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采用年最大值法(AM)及超阈值峰量法(POT)分别构建基于0.5°×0.5°网格的全国地面日降水极值序列,建立基于广义极值分布(GEV)和广义帕累托分布(GPD)的降水极值统计模型,通过K-S检验评估模型拟合效果,研究全国日降水极值的统计规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提出适用于不同地区极端日降水的极值分布模型与阈值选取标准,结果表明:(1)POT序列比AM序列更符合降水极值序列的要求;(2)为便于比较并提高模型拟合效果,POT序列的阈值由百分位数法确定效果较好;(3)阈值方案优选结果在空间分布上与中国干湿区域的划分有很好的相关性,在湿润地区宜将第90~94百分位数作为阈值,在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宜将第94~97百分位数作为阈值,在干旱地区则使用第97~99百分位数较为合适。

  • 标签: 极端降水事件 广义极值分布 广义帕累托分布 K-S检验 阈值
  • 简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Use/CoverChange,LUCC)是影响区域气候变化不可忽略的因素,然而目前还没有十分可靠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因此其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基于此,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简称年鉴)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ImagingSpectroradiometer,MODIS)遥感观测资料,以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对3种典型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森林、城市和农田)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004-2011年,年鉴和MODIS森林覆盖率在中国各省(市、区)的分布和变化整体一致性较好,年鉴和MODIS数据都显示全国大部分省(市、区)份的森林覆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仅MODIS数据中的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森林覆盖率降低。MODIS数据能准确反映森林总体覆盖情况,由于类别精度不够,对单种森林类型及变化的描述存在较大误差。(2)年鉴表明中国东部城市建成区覆盖率及其增长远高于西部地区,黄淮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城镇用地呈现加速扩张趋势,符合实际情况。但MODIS数据没有表征出中国区域近10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可能原因是城市面积较小,且地面地物分布复杂,受空间分辨率的限制,在离散的不集中的区域MODIS数据的土地覆盖类型分类精度较低,导致监测不到新城市的扩张。(3)MODIS农田面积和年鉴农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覆盖率的数值和空间分布均有较好的一致性,均是黄淮海地区覆盖率最大。但在2001-2011年,3种数据变化量的差异较大,尤其东部省(市、区)份,MODIS农田面积和年鉴有效灌溉面积增加,而年鉴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4)2004-2011年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年鉴城市建成区的变化速率最大(6.25%),其次为森林;耕地由于总量大,变化部分所占的比例较小,因而MOIDS农田及年鉴农作物播种面�

  • 标签: 中国 中国统计年鉴 MODIS 森林 城市 农田
  • 简介:基于山西大同地区8个气象台站1981—2010年蒸发皿蒸发量及其相关气象要素逐月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和完全相关系数法,对大同地区逆"蒸发佯谬"现象的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其主要气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年变化来看,1981—2010年山西大同地区年蒸发皿蒸发量呈现不显著上升趋势,上升率为44.14mm·(10a)^-1,这与当前大部分地区蒸发皿蒸发量所表现的"蒸发佯谬"现象相悖。夏、秋、冬季蒸发皿蒸发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而春季无明显变化趋势,其中夏季上升趋势显著且上升幅度最大。因此,夏季蒸发皿蒸发量对全年贡献最大。大同地区年蒸发皿蒸发量的年代际变化呈现增加趋势,而季节蒸发皿蒸发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不尽相同。其中,春季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夏季呈现持续增加趋势,而秋季和冬季则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气温是引起大同地区逆"蒸发佯谬"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日照时数、日较差、降水量对该地区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影响相对有限。

  • 标签: 逆“蒸发佯谬”现象 蒸发皿蒸发量 完全相关系数 大同地区
  • 简介:气象信息资源产权是气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气象信息产业发展研究中的重点。文中在明确气象信息资源产权内涵和产权政策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产权归属、产权政策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气象信息资源产权保护政策和激励政策提出了建议。建议通过建立气象信息资源产权许可使用、监管使用制度,对增值产权保护实行有区别的产权归属制度,建立产权登记制度和产权交易的价值评估制度等途径,进一步健全气象信息资源产权保护政策;建立多元化的气象信息资源激励政策,包括建立气象信息资源所有权与持有权相分离的政策,通过多种形式确认持有权取得等,从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气象信息资源的使用和运营。

