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1《江西气象科技》主要刊登下各种稿件1.1气象科技各有关领域的综合评述及研究论文、短论。1.2天气、气候诊断分析与预报技术。1.3气象管理工作软科学研究。1.4气象现代化建设研究成果及计算机软、硬件在气象业务和管理工作中的开发应用。

  • 标签: 气象科技 气象现代化建设 气候诊断分析 管理工作 江西 气象业务
  • 简介:6月初—7月初是长江流域梅雨期,也是江西主讯期,其间降水差异甚大,有的年份降水特多,常形成洪涝灾害,有的年份却又降水稀少,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旱.本文根据江西省35个台站降水资料,对1952—86年(35年)江西汛期降水量大小进行排名(排名表略),然后从中选取较典型的前5名多雨年(1954、1962、1969、1977、1982年)

  • 标签: 汛期降水 梅雨期 南亚高压 副高控制 脊线 环流指数
  • 简介:从气候条件对烤烟生产的影响入手,明确了植烟过程的有利气候指标和不利的气候因素,并针对现阶段的烤烟生产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 标签: 气候条件 烤烟 生产
  • 简介:从省级气象培训中心改革与建设,以及市、县气象局学习点和局校合作等方面,对江西气象培训体系改革与建设进行了论述,认为省级气象培训中心应以远程教育培训为主,开展全员基础业务和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市、县气象局是远程教育培训的学习点.要按照"创新教育培训内容、改进教育培训方式、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优化教育培训队伍、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的要求,建设有气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气象事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 标签: 气象 培训体系 改革 建设
  • 简介:气候变暖是当今时代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同时,作为前沿经济理念和发展模式的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了。按照低碳经济的内涵,江西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总体上对正在实现“进位赶超、跨越发展、加快崛起”的江西是后发优势。为此,要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不动摇,全社会树立低碳经济理念与方式,持续开展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能源,着力改善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建立低碳与生态工业园区,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科技创新支持低碳经济。

  • 标签: 低碳经济 区域发展 机遇 挑战 对策
  • 简介:从地面水份平衡原理出发,在分析地面降水承载力和地面水份含量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湿润地区旱涝灾害的形成机制。运用WMO推荐的异常度指标和Bhalme-Mooley湿润度指标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一个洪涝灾害的动态监测指标。通过对地面水份含量变化特征方程的简化处理,设计了一个干旱动态监测指标。在实际业务工作中,这一旱涝动态监测指标能较好地反映旱涝灾害的发生、发展和解除过程。

  • 标签: 旱涝灾害 动态监测 指标
  • 简介:分析了1998年6月12~27日、7月18日~8月1日江西中北部出现的2次特强连续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环流形势特征及物理量特征,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 标签: 暴雨 诊断 分析
  • 简介:利用NCEP2.5°×2.5°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1959─2008年江西省冻雨天气过程的气候概况进行归纳分析,并重点分析了其间18次典型区域性冻雨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热力层结、影响系统。结果表明,江西省冻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年际变化特征,全省冻雨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中间多、南北少的特征,各地冻雨分布极不均匀。在环流形势上,500hPa高纬地区有阻塞高压,以乌拉尔山阻高最多,鄂霍茨克海有深厚冷涡,咸里海为低压区,巴尔喀什湖附近有横槽;低纬地区在孟加拉湾到中国西南地区存在稳定的南支低槽;对流层中低层存在切变线,700hPa西南气流强盛,急流轴最大风速超过16m/s;850hPa锋区强盛,0℃等温线位于赣中南部到赣南北部;对流层中低层存在明显的逆温。地面冷空气多从中路(河套地区)入侵,蒙古冷高压异常强大,为冻雨的产生提供了热力条件。

