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用被动微波辐射计的陆地检索对在陆地亮度温度的小变化敏感。因此,无线电频率干扰(射频干扰)发信号发出从人造微波放射传输器能在陆地检索导致大错误。在隧道能遥远地污染的C乐队和X乐队的射频干扰察觉到大小,经历了与扫描辐射计(AMSR-E)和WindSat传感器的先进微波。在这个工作,射频干扰察觉的应用程序和在从AMSR-E大小使用检索地球物理的参数的一间全面套房的修正算法,一个维的变化检索(1-DVAR)方法被描述。结果显示检索参数的值例如陆地皮肤温度(LST),在射频干扰污染的这些区域上比从全球数据吸收系统(GDAS)的那些高得多产品。结果也显示新检索和GDAS产品之间的差别通过考虑RFI修正算法显然被减少。另外,1-DVAR的集中度量标准(2)被发现是为识别陆地检索被射频干扰影响的区域的一个新方法。例如在有强壮得多的射频干扰的那些区域,例如欧洲和日本,<啜class=“a-plus-plus”>1-DVAR的2那么大集中不能被到达,检索结果不能是可靠的或不能被获得。而且,<啜class=“a-plus-plus”>2也与中等或弱的射频干扰为那些区域与改正射频干扰的算法减少。射频干扰的结果检测了由<啜class=“a-plus-plus”>2与那些识别了由几乎一致光谱差别方法。

  • 标签: AMSR-E 校正算法 干扰检测 RFI 应用程序 微波辐射计
  • 简介:2013年1月华北平原出现了罕见的重污染天气过程,并引发连续多天大范围重霾现象。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日值数据和气象常规观测数据,结合区域空气质量模式系统RAMS-CMAQ的模拟结果,对1月10~15日污染过程的气象要素和关键气溶胶物种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灰霾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受本次污染过程影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唐山、河北省中南部和山东省大部。这些地区细颗粒物(即PM2.5)日均质量浓度超过120μgm-3,且基本被灰霾覆盖,日均能见度在5~8km之间。其中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和济南市及周边地区细颗粒物日均质量浓度可达250~300μgm-3,部分市区可超过300μgm-3,而日均能见度则可下降至3km以下,形成重度灰霾。此外,对气象场的分析显示,本次污染过程期间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水平风速较多年平均值偏小约20%,且有明显逆温层覆盖,北京-天津-唐山、河北省南部和山东省北部的相对湿度则较多年平均值偏高达10%~40%。这样的气象条件不仅造成污染物易于堆积,而且有利于吸湿性粒子消光效应的快速增长,使能见度明显下降,是引发灰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北京地区引发灰霾的主要气溶胶物种为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这3种无机盐对近地面的消光贡献比率达到50%以上。其中硝酸盐的消光贡献比率最高,可达总体效应的1/4,表明在这次污染过程中除相关工业源排放外,交通源排放也是北京地区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 标签: 灰霾 能见度 华北平原 气象场 CMAQ (Community
  • 简介:2013年1月11~14日,华北地区经历重雾霾过程。为了探讨其形成原因,利用大气化学模式系统WeatherResearchandForecasting(WRF)-Chem模拟2013年1月华北地区气溶胶的时空变化。模拟的能见度、气象要素(温度、湿度、降水、风速和风向)以及细颗粒物(PM2.5,大气中直径≤2.5μm的颗粒物)地表浓度的时间变化与近地面观测值都较为吻合。模拟结果表明,1月11~14日,细颗粒物高值分布于河北省南部和东部、天津地区以及北京地区,其日均值约为400~500μgm-3。通过与历史气候数据比较发现,2013年1月10~15日华北地区的气象条件表现为较大的相对湿度正距平(20%~40%)以及风速的负距平(-1ms-1)。北京站点的探空数据还表明,在1月11~13日期间,垂直方向上,1km以下的大气中存在明显的逆温层,并且湿度保持较高的值(80%~90%)。模拟结果表明,1月11~14日,近地面南向风和东向风将水汽输送到华北地区,上层大气(850hPa)的西北风则将沙尘输送到华北地区。以上气象条件有利于气溶胶的吸湿增长和浓度的聚集。硝酸盐的收支分析表明,在北京地区,与1~9日相比,10~14日夜间化学生成和传输的显著增加都贡献于硝酸盐浓度,是重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雾霾 华北地区 WRF-Chem 气象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