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内分泌干扰物(EDCs)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具有憎水性、低剂量效应和半衰期长特征,在全球土壤/沉积物中已被广泛检测到,并发现已给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本文重点综合评述了近10年来土壤/沉积物中EDCs来源、浓度水平、空间分布及吸附特性研究。结果发现,EDCs来源涉及农业、工业生活多个方面;空间分布上,一般呈近海地区沉积物中EDCs浓度水平较河流底泥及土壤低,而高度工业化、城市化地区土壤/沉积物中EDCs浓度亦较高;EDCs吸附受土壤/沉积物理化性质、EDCs自身性质环境条件共同影响,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成熟度、土壤颗粒比表面积与其吸附能力呈正相关,黏土矿物类型EDCs吸附也有重要影响;EDCs吸附能力与其自身疏水性结构特征有关;温度升高溶液pH值增加都不利于EDCs吸附,而溶液离子强度增加对其吸附起着促进作用。土壤/沉积物EDCs吸附是一个复杂过程,因此其吸附特性需要进一步探讨。

  • 标签: 内分泌干扰物 土壤或沉积物 环境分布 吸附特征
  • 简介:纳米银(AgNPs)因其优越抗菌、导电、催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日常生活中,成为当前产量用量最高纳米材料之一。但纳米银产品在生产、运输、洗涤、侵蚀、废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被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在复杂环境因素影响,纳米银本身赋存状态发生转化,并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探究纳米银在环境迁移转化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潜在风险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热点。针对纳米银研究现状中存在不足,综述了天然有机质、pH值、溶解氧、离子强度、光照环境因素纳米银迁移转化行为以及其微生物毒性效应影响,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纳米银毒理机制,旨在为纳米银环境行为特征研究以及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纳米银 微生物 毒理机制 环境因素 迁移转化
  • 简介: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物理化学性质,不仅其自身具有毒性,还会与共存污染物相互作用,影响彼此迁移转化毒性效应。文中总结了纳米复合污染毒性研究方法,并介绍了几种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金属氧化物、量子点零价金属)重金属或有机物复合时造成生物毒性,包括不同层次毒性指标响应(生物整体、生物积累、大分子水平)毒性机制探讨,展望了纳米复合污染毒性领域今后发展方向亟待研究重要问题。

  • 标签: 纳米材料 生物毒性 复合效应
  • 简介:为探讨截干施肥檀香紫檀(Pterocarpussantalinus)、大果紫檀(P.macrocarpus)囊状紫檀(P.marsupium)促萌条影响,设置4种截干高度(30cm、50cm、70cm90cm)3种施肥方式(复合肥、尿素复合肥+尿素)其促萌芽条生长表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截干高度萌芽条数量为7.4个/株-19.0个/株,芽长为26.8cm-48.7cm;3种施肥方式萌芽条数量为8.6个/株-19.6个/株,对照组15.4个/株,芽长为26.6cm-51.6cm,对照组41.6cm.结果表明截干高度3种紫檀属树种萌芽条数量具有显著影响,截干高度越高,萌芽条数量越多,但截干高度其芽长未达到显著性;施肥萌芽条数量芽长均无显著影响,但施用肥料一定程度可促进芽长增加.

  • 标签: 促萌 截干 施肥 紫檀属
  • 简介:为探索出复合肥尿素油麦菜幼苗生长最佳施肥配比,以油麦菜为试验材料,使用纯椰糠栽培田间试验,通过测量油麦菜幼苗株高、株幅、叶片数、鲜重、干重可溶性固形物来研究复合肥尿素不同配比施肥油麦菜幼苗生长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幼苗浇清水单施复合肥,植株矮小,生长缓慢,(2)幼苗在复合肥尿素混施下生长良好,其中复合肥尿素比例为2∶3时,幼苗各项生长指标均优于其他比例,(3)幼苗在单施尿素时,生长指标高于浇清水单施复合肥处理,低于复合肥尿素混施处理,(4)幼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单施复合肥浇清水处理,显著低于单施尿素混施肥料处理,其中单施尿素混施肥料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著差异.

