7例,侧脑室三角区3例,48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脑膜大多在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等或高信号;信号、脑膜尾征、线性低信号环及周水肿等对脑膜的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结论脑膜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优势。

  • 标签: 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优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压氧辅助治疗对脑膜术后脑水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42例脑膜术后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高压氧辅助治疗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高压氧辅助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对照比较,患者脑水肿量化指数评分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结论脑膜术后,利用高压氧辅助治疗可以明显促进术后脑水肿的消退。

  • 标签: 脑水肿 高压氧辅助治疗 脑膜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经对侧眉弓入路显微切除偏侧鞍结节脑膜的临床可行性。收集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手术的34例偏侧鞍结节脑膜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对侧眉弓入路显微手术。术后视力改善率88.5%(23/26),肿瘤全切率88.2%(30/34);肿瘤全切者术后视力改善优于部分切除者[90.9%(20/22)比3/4],视神经上侧型和视神经外上侧型者术后视力改善优于视神经外侧型者(12/14、8/8比3/4)。术后出现眶上皮肤麻木感3例,随访期间症状消失;出现轻度激素水平紊乱2例,尿量增多2例,经对症治疗恢复正常;皮下积液1例,经治疗后吸收;未出现嗅觉障碍、颅内感染等并发症。随访3~60(33±6)个月2例复发再次手术治疗。对于偏侧生长的鞍结节脑膜,依据鞍结节脑膜起源侧别、视力障碍侧别等术前评估,选择经肿瘤对侧眉弓入路,充分显露视神经内下方的肿瘤基底,有利于在直视下全切除肿瘤,术后视力障碍症状改善明显,可以作为一种临床经验应用。

  • 标签: 脑膜瘤 鞍结节 偏侧 对侧眉弓 显微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理念在脑膜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48例脑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膜手术患者给予实施舒适护理模式可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舒适护理理念 脑膜瘤手术 围术期护理中 效果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到2021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利用改良枕部经小脑幕入路(Poppen入路),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切除的松果体区脑膜的病例资料。肿瘤全切10例,无死亡病例。术后病理学诊断均为脑膜。随访期间肿瘤无进展10例,术后行放疗4例。术中行脑室外引流8例,随访期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0例。术后患者症状好转9例,症状较术前无明显变化1例,术后症状恶化或出现新发症状0例。改良Poppen入路下通过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的双镜技术在进行松果体区脑膜显微手术切除时,通过内镜能直视大脑深静脉系统,有效提升肿瘤的全切率,减少大脑深静脉系统损伤可能,并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神经内镜 显微镜 双镜技术 松果体区脑膜瘤 Poppen入路 病例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临床上罕见的肝脏恶性孤立性纤维。患者因体检发现肝脏占位,增强CT示肝内巨大富血供软组织肿物。全身麻醉行开腹肝脏病灶切除术,术后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肝脏恶性孤立性纤维。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征象。

  • 标签: 孤立性纤维瘤 肝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恶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胃血管球(GGT)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胃窦。而恶性潜能未定的胃体部血管球更为罕见。结合既往文献,尽管GGT具有相对的特点,需与胃部肿瘤相鉴别,但确诊仍需靠病理检查。本文报道一例位于胃体部的恶性潜能未定的血管球,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认识,以减少误诊、漏诊。

  • 标签: 胃肿瘤 胃血管球瘤 恶性潜能未定
  • 简介:摘要恶性黑色素临床较为常见,最常见于皮肤。胃肠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少见,且多见于食管下段和直肠肛管,其中原发于直肠肛管的黑色素仅占所有恶性黑色素0.5%~2%。而原发于胃的恶性黑色素更为罕见,截至2015年,英文文献仅有10余例报道。本文报道1例以呕吐、贫血为主要症状的贲门恶性黑色素

