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200 个结果
  • 简介:基于能量守恒定律,构建可应用于空间机构防护的多层打孔隔热材料热性能分析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相邻两层反射屏间辐射换、反射屏与间隔物接触导热、间隔物本身导热以及残余气体导热,能够准确预测多层打孔隔热材料内部传热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隔热材料真空实验研究,以验证所建分析计算模型的准确度。

  • 标签: 多层打孔隔热材料 热分析 计算模型 热真空实验
  • 简介:以系统发电成本(electricityproductioncost,EPC)为评价指标,对用于回收工业锅炉烟气余热的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进行了经济分析与优化。结果表明,随着蒸发器和冷凝器节点温差的增大,系统发电成本先减小、再增大,即存在一组最优的蒸发器和冷凝器节点温差使发电成本最小。分别以纯工质R245fa和R236ea、非共沸混合工质R141b/RC318和乙烷/丁烷为循环工质,得到了最小发电成本时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最优工作参数,以及对应的系统净输出功、热效率和火用效率。

  • 标签: 有机朗肯循环 换热器节点温差 热经济 优化
  • 简介:对方形进口区蒸汽单侧冷却凝结进行可视化观测及参数测量,发现随蒸汽雷诺数(Re为1669~5553)的提高,凝结液成膜方式、发展演化和稳定性均与低雷诺数下由液滴、液桥合并形成的稳定液膜有较大差异.液膜不同流动形态,如周期性断裂、局部失稳、小溪流,对换的影响十分显著,进口区域存在的高换特性正是由于液膜流动方式的不稳定性所致.高蒸汽雷诺数(Re为5553)时,蒸汽流动的脉动性、界面切应力及Marangoni效应是导致液膜断裂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方形管 凝结换热 进口 MARANGONI效应 冷却 单面
  • 简介:基于热力学基本定律,建立了带喷射回器的超临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regenerativesupercriticalor-ganicRankinecycle,RORC)和超临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supercriticalorganicRankinecycle,SORC)的热力循环模型。在膨胀机入口温度为340~550K时,对8种工质在两个系统下的净输出功、泵功和热效率等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使用喷射器后能有效提高系统的净功和热效率并减少总炯损。此外,研究还发现湿工质在RORC中能有效提高净输出功和热效率,值得进一步探索。

  • 标签: 超临界 有机朗肯循环 喷射器
  • 简介:基于k-ε模型,针对一种非对称横槽元件,对高温高压工况下管内氦气的流动与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比较了非对称横槽与对称横槽的综合传热性能。同时,应用"中心复合设计"(CCD)方法对非对称横槽的三个基本结构参数(槽间距a、槽宽b、槽深e)进行了优化设计,考察了不同结构对非对称横槽传热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内部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非对称横槽传热性能优于传统的对称型横槽,最优结构参数为a12-b8-e0.6。

  • 标签: k-ε模型 非对称横槽管 综合传热效率 中心复合设计
  • 简介:通过CFD计算流体软件FLUENT,分别对支无附加结构及支管有附加结构直、渐扩、减缩四种结构的T型管内冷热流体混合过程进行了大涡模拟,获得了管道内部的瞬时温度。将各结构温度云图与速度矢量图、无量纲时均温度及无量纲均方根温度进行了对比。数值结果表明,附加结构的添加使管内流体流型由冲击射流变为偏转射流,显著减小了T型管壁上的温度波动;缩结构的无量纲均方根值比其他附加结构更小,表明缩结构更适合用以减小管壁的温度波动。

  • 标签: T型管道 混合 热波动 大涡模拟
  • 简介:对于可再生能源和工业余热资源,有机朗肯循环技术(organicRankinecycle,ORC)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的能源回收利用技术。其中R245fa因为其自身良好的环保性以及热力性能,被认为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ORC工质。对于ORC系统来说,工质的材料相容性是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针对ORC系统实际工况,确定部件、温度、材料等因素的对应关系,提出一套适用于ORC工质材料相容性研究的实验方法,并以R245fa为例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高温条件下,304不锈钢与R245fa的相容性要优于铜材料;同时在橡胶密封材料的选择上,不建议使用氟橡胶,且三元乙丙橡胶的相容性要优于聚四氟乙烯。

  • 标签: 有机朗肯循环 五氟丙烷 材料相容性
  • 简介:为了缓解埋管区域土壤的热量堆积问题,提出了埋换热器按内中外、块状、间隔三种分区运行的策略,利用CFD软件建立了10×10的井群换模型,对地源热泵系统在三种分区与不分区运行策略下运行十年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分区运行策略对土壤温度分布和土壤堆积特性的影响。模拟结果可知:不分区、内中外分区、块状分区、间隔分区四种运行策略下埋管区域的平均温度分别为25.23、23.31、23.06、23.28℃,最高温度分别为40.62、32.77、40.65、38.93℃;分区运行较不分区运行可以有效缓解热堆积作用,埋管区域整体温度较不分区运行时降低了2.00℃左右,内中外分区策略可以显著缓解埋管区域堆积。

  • 标签: 地源热泵 地埋管换热器 土壤热堆积 分区运行
  • 简介:采用修正的膜模型与Nusselt凝结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含湿混合气体以一定速度冲刷水平管外时对流冷凝换进行研究,在考虑气相边界层分离的情况下讨论了液膜流动和换的情况,同时研究了气体来流冲刷角度对总体换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凝液膜是一个相当薄的膜层,液相导热热阻在整个换的过程中基本可以忽略。

