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福建省水土流失原因分析方秋贤,詹霞(福建师范大学环科所)(福建省税务学校)一、福建省水土流失发展总趋势福建省生态环境是以中、南亚热带为热量带背景,以黄壤、红壤、砖红壤性红壤常绿阔叶林为基础,温热多雨,海洋性季风气候综合形成,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但...

  • 标签: 砖红壤性红壤 流失原因 热量带 南亚热带 生态环境 福建师范大学
  • 简介: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两个方面,土地利用类型从低生态位层次向高生态位转变自组织行为。对不同层次土地利用生态位进行控制与协调,才能实现一定耕地保有量下土地利用资源场均衡。而这种均衡正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得以实现前提。在生态位势理论与系统边界理论基础上,论文构建了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模型,并以江苏省锡山市为例定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作用强度。研究显示,经济发达区非农用地与农用地生态位差较大,城市化进程加快,使耕地更易损失。从资源流动场论分析角度。探讨了建立耕地保护机制途径方法。在目前水平上,把土地利用生态位作为土地利用/覆被研究中一种新方法论更有意义。

  • 标签: 土地利用 经济生态位分析 耕地保护机制 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强度 城市化
  • 简介:以1992年2004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对1992年2004年莱州湾南岸湿地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1992年相比,2004年研究区湿地面积减少了32.339km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246.189km2,而人工湿地面积却增加了213.851km2,至2004年,人工湿地面积已占研究区湿地总面积78.22%;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下降了0.1077,景观优势度指数景观破碎化指数分别上升至0.1090.0089。自然湿地被大面积垦殖,湿地淡水资源不足,大规模开采沿海卤水资源,环境污染加剧,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研究区自然湿地萎缩主要因素。

  • 标签: 莱州湾南岸 滨海湿地 变化 影响因素
  • 简介:根据南四湖1987年、1991年、1999年2007年TM/ETM遥感影像解译分析结果,结合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特征分析,研究了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过程与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7年以来南四湖自然湿地面积锐减,其中挺水植物区面积减小了近538km^2,而台田—坑塘、人工养殖区等人工湿地以及农业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71km^2、327km^2、86km^2。1991年之前,南四湖湿地类型变化主要受湖泊水位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其中,1988—1990年南四湖几近干涸,使得挺水植物区分布向湖心区迁移,而近岸地区挺水植物区面积大大减小;这一时期南四湖水位降低加剧了近岸湖区围垦,农业用地面积增加。1991年以来,南四湖湿地类型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由于大规模围垦圈圩,台田-坑塘、人工养殖区面积大幅增加。

  • 标签: 景观格局变化 自然环境条件 人类活动 南四湖
  • 简介: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8年第6次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1月31日返回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母港。我国科学家在本航次成功维护升级了我国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

  • 标签: 实时传输 卫星 北斗 深海 西太平洋 科学家
  • 简介:通过对重庆主城区1998—2008年空气监测数据分析,研究重庆市空气质量时空分布.主城区首要污染物PM10,其次SO2,再其次NOx.总的来说从1998—2008年空气质量优比率不断升高,而轻度污染中度污染比率不断降低,空气质量不断改善.季节上基本是冬季污染〉秋季污染〉春季污染〉夏季污染.从空间来看,北碚污染指数最低,其次渝北和南岸,而渝中、大渡口、沙坪坝污染指数比较高.气候与气象、地形、工业布局与生产、能源结构、交通、政策与污染控制措施,影响着重庆空气质量变化.根据污染特点本研究最后提出了治理空气污染对策.

  • 标签: 空气质量 污染指数 污染物 时空分布
  • 简介:以1986年、1990年、1994年、1998年、2002年、2007年、2011年2014年LandsatTM、E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方法,研究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淡水湖泊哈素海湖区总面积、明水区面积、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区面积29a来变化。结果表明,1986-2014年期间,哈素海湖区总面积变化在29.12-30.13km^2之间,变化幅度很小,主要原因在哈素海周边修筑堤坝控制了水体芦苇群落向外扩张;明水区面积从1986年18.74km^2减少到2014年14.90km^2,有不断减少趋势,到2014年,明水区面积已不足湖区总面积一半;芦苇区面积从1986年10.86km^2增大到2014年14.98km^2,占湖区总面积比例由36.68%增加到50.13%,年增长约为0.48%;从空间上看,芦苇群落扩张主要位置为湖区北端、南端近东岸部分区域,说明在适宜浅水区域芦苇群落极易扩张,说明底泥淤积水深可能制约哈素海芦苇群落扩张主要因素。哈素海芦苇群落扩张,说明哈素海底泥淤积严重,沼泽化进程明显,管理部门应该通过底泥清淤等措施,减少湖区淤泥,增加有效水深,以达到增加库容并控制芦苇群落扩张态势目的。

  • 标签: 哈素海 芦苇群落 扩张 水深 淤积 遥感影像
  • 简介:在ArcGIS软件支持下,构建福州交通网络数据库,并结合多种数据多种分析方法对福州地铁1、2号线路交通进行了可达性评价.首先通过ArcGIS中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建模等手段对地铁沿线道路网分布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地铁1、2号线建成后将大大缩短通行时间,提高了城市外围地区交通可达性.其次,利用网络分析工具计算得出地铁将平均减少市民出行时间8.88min,减少地铁沿线出行时间11.6min,在出行高峰期影响更为显著,可减少将近20min.研究结果可为交通部门提供参考.

