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从各向异性扩散滤波方程出发,给出了其对应数值离散公式及其最简单各向同性扩散滤波离散计算公式,开展了扩散滤波方法低频逆时偏移噪音多尺度分离、地震反射波散射波波场相对分离、保断层边缘随机噪音压制以及地震数据插值处理等4个方面的应用,并给出了其对应应用假设条件。计算结果表明,扩散滤波方法可在不同应用假设条件下取得较好处理效果。该方法可指导实际地震资料数字处理。

  • 标签: 扩散滤波 噪音压制 数据插值 波场分离 地震勘探
  • 简介:地区震旦系岩溶风化壳储层缝洞系统复杂、非均质性强、上覆泥岩对储层地震反射影响较大,使储层地震响应及AVO特征均不明显,给储层预测和气层检测带来了较大困难.运用基于匹配追踪算法子波分解重构技术有效剔除了泥岩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储层预测和气层检测,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子波分解重构技术可将以往只能从宏观上整体描述地震数据分解为不同形状、不同频率不同能量子波,然后根据需要对分解得到子波进行合理重构,其时间分辨率频率分辨率均较高,为含有强反射干扰复杂储层预测和气层检测提供了思路方法.

  • 标签: 子波分解 匹配追踪 子波重构 储层预测 气层检测
  • 简介:分析总结储层研究不同阶段基本特点基础上,揭示其已经步入地震与地质有机结合储层表征阶段,而地震储层学正是基于此提出。从地震储层学目标、理论、基础、实验、技术以及方法共6个方面深入剖析其内涵,认为双相介质理论是其基本理论,储层参数与地震参数之间定量关系分析是其核心任务,储层地震实验突破是完成这任务关键。地震储层学今后发展方向是不仅要完善创新双相介质理论,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直接针对储层从不同地震波发射接收2个环节,以及地震波传播波动射线2条主线进行正、反演结合,建立储层参数与地震参数之间定量关系,并结合储层地质研究.利用关键技术实现储层表征这最终目标。

  • 标签: 地震储层学 双相介质理论 定量关系 储层地震实验
  • 简介:AY地区构造位置位于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平缓构造区中部,为南东北西向倾斜单斜..综合地质、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展开了地震层序地层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同相轴上超方向、层序等T0厚度、下切河谷走向等信息指示了物源区可能位于研究区南部或东南部..据薄片资料岩屑成分排除了紧邻研究区东南部泸州古隆起作为物源区可能性。推测研究区须家河组物源区位于研究区南部或东南部“黔中古陆”或“江南古陆”。该项研究成果对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地震层序 物源分析 须家河组 川中地区
  • 简介:油田开发前期地质储量计算过程.由于掌握地质资料较少,采用确定法很难准确求取各储量计算参数,导致储量计算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介绍蒙特卡罗法原理、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并对关键环节进行重点剖析基础上.海上某油田为例,通过卡方检验函数优选出各储量计算参数概率分布数学模型。对整个地质储量进行随机模拟,确定储量高、、低方案值,并开展了储量敏感性研究:最后对该方法适用性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地质分析基础上。且保证评价资料样本点充足前提下。有效应用蒙特卡罗法,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储量评价结果,同时该方法可为开发前期或初期阶段国内外油气资源同类评估提供指导。

  • 标签: 蒙特卡罗法 地质储量 卡方检验 敏感性分析
  • 简介:南阳凹陷廖庄组段异常压力均不发育,声波速度主要受最大历史埋深影响.选取凹陷中心凹陷边缘典型井,利用廖庄组段泥岩声波速度资料建立正常泥岩声波速度与深度相关关系,并计算南阳凹陷古近纪末地层抬升量.结果表明:古近纪末地层抬升量为400~1000m;凹陷西部和南部地层抬升量较小,向凹陷北东方向地层抬升量逐渐增大,最大可达1000m.通过对抬升量平面分布分析,认为魏岗—北马庄构造带地层大规模抬升导致了异常低压形成,地层抬升引起减压增容效应和油气泵吸作用均可增大储层内油气储存空间,形成低势区,从而促进油气在该区成藏.

  • 标签: 古近纪 油气成藏 声波速度 抬升量 南阳凹陷
  • 简介:针对海上高地温场条件下天然气生成预测研究,选用琼东南盆地地质模型,低成熟茂名油页岩(Ⅱ型有机质)与该盆地煤(Ⅲ型有机质)为样品,采用封闭体系开放体系全岩热解实验,得出热解油气产率特征.不同演化阶段各烃类组分生烃动力学定量模型表明,煤生成不同组分活化能分布范围比茂名油页岩宽得多.其中,茂名油页岩热解生成甲烷、乙烷、丙烷重烃(C4~6)对应活化能分布范围分别为38~86kcal/mol,44~92kcal/mol,43~77kcal/mol46~70kcal/mol;活化能主频分别为52kcal/mol,54kcal/mol,63kcal/mol48kca1/mol,所占比例分别为20.44%、38.04%、42.50%25.05%;指前因子分别为6.47×10^11s-1,2.70×10^12s-1,1.09×10^15s-18.39×10^15s-1.利用生气动力学方法,结合琼东南盆地热史数据,通过茂名油页岩生气预测对比揭示,地质条件下生气过程,与茂名油页岩相比较,煤具有释放氢慢速率与低生成率特征以及较长演化进程.结果认为:类似于琼东南盆地崖城组煤系烃源岩,处于海上高地温场条件下,高演化阶段仍具有很好生气潜力.该研究拓宽了我国海域煤型气勘探领域,具有实践理论意义.