  • 标签: 产权 气象信息资源 归属 政策
  • 简介:利用2000—2013年济南逐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雾和霾的气候变化特征;同时基于NCEPFNL海平面气压资料,采用T-mode主成分分析结合K平均聚类法对天气形势进行客观分型,研究不同天气形势下雾和霾的发生频率。结果表明:(1)雾日数以0.4d·a-1的速度下降,与相对湿度年际变化紧密相关;2011年以前济南霾日数呈现正常波动性变化,从2011年开始显著增加,尤其2013年出现霾日数跃增,霾日数年际变化与850~700hPa大气层逆温频率年际变化显著相关;(2)济南地区9种天气型中,冬季出现的弱低压型(WT6)和北路冷空气型(WT9)发生雾概率较高,冬季时均压场型(WT1)、弱冷空气型(WT5)和北路冷空气型(WT9)出现霾概率较高,秋季弱高压型(WT3)出现时发生霾频率较高。

  • 标签: 气候特征 天气形势
  • 简介: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是亚太地区邮轮枢纽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宝山区气象局围绕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建设和运营需求开展了邮轮气象服务工作,在此工作的基础上评估邮轮气象服务现状,分析邮轮气象需求,对进一步深入做好邮轮气象服务保障工作进行初步的探索。

  • 标签: 邮轮港 高影响天气 气象服务需求 气象服务分析
  • 简介:应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以及山东省122个国家自动站日降水量和小时降水量资料,从日积雪深度和过程总降水量两个角度分别定义第一和第二类极端降雪事件,并进一步对其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论如下:(1)山东省极端降雪事件发生在江淮气旋和回流天气形势下,出现在11月(初冬)和2月(早春)的可能性最大,江淮气旋类多出现在2月,回流类多出现在11月。(2)极端降雪事件中鲁东南、鲁西北西部和鲁中北部地区降雪量大且出现极端降雪次数多。江淮气旋类极端降雪过程降水量大值中心出现在鲁东南、鲁中北部和半岛地区,而回流类过程降水量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3)相比较于江淮气旋类降雪过程,回流类极端降雪过程出现的单站最大降水量更大,且大雨以上量级降水范围更广。通常极端降雪过程中,降水量最大为50.0~59.9mm,多数站点过程降水量为10.0~29.9mm。(4)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的两类极端降雪过程地面气旋初生时中心气压值、冷高压中心强度和位置、低空急流的厚度和强度等特征有所不同。(5)回流类极端降雪过程,水汽辐合层次深厚,700hPa与850hPa均有明显的水汽辐合,江淮气旋类极端降雪过程中水汽辐合层次较低,主要位于850hPa附近。对于过程降水量超过50.0mm的极端降雪事件,700hPa和850hPa比湿均达到并超过5g·kg^-1。(6)回流类极端降雪过程伴有不同范围寒潮。

  • 标签: 极端降雪 江淮气旋 降水分布型 水汽特征
  • 简介:文章通过对探空数据接收机方位显示始终为0°故障原理阐述及对产生故障现象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按照分析步骤进行排查,现场绘制电路板和天线座内元件及连接电缆电路图、准确判断断开的两根芯线接线位置,最终排除故障,从而深刻体会到在维修实践中要不断总结经验,还要在实践经验指导下进行维修工作。

  • 标签: 接收机 方位 显示 故障 排除
  • 简介:文章介绍了WeatherCentral和Micaps系统的主要功能,分析了WeatherCentral系统对Micaps数据的应用,从Micaps的各类数据格式、数据转换以及Live播出的图形等多个方面来说明Micaps数据和WeatherCentral的无缝隙结合,进一步探讨了WeatherCentral在气象影视节目制作中对气象数据应用的优越性.同时对Micaps数据资料和WeatherCentral做了本地化开发,并且制作了本地化节目模板,极大地提高了日常节目制作的效率.

  • 标签: Weathercentral MICAPS 气象资料
  • 简介:随着社会的发展,雷电灾害也越来越多,公众和媒体对雷电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自2007年起,浙江省ADTD闪电定位系统具有完整的闪电时间、空间、强度等参数资料,为了能让公众完整了解金华市雷电监测信息和雷灾特征,本文利用2012年金华市闪电定位资料,对地闪的密度、月份—时段、地闪强度累积百分比、地闪强度空间分布等进行分析,及对雷电灾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金华市雷电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兰溪东部、金华西部、东阳东部、永康南部及义乌北部等金华市周边区域闪电次数较多,而东阳、兰溪、浦江的年平均闪电密度最高,分别达到4.98、5.16和4.89次/年·km~2。从时间上看,2012年主要集中在6-8月13-17时。从地闪强度分布特征看,主要为负闪,超过95%,其中0~-50kA比例最高,达到86.62%。地闪强度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从雷灾受损类别看,主要集中在办公和家用的电子电器设备及农村地区,其中人员伤亡均出现在农村。从雷灾事故主要行业统计来看,电力、通讯、金融比例相对较高。