  • 标签: 油麦菜 复合肥 尿素 施肥配比 生长指标
  • 简介:为了揭示不同浓度苯并芘(BaP)及滴滴涕(DDT)海洋贝类胚胎生态毒理效应,将翡翠贻贝(Pernaviridis)胚胎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BaP及DDT中,检测暴露24h48h后,BaPDDT翡翠贻贝胚胎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影响,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并利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指数苯并芘及DDT翡翠贻贝胚胎综合毒理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BaPDDT胁迫显著影响翡翠贻贝胚胎抗氧化酶(SOD、GPx)非特异性免疫酶(ACP、AKP)活性。对照组相比,随着暴露浓度升高,胚胎SOD、AKP活性呈现先抑制后诱导趋势。DDTBaPACP酶活性影响不同,其中BaPACP活性影响表现为先抑制,后恢复,而DDT翡翠贻贝胚胎ACP活性影响不显著。IBR分析表明,在胁迫早期随着污染物浓度升高,RIB值逐渐增大,随着染毒时间延长,处理组RIB值均减小,总体来说,DDTRIB值比BaPRIB值大,表明DDT胚胎毒性较强。通过探究翡翠贻贝胚胎重要酶应答BaPDDT胁迫毒理生化响应,评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海洋贝类毒理效应,为敏感生物标志物筛选打下一定基础,且为海洋环境污染早期预警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标签: 苯并芘 滴滴涕 翡翠贻贝 胚胎毒性 酶活性 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
  • 简介:工业化学品通过各种迁移转化过程后在环境区间中广泛分布,同时新化学品正被大量生产并进入环境,使得对于化学品管控需求和压力不断增加。基于这一背景,多国政府颁布了相应政策法规化学品进行管控。除了用相应政策法规进行预先管控之外,使用基于逸度概念多介质环境模型来表征化学品行为归趋是一个相对简单而有效方法,不仅适用于环境中存在现有化学品暴露评估,也成为各国化学品管理中新化学品环境暴露进行预测有力工具。本文综述逸度概念方法、相关环境模型、建模过程、应用验证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希望能够我国化学品环境暴露评估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优化方法应用提供信息借鉴。

  • 标签: 逸度 多介质环境模型 环境暴露 风险评估
  • 简介:双酚S(BPS)双酚F(BPF)作为双酚A(BPA)替代品在工业中被广泛使用。近年来BPSBPF在水环境中不断检出,因其难降解、易蓄积,可能会对水生态系统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BPSBPF在水、沉积物环境介质中污染状况进行综述,发现BPSBPF含量有日益升高趋势,甚至在某些水体中浓度超过BPA。然后,从急性毒性、内分泌干扰效应、发育毒性3个方面,阐述了它们水生生物产生毒理效应。并且基于水环境介质中检出浓度实验室毒理数据,水体沉积物中BPSBPF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发现沉积物中风险要高于水体。最后目前研究局限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展望。

  • 标签: 双酚S 双酚F 水环境分布 毒理效应 生态风险
  • 简介:为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及其代谢产物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酯(mono-(2-ethylhexyl)phthalate,MEHP)H295R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关键基因表达影响,本实验将H295R细胞分别暴露于DEHP(0、1、10、100、1000μmol·L^-1)MEHP(0、1、10、100、1000μmol·L^-1)24h,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并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分析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中关键酶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000μmol·L^-1DEHPMEHPH295R细胞染毒24h显著降低H295R细胞活力,所以本研究采用了较低染毒浓度(0、1、10100μmol·L^-1)H295R细胞染毒24h来评估DEHPMEHPH295R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通路影响。1、10100μmol·L^-1DEHP显著增加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表达水平。10μmol·L^-1DEHP显著上调了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SD2)基因表达水平。1、10100μmol·L^-1MEHP显著下调了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SD13β-HSD2)、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7β-HSD4、17α羟化酶/17,20裂解酶CYP17芳香酶CYP19a基因表达水平。10100μmol·L-1MEHP染毒H295R24h显著下调了CYP21STAR基因表达水平,然而,10100μmol·L^-1MEHP显著上调了CYP11B2基因表达水平。100μmol·L^-1MEHP显著下调了17β-HSD1基因表达水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DEHP、MEHP都可不同程度影响H295R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中关键基因表达。MEHP可以通过抑制STAR基因表达,从而将影响胆固醇在细胞内转运;并能显著性抑制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中CYP17、CYP19a、3β-HSD1、3β-HSD2、17β-HSD1、17β-HSD4、CYP21基因表达,最终将抑制H295R细胞中类固醇激素合成。DEHP相比,MEHPH295R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关键基因表达影响较明显。

  • 标签: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 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基酯(MEHP) H295R 类固醇激素合成
  • 简介:浓度IBA处理进行枣嫩枝扦插对比试验,探究插穗生根过程中韧皮部、叶尖叶基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IBA处理显著提高插穗生根率,其中处理浓度1500mg/L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可达91.1%.插穗生根过程中,不定根发生韧皮部、叶尖叶基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消长紧密相关,可溶性糖动态变化中,以韧皮部叶尖消长最为活跃,叶尖是叶片产生可溶性糖主要场所,可溶性蛋白动态变化中,叶尖叶基韧皮部互助协同、平衡调控了不定根发生生长.

