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参照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EPA)“推导保护水生生物及其用途的国家水质基准的技术指南”的程序和规范,筛选了我国广泛存在的淡水水生生物物种,收集现有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数据,结合课题组实验得到的部分本土生物毒性数据,分别采用物种敏感度排序法(SSR)、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SD)以及澳大利亚的水质基准技术方法对我国六价的淡水水生生物安全基准进行了推导。获得了我国淡水水生生物的六价的双值基准,3种方法得到的基准最大浓度(CMC)分别为23.97、22.84、29.06μg·-1,基准连续浓度(CCC)分别为14.63、1035、9.00μg·-1,在同一个数量级上,但与美国的基准值有一些差异,建议使用SSD法推导CMC值和CCC值。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水质基准的制定提供一些有用的基础资料。

  • 标签: 六价铬 淡水水生生物 水质基准 基准最大浓度(CMC) 基准连续浓度(CCC)
  • 简介:随着核能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产生的铀放射性废水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保护,为此,铀放射性废水的有效治理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对化学沉淀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等传统方法以及生物技术和膜技术这些新技术对铀废水处理的最新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概述.沥青铀矿结晶法以及分子筛对放射性核素铀的吸附性能,为铀放射性废水处理的研究拉开了新的帷幕.图1,表1,参35.

  • 标签: 含铀废水 研究进展 处理技术
  • 简介:(chromium)是一种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的重金属,进入人体后可导致急慢性中毒,具有神经毒性、基因毒性、致癌性和免疫毒性。了解六价(hexavalentchromium,Cr(Ⅵ))的细胞毒性,进一步探究Cr(Ⅵ)的毒作用机制,可为防治Cr(Ⅵ)对人群健康的损害提供实验依据。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1(voltage-dependentanionchannel-1,VDAC1)参与调控线粒体外膜通透性,影响细胞凋亡;同时VDAC1也是BCL-2家族的重要结合位点,它可与BAX/BAK相互作用形成孔道,使线粒体内的凋亡相关蛋白,如细胞色素C等,进入胞浆,引起细胞凋亡。但VDAC1影响细胞凋亡的确切路径与分子机制,目前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使用L02人正常肝细胞作为实验对象,通过慢病毒包装法建立VDAC1低表达细胞系,检测在相同浓度Cr(Ⅵ)处理的条件下,与非染毒组相比,不同受试细胞的生存率、凋亡情况、活性氧簇(reactiveoxygenspecies,ROS)生成量、线粒体功能和凋亡诱导因子(AIF)的变化情况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与VDAC1正常表达的细胞相比,VDAC1低表达组在Cr(Ⅵ)染毒的情况下,细胞生存率升高,凋亡率下降,细胞内ROS生成量减少,MPTP活性增加不明显,胞浆内细胞色素C(CytochromeC,CytC)和AIF含量降低。上述研究结果表明VDAC1参与了由六价诱导的线粒体依赖性肝细胞凋亡,并且抑制VDAC1的表达可减轻因Cr(Ⅵ)暴露而引起的L02肝细胞损伤。

  • 标签: 六价铬 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凋亡
  • 简介:苦瓜是江南各省春夏主要瓜类蔬菜种类之一,为了获得早熟、丰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苦瓜杂交组合,今年共收集了12个杂交材料进行了观察、配组、及杂交.观察结果表明:以B01、B02、B08这三个苦瓜品种为雌性最强的亲本.

  • 标签: 苦瓜 亲本材料 配组 观察
  • 简介:在对长沙20多家不同星级酒店应用植物材料进行调查中,对植物的种类和频度进行了归纳和总结:20个酒店室内所用的植物有90种左右,其中占总用量48.54%的室内植物依次集中在天南星科(14.73%)、龙舌兰科(9.11%)、棕榈科(8.98%)、百合科(6.74%)、大戬科(4.49%)和桑科(4.49%)等6个科的42个属中.调查中发现长沙各个星级酒店应用的植物种类差异较大,应用20种以上的酒店都是四星级、五星级的酒店,三星级酒店植物应用种类在10种左右.对长沙酒店室内植物材料的应用特色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得出长沙酒店室内植物以观叶植物为主、注重室内植物体量问题、注重室内植物的文化特征等结论,提出了长沙酒店室内植物应用需增加室内植物品种,增加观花、观果植物种类并应增强植物的养护管理等建议.图12,参10.

