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电池采用糊化的面淀粉作隔离层,活性较低的天然二氧化锰作正极活性物质,氯化铵和氯化锌的水溶液作电解质溶液,电池放电性能和低温性能较差,容量较低,是锌锰电池中档次最低的产品,通常在产品的型号后用“S”(意为普通电池)表示,该产品的价格也较低廉。糊式电池只适宜用于小电流间歇放电的用电器具,

  • 标签: 化学电源 小电流 正极活性物质 锌锰电池 放电性能 通电
  • 简介: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夕,作者分析了整个电池行业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严峻形势,并提出电池行业的发展壮大要走“总体策划、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同时要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增强产品质量和名牌意识,努力开发适应市场的新产品,才能使我国“电池大国”成为“电池强国”。

  • 标签: 世界贸易组织 化学电源工业 发展
  • 简介:中国轻工总会化学电源研究所简介中国轻工总会化学研究所是中国轻工总会直属的研究与开发机构,1987年建立于江苏省苏州市,主要从事化学电源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全所占地面积近20000m2,科研生产用房的建筑面积约7318m2。所内拥...

  • 标签: 化学电源 锌锰电池 密封铅酸蓄电池 研究所 江苏省 科技成果转化
  • 简介:第8届亚洲化学电源会议(ACEPS-8)将于2015年8月21—25日在中国昆明召开,届时有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共同交流和研究化学能源的现状和发展,并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会议分三个专题:

  • 标签: 亚洲国家 化学电源 化学能源
  • 简介:市场导向的测试评价模式核心理念是以“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不断改进测试评价方法”为指导思想。运用科学、人性化的管理方法,不断技术创新,打造高效、和谐、奋进的测试评价团队。笔者自身通过多年实践和积累,总结以下几点:

  • 标签: 测试评价 市场导向 评价模式 评价方法 技术创新 人性化
  • 简介:对电阻性的接闪器消雷可能性加以评论。理论分析和初步验证试验均不能支持所谓"消雷器"的"限流功能"。现场应用的证据表明"半导体消雷器"不能提供比常规避雷针更好的保护。

  • 标签: 接闪器 消雷器
  • 简介:CS—PAn(4G学氧化聚合法合成聚苯胺)膜电极的CV曲线类似于ES—PAn(电化学聚合法合成的聚苯胺)膜电极,而且他们都具有优良的可逆性和循环稳定性。交流阻抗图谱表明两种方法制备的PAn具有相同的电化学反应机理。CS—PAn-Li和ES—PAn-Li扣式电池的最大放电比容量分别为75mAh·g^-1和86mAh·g^-1,容量衰减率分别为13.2%和6.8%,ES—PAn—Li扣式电池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优于CS—PAn-Li扣式电池。

  • 标签: 聚苯胺 掺杂 膜电极 电化学性能 锂电池
  • 简介:回顾了国内外锂离子电池充电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充电方法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及各自的优缺点,总结了充电方法的评价指标,包括充电效率、充电时间和电池循环寿命等,对平均电流相同时的脉冲充电和恒流充电进行了实验对比,为锂离子电池充电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充电方法 锂离子电池 评价指标
  • 简介:用数据统计方法对大量现场数据进行分析,确认EMD后处理中,由半成品到成品铁劣化现象,并确定铁劣化区间在0.0296%至0.0401%,以及铁劣化对EMD电化学活性的影响。

  • 标签: 电解二氧化锰 铁劣化 电性能
  • 简介:虽然不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Li2MeO3阴极电化学脱嵌锂行为研究对于理解其它正极材料电化学脱嵌锂仍然十分重要,未见相关综述。其中Li2MnO3是层状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主要相组成成份,对其研究结果对于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改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简要综述了该系列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电化学容量
  • 简介:铅蓄电池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技术比较成熟,但是关于正负极上的电化学反应机理,还是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间产物是否是可溶的。基于此,主要存在两种机理:溶解-沉积机理与固相反应机理。本文从基本电化学过程出发,从电化学科学角度分析电化学反应机理,基于文献现场研究的结果分析每种反应机理的合理性。

  • 标签: 铅蓄电池 电化学 原子力显微镜
  • 简介:针对目前出现的新能源消纳问题,本文以风电为代表,从预测一调度联合运行角度出发,由风电参与短期调度的流程,锁定消纳风电的瓶颈,通过建立风电并网调度顺序评价模型,辅以矩估计优化算法分配权重,实现对各电站并网性能排忧,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分配各新能源电站的限电容量份额。在促进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保证了对新能源电站的公平调度,对于提升间歇性能源电站运行技术水平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 标签: 可再生间歇性能源 调度次序 并网性能 矩估计权重 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