  • 标签: 枣树 扦插 生根 可溶性糖 可溶性蛋白
  • 简介:采集大连城区大气中可吸入性细颗粒物(PM2.5),研究其肺癌A549细胞迁移、黏附和侵袭力影响,利用明胶酶谱法检测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利用Westernblot法测定A549细胞中转移相关蛋白表达。结果表明,在无明显细胞毒性浓度,PM2.5可增加A549细胞迁移速率;细胞细胞外基质黏附率增加;细胞侵袭实验结果表明PM2.5可增加A549细胞穿透基底膜能力;用明胶酶谱法检测发现PM2.5可使A549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活性增强。转移相关蛋白——细胞钙粘蛋白-N(N-cadherin)表达量升高,而钙粘蛋白-E(E-cadherin)表达量下降,实验结果表明,PM2.5可增强A549细胞侵袭性,大气中可吸入性颗粒可能导致肺癌转移发生率增加。

  • 标签: PM2.5 肺癌细胞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体外实验
  • 简介:为了探讨纳米银HepG2细胞DNA损伤、染色体畸变遗传毒性指标的影响,以期为纳米银体外遗传毒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采用2种纳米银材料(20nm-PVP包被纳米银、20nm-无包被纳米银),分别以20μg·mL^-1、40μg·mL^-1、80μg·mL^-1、160μg·mL^-1剂量HepG2细胞染毒24h,用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法检测染色体畸变。结果表明,20nmAgNPs组在160μg·mL^-1时引起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多(P〈0.05);20nmPVP-AgNPs组在80μg·mL^-1160μg·mL^-1剂量组中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多(P〈0.01)。2种纳米银引起HepG2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并呈剂量效应关系。彗星试验结果表明,20nmAgNPs20nmPVP-AgNPs在40μg·mL^-1、80μg·mL^-1、160μg·mL^-1剂量组中,Olive尾矩、尾长尾部DNA百分比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2种纳米银HepG2细胞DNA损伤程度为:20nmAgNPs〉20nmPVP-AgNPs。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结果表明,2种纳米银均不会引起核质桥数发生明显改变(P〉0.05),20nmAgNPs在高染毒剂量引起微核总数、I型微核、II型微核、核芽数明显升高(P〈0.05);20nmPVP-AgNPs在各染毒剂量均会引起微核总数及I型微核数量升高(P〈0.01),II型微核数在160μg·mL^-1剂量升高明显(P〈0.01),剂量大于20μg·mL^-1时核芽数升高(P〈0.01)。20nmPVP-AgNPs细胞核影响大于20nmAgNPs(P〈0.05)。总之,2种纳米银材料均会引起HepG2细胞DNA损伤及染色体畸变遗传毒性效应改变,无包被纳米银比PVP包被纳米银更容易引起DNA损伤,PVP包被纳米银比无包被纳米银更容易引起细胞染色体畸变相关效应;2种材料HepG2细胞损伤存在浓度-效应关系,浓度越高遗传毒性损伤越严重。

  • 标签: 纳米银 HepG2细胞 彗星实验 微核 剂量-效应关系
  • 简介:随着抗虫耐草甘膦除草剂转基因玉米迅速推广种植,其环境安全性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焦点。为探讨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C0030.3.5(外源基因cry1Abepsps)水生动物环境安全性,以模式生物大型蚤(Daphniamagna)为指示生物,分别使用1.5g·L^-1C0030.3.5玉米粉其非转基因对照DBN318玉米粉饲喂大型蚤28d,探讨C0030.3.5玉米大型蚤生长繁殖影响。结果显示,C0030.3.5玉米粉组大型蚤亲本DBN318组大型蚤相比,体长、存活率、新生幼蚤总数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8d饲喂实验结果表明,抗虫耐除草剂玉米C0030.3.5没有大型蚤生长繁殖产生不良影响。上述研究结果为转基因玉米商业化种植安全管理提供科学数据。

  • 标签: 转基因玉米 C0030.3.5 大型蚤 生态毒性 饲喂试验
  • 简介:脂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组成物质之一,具有多种重要生物学功能。脂质组学作为代谢组学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通过研究生物体内脂质化合物及脂质代谢谱变化,进而鉴定生物标志物,分析相关代谢通路,阐明生物体响应外界刺激机制。随着分析技术不断进步,尤其是色谱质谱技术引入,极大地推动了脂质组学研究发展,并扩展了其应用范围。本文介绍了脂质组学研究方法及其在环境领域中应用前景,重点讨论了脂质组学及多组学联用技术在环境胁迫耐受性及环境污染物毒性评价中应用。

  • 标签: 脂质组学 多组学 环境胁迫 环境毒性评价
  • 简介:树上第一面熊猫有两种,一种存在于笼舍,懒洋洋,软绵绵,被视为终极玩偶;另一种存在于荒野,孤独而充满活力,但不被多数人知晓。一年初春,水下摄影师吴立新、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所长徐健要去位于秦岭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秦岭细鳞鲑,我有幸同行。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率领团队曾存这里工作13年,不间断地在野外研究大熊猫。