  • 标签: 雷电 时空特征 雷电灾害
  • 简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天气类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研究天气类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和关注情况,可以更好地引导受众和促使气象部门提供具有更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促进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媒介对天气类新闻报道的特别关注和受众自身的价值追求等原因,造成了受众对天气类新闻报道的期待,这些期待意识是不可小觑的。气象部门应该发挥好党的“喉舌”的作用,引导受众对天气类新闻报道的期待意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可以推动气象部门的宣传机制不断完善。

  • 标签: 天气类 新闻报道 新闻媒介 受众 期待意识 机制
  • 简介:通过对2016年影响浙江省的两个秋季台风“莎莉嘉”“海马”的移动路径、地形影响、形势场和物理量场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得出:“莎莉嘉”台风暴雨属台风远距离暴雨,而“海马”台风的降雨为本体环流降雨:地形、冷空气影响对降水的增幅作用尤其明显,地形作用和冷空气是“莎莉嘉”台风暴雨中心形成的主要原因;“海马”台风影响时,冷空气位置偏北,为台风本体环流降雨造成的暴雨;秋季登陆台风与其他天气系统主要是冷空气共同影响的降水需更加关注,同时应更加注重雨的预测。

  • 标签: 秋季台风 对比分析 地形 冷空气 物理量分析
  • 简介:分析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分布规律,在四明山区域不同海拔高度代表性地段设置5个气象站,经连续8a对比观测,得出如下结果:1)四明山区域年平均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直减率为0.51℃/100m;夏季直减率最大,春季和秋季直减率较大,冬季直减率最小。2)四明山区域平均气温直减率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最大直减率出现在下午17时,最小直减率出现在早晨5—6时,直减率变化上升速率较下降速率快。3)四明山区域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趋势与平均气温相似,但平均最高气温直减率较平均气温大,平均最低气温直减率较平均气温小。4)日平均气温≥0℃、≥5℃和≥10℃的积温变化趋势相似,均随着海拔的升高变化十分明显,且成二次曲线性下降显著。

  • 标签: 气温 直减率 积温 垂直变化 四明山区域
  • 简介:利用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ECMWF、ECMWF_THIN、T639及宁夏WRF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对2015年10月30日—11月2日宁夏首场冷涡降雪天气过程的数值模式预报性能及其相伴复杂天气的可预报性进行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依据700hPa相对湿度≥90%和比湿≥2g·kg-1、850hPa温度迅速降至冰点以下、2m和地面气温降至1℃以下、200hPa和700hPa偏北风速分别达40m·s-1和20m·s-1、雪后天气转为晴到少云、地面偏南风〈4m·s-1且相对湿度≥90%、大气层结稳定等模式预报结果,可提前对低涡和切变线引发的降雪、大风降温、雪后大雾以及积雪、道路结冰等复杂天气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报。根据低涡所经区域的厚湿层、水汽辐合及垂直上升运动等大值区和各家模式预报较大降水的重叠区域对强降雪区域及强度进行有效订正,但由于预报员对各家模式一致性预报误差的认识和订正能力有限,使得对强降雪中心、降雪减弱时的局地强降雪以及区域大雾等天气精细化预报能力较差。

  • 标签: 冷涡降雪 复杂天气 预报偏差 可预报性
  • 简介:根据乌鲁木齐市1976—2015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距平法、累计距平法、主成分分析法和Morlet复数小波法,计算并分析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指数相关性及周期性等。结果表明:1、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夏季、热夜、暖昼和暖夜日数呈上升趋势,冰冻、霜冻、冷昼和冷夜日数呈下降趋势。2、极端最高、最低气温距平呈波动变化,其中极端最高在1992-1994年快速下降,2003-2008年较明显上升;极端最低在1991-1999年快速上升。3、夏季和热夜日数相似,1996年之前减少,之后快速增长。冰冻和霜冻日数与前者趋势相反。4、冷昼和冷夜日数在90年代中期之前缓慢上升,暖昼和暖夜缓慢下降。90年代中期后,情况相反。5、暖夜、冷夜、热夜和霜冻日数的变化对乌鲁木齐气温总体变化起到主要作用。6、各暖指数、冷指数间呈正相关,而暖指数与冷指数之间呈负相关。7、极端最高气温存在准6年周期,还存在准32年的年代际振荡周期;极端最低气温存在准3年、6年、12年周期,其中准12年周期贯穿始终。