  • 标签: 植物材料 植物景观 应用特色 室内 长沙酒店
  • 简介:随着纳米科技与工业的高速发展,大量的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并最终汇聚到土壤环境中,对土壤生态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影响。由于土壤生物具有多样性,选择具有代表性、敏感性并便于获取的土壤模式生物作为实验受体进行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评估及环境毒理效应研究尤为重要。较为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几种典型土壤模式生物的特点,为纳米材料毒理研究中受试生物的选择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整理了大量基于典型土壤模式生物的纳米材料毒性研究资料,归纳了不同层次的研究方法,分析探索了纳米材料毒性机理,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

  • 标签: 纳米材料 模式生物 生物毒性 秀丽线虫 蚯蚓
  • 简介: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不仅其自身具有毒性,还会与共存污染物相互作用,影响彼此的迁移转化和毒性效应。文中总结了纳米复合污染毒性的研究方法,并介绍了几种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金属氧化物、量子点和零价金属)与重金属或有机物复合时造成的生物毒性,包括不同层次毒性指标响应(生物整体、生物积累、大分子水平)和毒性机制的探讨,展望了纳米复合污染毒性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 标签: 纳米材料 生物毒性 复合效应
  • 简介:纳米银材料被广泛应用到医疗、化工、生物等许多领域,增加了与人类接触的可能性,因此关注其生物安全性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近年来纳米银的抗菌性和生物安全性研究进行了综述。首先分析了纳米银的皮肤毒性、呼吸系统毒性、消化系统毒性和其他组织毒性,其次分析了体外细胞毒性和细胞内纳米银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最后对纳米银材料的人群暴露生物安全性及纳米银与银离子毒性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旨在为纳米银的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为建立标准的纳米银安全性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 标签: 纳米银 抗菌性 生物安全性
  • 简介: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纳米材料的大量增多,纳米技术的安全性问题正引起世界范围的重点关注.纳米材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自然环境而产生多种环境行为。可能引起生物体的毒性效应,其生态学影响也不可忽视,目前国际上对纳米材料生态学影响特别是环境行为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价值的研究结果非常少,仍有众多不确定的生态安全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就纳米材料的来源、进入环境的途径、环境行为、生态毒理学研究现状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综述.

  • 标签: 纳米技术 纳米材料 生态毒理学 环境 安全性
  • 简介:石墨烯是一种新兴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电学和光学性质、超大的比表面积以及潜在的生物相容性,在材料和电子产业、能源、环境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石墨烯的环境行为和生物毒性也随之引起日益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石墨烯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细胞毒性、毒性影响因素和毒性机制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石墨烯纳米材料可通过气管滴注、吸入、静脉注射、腹腔注射以及口服等方式进入体内,通过机械屏障、血脑屏障和血液胎盘屏障等积累在肺、肝、脾等部位引起急性或者慢性损伤;目前有关石墨烯毒性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线粒体损伤、DNA损伤、炎性反应、凋亡等终点及氧化应激参与的复杂信号通路,不同石墨烯纳米材料的浓度、尺寸、表面结构和官能团等对石墨烯的生物毒性影响不同。鉴于当前该领域研究的局限性,对石墨烯纳米材料生物毒性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进而为石墨烯材料的安全应用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 标签: 石墨烯纳米材料 动物毒理学 细胞毒性 影响因素 毒性机制
  • 简介:2014年5月8日来源:ChemicalWatch网站据VinylPlus--一项旨在实现欧洲聚氯乙烯(PVC)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自愿性计划发布的一份报告,相比2007年,在2013年,PVC中铅基稳定剂的使用下降了81%。到2015年底前,这些稳定剂将被完全替代。根据该组织的2014年报告,PVC行业正在用高分子量邻苯二甲酸酯和其他增塑剂替代低分子量邻苯二甲酸酯。尽管一些PVC产品中存在被禁止的添加剂在法律上构成一些挑战,VinylPlus宣布,该组织在去年成功再生了444468吨PVC材料

  • 标签: 高分子量 邻苯二甲酸酯 行业可持续发展 低分子量 化学品安全 http
  • 简介:随着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碳纳米材料的生产和使用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碳纳米材料进入水环境中,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效应。本文在介绍了碳纳米球、石墨烯、碳纳米管3种碳纳米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碳纳米材料的水环境行为,重点综述了碳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毒性效应研究现状,以及可能的致毒机制,并指出今后碳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毒理学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

  • 标签: 碳纳米材料 水环境行为 毒性效应 毒性机制
  • 简介:麻天然材料包装的推广应用是中国实现绿色包装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食品包装中使用麻天然材料环保又安全卫生.该文对我国麻的特性,麻包装的特点进行了梳理,阐述了麻包装应用现况,着重分析了麻在现代包装应用的新形式.

  • 标签: 天然材料 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