  • 标签: 福州地铁 交通可达性 轨道交通
  • 简介:第五届“我们海洋”大会(OurOceanConference,OOC)于10月29日~30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本届大会主题我们海洋,我们遗产”。大会设有蓝色经济、海洋保护区、可持续渔业、海洋污染、气候变化对海洋影响海上安全等六个议题。自然资源部派员参加了大会。

  • 标签: 海洋保护区 经济发展 保护利用 印尼 蓝色 自然资源部
  • 简介: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通过湖泊变化能够真实地反映气候变化状况。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支持下,基于多源、多时相数字遥感影像、地形图DEM数据,并结合其他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对乌兰乌拉湖37a来湖泊面积变化及其与自然要素(气温、降水量等)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从湖泊补给构成角度分析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自1976--2012年期间,乌兰乌拉湖范围总体上有所扩张,期间经历了先萎缩、后扩张过程。1976年乌兰乌拉湖面积为555.97km2,1994年面积为496.50km2,这期间湖泊在逐年萎缩,递减幅度为3.12km2/a;从1998年开始,湖泊面积开始迅速扩大,1998年湖泊面积为499.83km2,到2012年湖泊面积达655.25km2,扩张速率为10.36km2/a。乌兰乌拉湖水域面积变化主要集中在湖南部河流入湖口处。1976--2012年期间,乌兰乌拉湖流域年降水量增加,年平均气温升高。1998年以来,乌兰乌拉湖水域面积扩张原因有二:年降水量增加;年平均气温升高导致冻融水量增加。在湖泊主要年补给水量构成中,湖面年降水量、流域年降水径流量、冻融水年补给量分别约占23.3%、43.7%33.0%。

  • 标签: 乌兰乌拉湖 面积变化 气候变化 湖水补给 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
  • 简介:农户对自然资源保护态度被认为保护区发展成功与否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对自然资源管理保护中,了解农户对自然资源保护态度必要。在秦岭南坡朱鹮(Nipponianippon)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采用典型抽样随机抽样相结合方法抽取了115份农户数据,通过农户对环境朱鹮保护态度单因素方差分析有序选择模型分析发现,多数农户(66.09%)对朱鹮保护持积极态度,农户对保护朱鹮态度与意愿之间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n=115,p〈0.01);住在保护区内农户对环境朱鹮保护态度可能更积极,在保护中收益更多农户对环境朱鹮保护态度更为积极,承受较高保护成本农户对环境朱鹮保护态度较为消极;社会人口学变量中家庭收入对农户对环境朱鹮保护态度有消极影响,受教育程度对农户对环境朱鹮保护态度有积极影响,然而随着农户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受教育程度对农户对环境朱鹮保护态度影响便不再明显。

  • 标签: 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农户 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态度 影响因素
  • 简介:于2013年7月20日、8月23日10月17日,在小兴凯湖内布设13个采样点,采集水样,测定水样氮、磷含量;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小兴凯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行分析,同时对沼泽化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7月20日、8月23日10月17日小兴凯湖水体中总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38~3.12mg/L、0.40~2.05mg/L0.38~1.14mg/L,分布在北岸河流入湖口采样点水体总氮含量较高。8月23日,水体中总氮含量明显高于其它采样日;7月20日、8月23日10月17日小兴凯湖水体中总磷质量浓度分别为0.05~0.11mg/L、0.06~0.12mg/L0.09~0.18mg/L;7月20日、8月23日10月17日水体中氮磷比分别为7.76~63.57、7.05~25.563.42~12.29,表明该湖属于磷营养限制性湖泊。各采样点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2.52~66.57,表明小兴凯湖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沼泽化综合指标为0.143~4.000,表明小兴凯湖大部分区域已处于重度沼泽化状态。

  • 标签: 总氮 总磷 水体富营养化 沼泽化 小兴凯湖
  • 简介:为了进一步揭示晋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水文效应,基于SWAT模型,分别模拟了1985年2006年2种土地利用条件下,2002—2010年气象条件时年、月水文过程,以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年、月蒸散发、土壤剖面渗漏、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影响。研究表明:与1985年土地利用相比,在2006年土地利用涵养水源能力较好林草地减少了,而不透水面积增加,降低了流域降雨截留能力土壤下渗能力,地表蒸散发量地下水随之减少,而减小水量则转为地表径流直接汇入河道,其中晋江全流域蒸散发量、土壤渗漏量地下径流量年平均减少11.86mm、48.86mm25.62mm,年平均减少幅度分别为2.23%、11.27%16.69%,而地表径流量年平均增加76.06mm,年平均增幅为26.12%;土地利用变化水文过程效应与年内降水分布具有密切关系,降雨量越小,蒸散发地表径流效应越显著,而土壤剖面下渗地下径效应则相反。