  • 标签: 极端气温 绝对指数 相对指数 相关性 周期
  • 简介:利用西宁市2008-2014年气象资料分析西宁市近7年灰霾天气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近7年来西宁市共出现霾日数50天,其中11、12月最为集中,多出现在08时,静风天气条件下。相对湿度在25%~95%,湿度在80%以上的湿霾较多。水平能见度在3~9km,属于轻微霾至中度霾,轻微霾所占比例较多。西宁市灰霾频发的08时平均相对湿度(RH)较高,相对高的空气湿度,为霾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静风频率较高,较小的风力使得扩散的动力条件差,灰霾天气得以维持。加之清晨辐射逆温的形成,热力条件使得扩散条件更为不利,污染物的累积和高湿状况使得能见度逐渐下降,而发生较为明显的霾天气。预计未来西宁市霾天气发生将呈现增加趋势。

  • 标签: 灰霾 趋势 成因
  • 简介:利用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分解对冬季热带印度洋海洋上层流场异常做了模态分析和结果讨论,得到以下主要结果:该流场异常前两个模态均呈现赤道俘获波形式,其异常在赤道上最大,向南北两侧迅速衰减,呈现纬向流的形态;第一、二模态的性质分别是大洋赤道波动的半波和1波形态,这表明此时赤道波动异常在大洋流场异常中占有重要地位。冬季第一模态大洋垂直运动所导致的近表层海温异常与春、秋季不同,此时在赤道印度洋呈现正—负—正的经向分布态势,这与印度洋耦极子(IndianOceanDipole,IOD)的不同,并是IOD在冬季衰亡的直接原因。第二模态相应的海温异常则在赤道东印度洋呈现北负南正的分布态势。第一模态与南亚冬季风异常密切有关,为印度洋冬季风环流模态。第一、二模态都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均为3~5年,主要的年代际变化则分别为约18、22年,此外两者还均有约13年的年代际变化。本文第一、二模态年代际变化的主周期也是冬季北太平洋和冬季热带太平洋流场异常第二、一模态的主周期。

  • 标签: 热带印度洋 流场异常 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分解 南亚冬季风
  • 简介:为探求陕西渭南地区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特征及预测方法,切实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利用陕西渭南市华州区设施农业试验点日光温室2014—2016年冬季(11—3月)棚内外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对比分析及逐步回归方法,对冬季晴天、多云、阴天天气条件下温室内温、湿度日变化特征及最低气温预报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内温、湿度日变化均呈单峰型变化,气温最低值均出现在日出前后,于午后13—14时达到最高值,相对湿度则相反;夜间温、湿变化相对稳定,湿度接近饱和状态;晴天时温、湿度变化幅度大于多云和阴天时。试验建立的日光温室内未来一天最低气温预报模型,通过检验,其误差值在2℃范围内的准确率达到80%以上,预报准确率可满足业务应用。

  • 标签: 日光温室 小气候 温度 相对湿度 预测方法 渭南华州
  • 简介:使用采暖度日分析法和采暖期室内温度采样分析等方法,了解掌握呼伦贝尔市采暖现状,分析采暖过程中的不科学、不合理之处,以及气象服务在采暖方案优化中的潜力。分析表明:2014—2015年海拉尔地区采暖度日偏高11.7%,存在节能减排的巨大空间。呼伦贝尔市理论采暖开始和结束日期一般会偏离平均采暖日5d左右,在采暖初期与末期有38.6%的采暖日所需的理论采暖度日只占全部采暖期度日的25.9%,若能根据天气预报制定采暖开始、结束日期,则可有效避免能源浪费。现阶段供暖企业针对冷空气过程的采暖调整方案会出现室内气温骤降、骤升的问题,存在结合冷空气过程预报和寒潮预警优化采暖方案的空间。

  • 标签: 呼伦贝尔市 采暖 耗能 气象服务
  • 简介:利用陕西红富士种植区9个基地县2009—2015年4—8月逐日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以及8月底果实品质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红富士果实膨大期品质特征、各基地县及果区之间的差异性和气象因子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陕西红富士果实膨大期平均单果质量为114.0~151.7g,果形指数为0.833~0.885。各基地县中,凤翔单果质量最大,旬邑最小,且凤翔单果质量与其他县差异显著。白水果形指数最大,洛川最小;安塞果形指数与除洛川外的其他县差异显著。各果区中,单果质量关中西部最大,渭北西部最小,且各果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果形指数渭北东部最大,陕北最小,且陕北与其他果区差异显著。气象因子对苹果单果质量和果形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平均单果质量与积温、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多为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则为负相关关系;果形指数与积温呈负相关关系,与5—6月降水量、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呈正相关关系。

  • 标签: 果实品质 气象因子 统计分析 陕西红富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