  • 标签: 黑色素瘤 贲门 原发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误诊为结核病的淋巴的临床特征和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995-2010年17例误诊为结核病的淋巴病人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病理结果、诊断和治疗结果。其临床特征无特异性,约3例无症状,发热10例,咳嗽2例,淋巴结肿大9例,其中单一部位3例,多部位9例,其影像学特点是肿块结节样病变6例,弥漫性病变3例,肺门增大3例,胸腔积液3例。确诊方式淋巴结摘除病理活检14例,经纤支镜肺活检3例。病理结合免疫组化诊断霍奇金病5例,非霍奇金病12例。结论二者临床特征相似、易误诊、早期获得组织病理标本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胶质微环境中发生恶性转化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脂代谢特征,分析抑制其脂代谢重塑后生物学表型变化及调控机制。方法实验采用12只6~8周雄性Balb/c小鼠。巨噬细胞(Mφ)来源于小鼠骨髓,恶性转化巨噬细胞(tMφ1和tMφ2)为胶质干细胞与巨噬细胞体内外互相作用模型所克隆。检测Mφ、tMφ1和tMφ2内脂滴形成和胆固醇含量,qRT-PCR检测脂代谢关键酶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脂肪酸合成酶(FASN)和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的表达水平,并与正常Mφ比较。分析脂代谢抑制药物辛伐他汀(SIM)对相关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胞内胆固醇含量的变化。构建SIM处理前后恶性转化TAM中miRNA的差异表达谱,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并验证与脂代谢重塑相关的miR449a及其靶基因分拣微管连接蛋白17(SNX17)。qRT-PCR和Western 印迹分析上调miR-449a对SNX17表达水平影响,检测上调miR449a对恶性转化TAM生物学表型及胆固醇含量的影响,并检测敲减SNX17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表达变化及其对恶性转化TAM胆固醇含量的影响。结果tMφ1和tMφ2内脂滴数量明显多于Mφ,胆固醇相对含量分别为3.89±0.68、3.56±0.53,显著高于Mφ(1.01±0.21)(P<0.001),脂代谢酶SREBP(4.78±0.60、2.84±0.41)、FASN(4.65±0.70、3.01±0.45)和HMG-CoA(5.74±0.55、2.97±0.34)相对表达量高于Mφ(1.01±0.19、1.02±0.21和0.99±0.18)(均P<0.001)。SIM作用后tMφ1和tMφ2细胞增殖率分别由(47.06±5.88)%、(45.29±5.64)%下降至(23.53±4.70)%、(18.74±5.76)%(均P<0.05);迁移细胞数分别由(1 025±138)个、(350±47)个下降至(205±63)个、(99±25)个(均P<0.001),侵袭细胞数分别由(919±45)个、(527±34)个下降至(220±23)个、(114±21)个(均P<0.001),胞内胆固醇相对含量分别由1.01±0.14、1.02±0.09下降至0.52±0.08、0.58±0.07(均P<0.05)。SIM作用tMφ1后筛选出miR-449a,生信分析并验证其靶基因为SNX17。过表达miR-449a后SNX17表达下调,细胞增殖率、迁移和侵袭数明显减少,胞内胆固醇含量降低;敲减SNX17后LDLR表达下调,胞内胆固醇水平亦相应下降(均P<0.05)。结论胶质干细胞重构的高度免疫抑制性微环境中恶性转化TAM脂代谢水平显著增高。miR-449a通过靶向SNX17调控LDLR从而重塑恶性转化TAM的脂代谢,进而抑制其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精准干预miR-449a/SNX17/LDLR轴可为通过代谢干预逆转胶质干细胞重构的以TAM为主的高度利性免疫微环境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巨噬细胞 胶质瘤干细胞 恶性转化 脂代谢重塑
  • 简介:摘要脑膜癌病是晚期癌症患者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为提高脑膜癌病的诊断水平,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学组组织编写相关共识。建议将脑脊液细胞学作为诊断脑膜癌病的金标准,并联合应用免疫细胞化学与脑脊液循环肿瘤DNA(ctDNA)技术,以提高脑脊液学诊断的准确性。共识提出脑膜癌病的参考诊断标准:确诊需要基于临床表现、肿瘤病史、辅助检查与确诊实验,并合理地排除其他疾病。

  • 标签: 脑膜癌病 脑脊液 细胞学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MM)患者伴发第二肿瘤与其他恶性肿瘤伴发MM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转归。方法纳入2002年1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诊治的MM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MM伴发第二肿瘤组以及恶性肿瘤伴发MM组。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初诊年龄、分型、分期、合并恶性肿瘤类型以及治疗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存差异。结果MM伴发第二肿瘤组患者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M(Q1,Q3)]61.5(56.8,68.0)岁,总生存期49.5(32,58)个月,自伴发第二肿瘤至死亡的时间12(4,21)个月。恶性肿瘤伴发MM组患者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64.0(57.0,71.0)岁,总生存期97(61,171)个月,伴发MM后至死亡的时间32(18,47)个月。诊断MM至发生第二肿瘤时间为37(18,50)个月,早于其他恶性肿瘤伴发MM时间[53(31,117)个月](P=0.016)。两组发生的其他恶性肿瘤类型不同,MM伴发第二肿瘤组中第二肿瘤占比高的是血液系统肿瘤(12/20,60.0%),而恶性肿瘤伴发MM组中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占比较高(13/29,44.8%)(P<0.001)。结论MM伴发第二肿瘤或恶性肿瘤伴发MM均可能对患者的生存期造成负面影响;MM患者出现的第二肿瘤中血液系统肿瘤占比较高,而在伴发MM的恶性肿瘤中以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占比较高。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第二肿瘤 恶性肿瘤 总生存期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和尼莫司汀同步化疗对脑恶性胶质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此研究中的4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于2013年10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恶性胶质,根据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方法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为尼莫斯汀同步化疗,比对其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其近期治疗总有效率后分别为85%以及50%,组间数据经过对比分析可知P<0.05,差异性显著加强,因此产生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恶性胶质在临床中采用放疗联合替莫唑胺进行治疗,其效果良好,无较强的毒副作用,对于患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安全可靠性。

  • 标签: 放疗 替莫唑胺 尼莫司汀 脑恶性胶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