  • 标签: 混合气体 凝结换热 水平单管
  • 简介:本文在分析再蒸汽管道压降和流速现行选择规范及工程优化实例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了(1)再蒸汽系统比压降计算及效益评估方法;(2)冷、热管段流速和压降分配的优化准则;(3)超临界机组再蒸汽系统压降优化选择法则等问题。并通过典型计算示例.对确定超临界机组再蒸汽系统的推荐压降提供了参考数据。

  • 标签: 再热蒸汽管道 流速 压降 比压降 优化
  • 简介:本文在分析再蒸汽管道压降和流速现行选择规范及工程优化实例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了(1)再蒸汽系统比压降计算及效益评估方法,(2)冷、热管段流速和压降分配的优化准则,(3)超临界机组再蒸汽系统压降优化选择法则等问题。并通过典型计算示例,对确定超临界机组再蒸汽系统的推荐压降提供了参考数据。

  • 标签: 再热蒸汽管道 流速 压降 比压降 优化
  • 简介:为利用太阳能获得稳定持续的高温空气工质,除了有效集外,还需要解决因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导致输出工质温度波动的问题。在性能优良的太阳能集系统中采用蓄热技术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根据给定的设计目标,研究将固-固相变蓄热材料季戊四醇应用到太阳能集蓄热一体化的实验装置中。实验结果表明:按集蓄热一体化思路设计的实验装置,集单元能够输出最高温度超过220℃的高温空气,蓄热单元能够将高温空气的温度稳定在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附近。并且随着蓄热管级数的增加,空气出口温度稳定的时间就越长,为利用太阳能获得稳定持续的高温热媒工质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太阳能 高温空气 相变蓄热
  • 简介:黑体空腔积分发射率的计算对辐射测温黑体空腔的设计非常重要,不同计算方法之间的互相校验是保证计算准确的重要手段.提出了一种基于有限元的计算方法,计算了等温轴对称黑体空腔的积分发射率,结果与montecarlo法的平均相对偏差为0.0009,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在此基础上,对等温非轴对称黑体空腔的积分发射率进行了计算,结果与montecarlo法的平均相对偏差为0.0005,表明能够有效计算非轴对称黑体空腔积分发射率.

  • 标签: 积分发射率 轴对称黑体空腔 非轴对称黑体空腔
  • 简介:器作为斯特林热机的关键部件,对于太阳能斯特林热机整机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为克服传统金属丝网回器结构存在的填料单一,制造成本较高,工艺复杂问题,采用实用等温分析法,以回器的长径比、通流面积、填料种类以及孔隙率各项回器参数为基础,设计了一种新型斯特林热机回器,该回器具有轴向压降小,换热性能高,结构稳定,加工制造简单的特点。开展了新型回器和传统金属丝网回器的换热性能对比研究,采用振荡条件下的局部热平衡方法研究回器的传热过程,对比传统金属丝网回器和新型回器的温度变化,速度变化以及压力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体孔隙率相同的条件下,新型回器和传统金属丝网回器相比,整体启动速率相似,但新型回器压降减少0.04MPa,速度出现分段式变化,有利于回器的换热和结构稳定。因此,新型回器不但在结构上优于传统金属丝网回器,在换特性上也优于传统金属丝网回器。

  • 标签: 斯特林热机 回热器 局部热平衡 换热特性
  • 简介:为了提高在以溴化锂为工质的第类吸收式热泵吸收器的性能,在第类吸收式热泵吸收器内对不锈钢螺旋槽,即不锈钢光滑的传热传质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螺旋槽的传热传质性能约为光滑3倍,螺旋槽管内热媒工质-水的流体阻力系数是光滑的17~20倍;应用于第类吸收式热泵中间大大降低换面积,促进热泵的高效紧凑化.

  • 标签: 降膜吸收 传热传质强化 螺旋槽管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简介:设计了一套研究压电陶瓷热电特性的实验系统,并基于释电效应研究了压电陶瓷在周期性激励下的热电特性,拟合出了周期性激励下压电陶瓷中产生的电压与电流的表达式。模拟和实验结果表明,当采用周期性的聚焦光线照射在压电陶瓷表面时,压电陶瓷表面的温度和正负极之间的电压也会周期性的变化,且变化的频率与调频装置的频率一

  • 标签: 周期性热激励 热电特性 频率
  • 简介:由于疏水系统对汽轮机防进水保护的重要性,在通常的疏水系统设计过程中考虑的疏水点、疏水通流量、控制要求都过于保守,而导致机组在疏水工况下,特别是极热态启动和甩负荷工况下,对本体疏水扩容器和凝汽器造成很大的冲击,给机组的安全运行留下了隐患。因此,对主蒸汽、再蒸汽管道疏水系统的合理优化,可以大大提高机组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标签: 疏水系统 启动工况 甩负荷
  • 简介:该文针对当前选用内径控制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提出的疑问,从无缝钢管不同生产工艺及其尺寸偏差着手,分析内径控制与外径控制优缺点,指出内径控制的选用条件及注意点。

  • 标签: 火力发电机组 内径控制管 外径控制管 无缝钢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