  • 标签: 水文效应 土地利用变化 SWAT模型 晋江流域
  • 简介:利用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大中型以上规模企业2000—2008年R&D活动相关数据,对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R&D活动投入产出相关指标及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R&D经费R&D人员投入对产出均有明显影响,但R&D经费投入对于产出增长贡献更为明显,弹性系数为0.835.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R&D投入产出效益对策建议,如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资金支持力度,提升R&D人员投入层次,提高专利产出转化为产值效率等.更多还原

  • 标签: R&D 投入产出 电子信息产业 福建省
  • 简介:盐地碱蓬(Suaedasalsa)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湿地。2015年3月,在温室中,利用在天津市七里海湿地采集到盐地碱蓬种子,在1PSU10PSU盐度、0cm3cm水淹深度以及小动物践踏(以用玻璃棒随机点触土壤表面来模拟)(干扰)或无干扰条件下,研究盐地碱蓬幼苗出土幼苗生长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盐度水淹深度对盐地碱蓬种子萌发无显著作用,而践踏对盐地碱蓬种子萌发、幼苗出土有显著促进作用;相对于较低盐度,10PSU盐度对盐地碱蓬幼苗高度根长有促进作用;而水淹深度增加对盐地碱蓬幼苗高度根长有抑制作用;践踏使盐地碱蓬幼苗显著变矮根长缩短。

  • 标签: 盐地碱蓬 幼苗出土 幼苗生长 盐度 水淹深度 践踏
  • 简介: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出发点,但是研究者们并未能从转移矩阵中获取足够信息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潜在过程或规律.本研究采用一种新土地利用系统转移分析方法,以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闽东南平和县为例,基于1996、20022007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与过程,并探讨引起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平和县近10a来主导土地利用类型为自然用地农业用地;土地利用变化总体有加快趋势;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之间存在系统转移过程;社会经济、政策因素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力.

  • 标签: LUCC 土地利用 系统转移 驱动力
  • 简介:利用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大中型以上规模企业2000-2008年R&D活动相关数据,对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R&D活动投入产出相关指标及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R&D经费R&D人员投入对产出均有明显影响,但R&D经费投入对于产出增长贡献更为明显,弹性系数为0.835.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R&D投入产出效益对策建议,如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资金支持力度,提升R&D人员投入层次,提高专利产出转化为产值效率等.

  • 标签: R&D 投入产出 电子信息产业 福建省
  • 简介:基于国家林业局网站谷歌地球网站等,获取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际重要湿地等相关数据,从地理学区域、空间等维度进行湿地自然保护区空间结构分析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区域分布上,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主要分布于海拔500m以下东部季风区,尤其主要在长江、黄河流域周边分布;从中国特殊三大经济带发展来看,湿地自然保护区因自然条件按中、西、东顺序依次减少,呈"山"字型地域分布结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因位于城市而受经济发展因素影响,呈东、中、西"阶梯状"分布。2在空间结构上,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在全国及各省市区域内都呈凝聚型分布,其主要集中分布于长三角地区以及湘鄂交界处、山东中部黑龙江、吉林交界处。

  • 标签: 湿地自然保护区 湿地公园 空间结构 中国
  • 简介:通过闽东茶园黄红壤长期培肥定位试验,培肥处理包括:100%化肥(NPK)、50%化肥+50%有机肥(1/2NPK+1/2OM)、100%有机肥(OM)、100%化肥+豆科牧草(NPK+L)、50%化肥+50%有机肥+豆科牧草(1/2NPK+1/2OM+L)未施肥对照(CK),探讨了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总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影响。结果表明:1/2NPK+1/2OM+LOM等培肥处理下SOC、DOCMBC含量较CK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土壤MBC含量在2009年分别比CK增加了2.59、2.58、2.62倍,2011年增加了1.89、1.50、1.27倍。同时,不同处理茶叶产量比CK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尤以处理OM1/2NPK+1/2OM+L增幅较大,分别高达104.46%128.26%,并随着种植年限增加而增产。此外,茶叶产量与MBC含量之间存在密切直线关系。因此,处理OM1/2NPK+1/2OM+L不仅能增加土壤有机碳总量,而且提高活性碳含量,为茶叶增产奠定基础。

  • 标签: 黄红壤 培肥处理 土壤碳组分 茶叶产量
  • 简介:如何盘活利用好闲置农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一个无法绕开问题。在浙江省,大量农村人口外出打工,有的举家进城,有的选择创业,导致不少农村出现了“空心化”,也出现部分农房住宅长年闲置等问题。据初步调查,浙江省闲置宅基地(含闲置农房)占农村宅基地面积4.36%。

  • 标签: 农村宅基地 农村人口 浙江省 闲置 农房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