  • 标签: 大熊猫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故事 生物多样性 北京大学 摄影师
  • 简介:学校主校始于1903年10月8日创办修业学堂,历经湖南省私立修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1951年3月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合并组建湖南农学院,1975年10月创设衡阳分院,1987年4月改湖南林业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6月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4月更现名,2004年6月原衡阳市卫生学校整体并入,办学历史悠久,实行湖南省林业厅、教育厅双重管理。

  • 标签: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 环境生物 农业职业学校 农林专科学校 高等专科学校
  • 简介:采用急性28d慢性暴露试验研究了海洋典型危险化学品二甲苯褐牙鲆幼鱼致死效应和生长抑制效应,并测定了遗传毒性、神经毒性以及免疫毒性效应相关毒理学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二甲苯褐牙鲆幼鱼96h-LC50为45.7mg·L^-1,根据国家环保局水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规定化学物质对鱼类毒性分级标准,属于中等毒性,浓度高于2.3mg·L^-1暴露能显著抑制褐牙鲆幼鱼生长;4.69.2mg·L^-1浓度组观察到二甲苯暴露28d后褐牙鲆肝脏中丙二醛含量DNA损伤程度显著升高,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被明显抑制;9.2mg·L^-1浓度组暴露28d后,褐牙鲆幼鱼体内总血细胞数量溶菌酶活力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较高浓度二甲苯长期作用可导致褐牙鲆幼鱼氧化胁迫,造成其肝脏毒性损伤并产生神经毒性免疫毒性。本实验结果为了解二甲苯鱼类毒性作用机制以及二甲苯海洋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对二甲苯 褐牙鲆 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
  • 简介:β-胡萝卜素-15,15'-加氧酶(β-carotene-15,15'-momoxygenase1,bco1)是β-胡萝卜素转化成维生素A过程中关键酶,bco1bco1l是编码此酶主要基因。本实验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斑马鱼β-胡萝卜素-15,15'-加氧酶编码相关基因bco1bco1l,以便深入开展斑马鱼bco1功能研究。分别在斑马鱼bco1bco1l基因2号外显子选取sgRNA识别位点,体外转录制备sgRNA并与Cas9mRNA混合斑马鱼Ⅰ细胞期受精卵进行显微注射,24h后收集部分胚胎进行PCR检测并将PCR产物进行单克隆测序确定sgRNA有效性,构建首建鱼,并在此基础上通过PCR检测、凝胶电泳及测序筛选可遗传突变体。本研究分别获得了bco1基因突变bco1l基因突变,分析表明这些缺失和插入均可导致编码序列移码,为研究鱼类胡萝卜素代谢及相关发育过程后续研究提供了材料。

  • 标签: β-胡萝卜素-15 15'-加氧酶 斑马鱼 CRISPR/Cas9技术 基因敲除
  • 简介: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N)是最为常见粮食真菌毒素,易共存于谷物产品动物饲料中,而目前其联合毒性研究较少,且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为探究DON、AFB1ZEN联合毒性作用,本论文以秀丽隐杆线虫(C.elegans)为模型,分别评估了毒素混合物AFB1+DON、AFB1+ZEN、DON+ZENAFB1+DON+ZENC.elegans生长发育(体长)生殖能力(产卵量)毒性作用,并用Chou-Talalay模型来判定毒素混合物相互作用类型。研究表明,AFB1、DONZEN单独染毒C.elegans时,其毒作用强弱为AFB1〉ZEN〉DON。联合染毒时,AFB1+DONC.elegans产生协同作用,而DON+ZEN则产生拮抗作用;AFB1+ZEN体长(24h)产卵量毒作用随着暴露浓度增加,由弱拮抗变为协同作用,而在毒素暴露48h后,对线虫生长发育呈协同作用;AFB1+DON+ZEN除在EC50-24hEC75-24h时体长产生明显毒性增强作用外,其他普遍表现出拮抗作用。由此表明,DON、AFB1ZENC.elegans联合毒性作用剂量时间相关。

  • 标签: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黄曲霉毒素B1 玉米赤霉烯酮 秀丽隐杆线虫 联合毒性
  • 简介:生态技术基本公式是“(天然)自然→(人—技术—社会)→(人性)自然”.生态技术是自然相统一的人主体地位呈现.生态技术是人本质力量在知识结构生态化、意识观念生态化、消除自我异化后展开.生态技术使人本质在劳动、需要、社会关系三个层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义上复归.

  • 标签: 生态技术 人的本质 人的主体地位 人的本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