  • 标签: 冻雨 气候特征 环流 热力结构
  • 简介:应用江西地区近45a的气温、降水、水汽压、蒸发量等常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气温与降水的关系,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利用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来理解江西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气候变暖的湿旋转效应.研究结果发现,1959~1969年,江西地区气温降低时,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下降,导致降水量减少.1970~1983年,气温、降水和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的变化幅度均较小.1984~2003年,气温上升时,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上升,引起湿旋转作用加强,从而进一步加速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更多的降水;与此同时,地面蒸发量却减少,导致地表水增加,引发更多的地质灾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 标签: 气候变暖 江西 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 湿旋转效应
  • 简介:江西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内容和方向进行了论述,认为江西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与建设,应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明确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定位,深入实施科技兴气象战略,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业务与科研的结合,形成科技创新引领事业发展的研究型业务,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气象科技水平和气象业务的科技含量,提高气象队伍素质,培养造就具有创新能力、既懂科研又懂业务的学科、技术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

  • 标签: 气象 科技创新 体系 改革 建设
  • 简介: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介绍了9210工程建设概况及其取得的成绩和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制度,并阐述了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目前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 标签: 9210 建设 总结
  • 简介:利用江西省17个国家级台站1960~2008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对日降水量超过绝对阈值(25mm和50mm)和百分位数阈值(95%和99%)的极端降水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近50年极端降水频率和强度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大雨和强降水频率的增加最为迅速,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强度增加最大;夏季各种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均有明显升高;冬季大雨和强降水事件频率也有显著增加;春季和秋季极端降水强度有明显增加,特别是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强度增加迅速;夏季暴雨和极端强降水强度有所降低或略有增加;江西省极端降水的频率和强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特别是1990年代;极端降水的增加以发生频数的增加为主,降水强度的增加并不显著;近50年江西省大部分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和强度均有增加,但高值区的分布有较大的差异。极端强降水事件强度在鄱阳湖平原附近减小,而在周边的大部分地区呈增长趋势。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极端降水强度的变化与地形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标签: 极端降水 气候变化 江西省
  • 简介:分析了飞机人工增雨作的临近预报产品需求,探讨了能够满足相关需求的探空资料和雷达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分析计算可以得到特定高度层上的饱和度等参量以及回波特征,并发现这些特征量对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以制作和建立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临近预报业务流程,提供临近预报和服务产品为目的,介绍了江西省相关业务的进展情况,重点探讨了预报制作过程中绘图和文档制作的程序实现方法。

  • 标签: 飞机人工增雨 临近预报 方法 系统
  • 简介:根据天气学原理,利用省境内、外11个探空站1988~1997年7、8、9月资料,分别计算各网格点(地面→400hPa)各层气柱水汽量与降水效率,与同期天气系统(低槽、副高、低压辐合、东风波、台风低压、大陆高压、台风外围)一起计算与分析,得出了江西省空中气柱水汽量与降水效率特征及分布规律,从而为我省人工增雨的科学作业提供依据.

  • 标签: 水汽量 降水效率 分析
  • 简介:利用NCEP2.5°×2.5°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1980--2008年江西省50次区域性大雪过程的气候概况、环流演变、热力层结、影响系统特征进行归纳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冬季大雪具有明显的年际、月际变化特征,冷冬年为大雪天气的多发年,进入暖冬期后,则有减少的趋势;空间变化上,出现大雪的频次基本上呈现出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的特征,各地区积雪分布极不均匀。大雪期间,极涡、阻塞高压异常强而稳定,中低纬锋区异常强盛;超长波的稳定形势有利于天气背景的维持,造成连续性大雪。有80%的比例存在阻塞高压,以贝加尔湖阻塞高压最多;有70%的比例是受南支槽影响,当南支槽与中高纬度转竖的横槽同位叠加时,有利于引导极地强冷空气向副热带地区爆发,形成江西大范围降雪天气。对流层中低层多存在切变线,雪区位于冷式切变线以南1—3个纬距内或暖式切变附近,雪区伴随着暖切的南移而扩展;700hPa西南气流强盛,急流轴最大风速超过16m/s;当850hPa同时存在切变线时,降雪天气更剧烈。有98%的比例对流层中低层存在逆温,逆温高度平均在700-925hPa;温度垂直分布一般具有1000hPa温度≤0℃,925—850hPa温度≤-2℃,700hPa温度≤-2℃的特点。地面冷空气多为中路,蒙古冷高压异常强大,为降雪的产生创造良好的热力条件。

  • 标签: 冬季大雪 气候概况 环流 热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