  • 标签: 茂名油页岩 生烃动力学 煤系烃源岩 地质模型 琼东南盆地
  • 简介:阜东斜坡侏罗统头屯河组储层是准噶尔盆地东部油气勘探重要目的层,但储层敏感性复杂,是制约油气开发重要因素之。尽管头屯河组储层黏土矿物含量较低,但各种类型黏土矿物均有发育,其中蒙脱石伊/蒙混层居多。通过流动性实验分析得出,阜东斜坡侏罗统头屯河组储层水敏性伤害最强,盐敏性酸敏性伤害次之,这些均是造成各储层损害主要原因。敏感性伤害程度与黏土矿物类型、孔喉大小及碎屑组分密切相关,因此钻井、试油过程应注重储层保护,尽量减小储层伤害。

  • 标签: 储层敏感性 头屯河组 中侏罗统 阜东斜坡
  • 简介:针对松辽盆地南部GD区泉四段储层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成因类型及控制因素认识不清等问题,综合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分析等资料,对泉四段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类型及其成因控制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泉四段储层砂岩主要发育压实剩余孔隙、胶结剩余孔隙、粒间溶蚀孔隙粒内溶蚀孔隙,其中粒间溶蚀孔主要由粒问杂基及胶结物、长石及岩屑边缘溶蚀形成,粒内溶蚀孔主要由长石粒内溶蚀或岩屑内部易溶组分溶蚀形成.局部层段发育少量构造裂缝对储层储集物性改造具有定作用。现今储层发育孔隙类型受沉积成岩作用双重控制,低能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决定了该区具有细粒、多泥质储层岩石学特征及较差原生孔隙发育特点;压实作用决定了压实剩余孔隙大小发育程度:胶结作用是破坏原生孔隙主要因素,而碳酸盐胶结作用为后期溶蚀孔隙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溶蚀作用极大地改善了该区储层孔隙性。系统分析大量薄片扫描电镜资料,首次明确GD区泉四段砂岩为混合成因孔隙类型储层.孔隙剩余粒间孔为主,后期形成溶蚀孔对储层物性改善具有极其关键作用.广泛发育杂基内微孔对储层物性贡献不大。

  • 标签: 孔隙成因类型 控制因素 泉四段 GD区 松辽盆地南部
  • 简介:输导体系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潍北凹陷断层及其活动、沉积体系与不整合面特征等分析,提出研究区存在砂体、断层不整合面等多种输导体系要素,并组成断层-不整合及断层-不整合-砂体等复合输导体系.潍北凹陷主要有2个供烃区,发育于北部洼陷带灶户断鼻带;灶户断鼻带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北部洼陷带断裂构造较少;潍北凹陷主要发育6个不整合面,其中Ng/Es4(Ng/Ek1)及Ek2下/Ek3为区域性不整合面,它们均导致不同地区输导体系类型及分布有所不同.通过对潍北凹陷油气藏类型输导体系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不同输导体系类型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潍北凹陷砂体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岩性尖灭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断层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地层不整合-断层油气藏、断块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断层-不整合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断块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及断层-岩性油气藏;断层-不整合-砂体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岩性尖灭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断块油气藏断层-岩性油气藏.该研究结果对明确输导体系控藏模式指导潍北凹陷油气勘探均具有借鉴作用.

  • 标签: 输导体系 砂体 断层 不整合面 油气藏 潍北凹陷
  • 简介:水驱气藏开采到定程度就会产水,此时出现气水两相流动会增大气体渗流阻力,使气井产量急剧下降.气井产能的确定是科学合理开发气田基础,对气井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气水两相渗流规律变化,基于稳定渗流理论,引入了气水两相拟压力以及两相拟启动压力梯度,建立了启动压力梯度、滑脱效应、应力敏感、地层伤害以及近井地带高速非达西影响低渗透气藏气水同产水平井产能方程.研究表明:生产水气比对气井产能影响最大,气井生产过程应尽量控制气井见水;随着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生产水气比增大,气井产能不断降低;随着滑脱因子增大,气井产能不断增加;启动压力梯度对气井产能影响,气相启动压力梯度比水相启动压力梯度所占权重更大.

  • 标签: 低渗透气藏 水气比 气水同产水平井 非达西流 产能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