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1引言从自记纸上挑取气压和湿度的极值是地面观测员每天必做的工作,挑极值时常会出现极值与定时尤其是昨日20时定时记录矛盾的情况,此时如何处理才能正确体现资料的准确性,就要靠观测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来分析和判断,现选取二个有矛盾的记录予以分析判别,供广大观测员参考。

  • 标签: 极值 定时 观测员 工作经验 专业知识 自记纸
  • 简介:委员会受NSF大气科学部(ATM)委托,对不同的科研活动和资助模式之间的平衡进行评估,并对这种平衡应该如何做出调整,以确保未来大气科学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在中期报告中,委员会建议ATM应该继续应用目前的混合资助模式支持各种科研活动的开展(例如,研究,观测和设备,技术开发,教育,拓展和应用)(NRC,20050。因此,委员会最终认为,科研活动的类型和资助模式是适宜的,现在要考虑的进一步的问题,是这种科研活动和资助模式的平衡是否需要做出调整。

  • 标签: 大气科学 科研活动 委员会 中期报告 技术开发 资助
  • 简介:一、2月、9月日照特少我省1989年日照奇少,1990年继续偏少。据全省53个台站的资料统计(下同),有107个站月出现了“月、年最少日照时数”的异常纪录,是今年异常气象要素中出现范围最广的一个。年日照时数在1260—2000小时之间,比常年偏少100—600小时。其中有15个站破“年最少日照时数”的历史纪录,这些站主要集中在浙中、南地区。特别是温岭站,年日照只有1260

  • 标签: 日照时数 雨日 最大降水量 暖湿 平均最高气温 降水总量
  • 简介:联合国的有关报告指出,过去10年全球发生的气象灾害,导致30多万人丧生,造成经济损失超过8000亿美元。20世纪的观测事实表明,全世界70%的自然灾害和气象相关。专家研究发现:欠发达地区比发达地区更容易产生自然灾害。同等级的自然灾害,

  • 标签: 气象灾害 灾害防御 欠发达地区 自然灾害 联合国 事实表
  • 简介:利用1961—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陕西地面月降水资料,采用EOF分解、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陕西夏季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前期气候系统的异常信号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夏季多雨年乌拉尔山高压脊和鄂霍次克海高压偏强,贝加尔湖低槽偏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西伸脊点偏西。并且前期冬季中高纬度中亚长波脊偏强偏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印缅槽偏弱,700hPa西北地区东部至华北偏北风异常偏强,赤道东太平洋出现暖水位相,西风漂流区海温偏低,印度洋海温偏高,陕西夏季易多雨;而陕西夏季少雨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西伸脊点偏东,陕西主要受中亚高脊前西北气流控制。前期冬季中高纬度欧洲西北部低槽偏强,中亚长波脊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印缅槽偏强,700hPa西北地区东部至华北偏南风异常偏强,赤道东太平洋出现冷水位相,西风漂流区海温偏高,印度洋海温偏低,陕西夏季易少雨。

  • 标签: 夏季旱涝 前期大气环流异常 陕西
  • 简介:气候监测与诊断实验室是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海洋大气研究司(OAR)所属专业研究实验室之一,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该实验室主要观测和研究对象是影响大气辐射场、全球变化的大气要素,比如温室气体、气溶胶、导致全球臭氧层衰减的大气成分等。现有工作人员近90名,其中包括联邦政府雇员50名、大学学者26名、访问学者若干。

  • 标签: 气象科研 气候监测 气候诊断 美国
  • 简介:本文就甘蔗主要虫害二点螟发生期及发生程度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气象预测模式,投入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标签: 甘蔗 主要虫害 气象预测模式
  • 简介:国际气候与社会研究所(TheInternationalResearchInstituteforClimateandSociety,IRI)原名国际气候预测研究所,于1992年开始筹建,早期设在著名的Scripp海洋研究所(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地亚哥),后于1996年迁至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IRI隶属于哥伦比亚地球研究所,坐落在景色秀丽的Lamont-Doherty地球观象台。

  • 标签: 海洋研究所 科学与社会 气候预测 国际 哥伦比亚大学 连结
  • 简介:回顾了2004年浙江省主要气候事件.2004年浙江气候特点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气象灾害发生种类多,灾害损失重.尤其是台风、高温、干旱、强对流、大雪及气候持续偏暖等气候事件,给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 标签: 气候 热带气旋 干旱 大雪 雷暴
  • 简介: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1988—2007年辽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旱灾、洪涝灾害、风雹灾和霜冻灾害)受灾面积与粮食总产量的关联度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受灾除了干旱灾害呈上升趋势外,其他灾害均呈下降趋势;对于成灾,洪涝灾害和风雹灾害呈下降趋势,其他灾害呈上升趋势。旱灾对辽宁农业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洪涝灾害、霜冻灾害和风雹灾害。

  • 标签: 气象灾害 受灾面积 粮食生产 灰色关联分析
  • 简介:一个国际科研小组2017年8月15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全球产量减少。

  • 标签: 全球变暖 农作物 减产 科学院 小麦 水稻
  • 简介:利用1961—1990年我国三大主要牧区(新疆、青藏高原和内蒙古)共45个站的冬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资料,统计30年来冬季雪灾频次,分析了我国三大主要牧区冬季雪灾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年际变化特征,讨论了冬季平均气温及降水量与冬季雪灾的关系,最后阐述了雪灾的影响。

  • 标签: 牧区 冬季雪灾 年际变化
  • 简介:雪灾是影响我国高纬度、高海拔及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牧业发展的一种主要自然灾害,特别是在我国新疆、内蒙古、青海及西藏等省、区的广大牧区,由于冬春季节的集中降雪,往往会形成大面积持续的积雪覆盖,致使牲畜因觅食困难而引起大批死亡,给这些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造成严重危害。资料分析表明,我国的积雪高发区基本沿4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稳定的积雪面积约为4.2×10~6km~2。在这一广袤的积雪区域内,不同程度的雪灾几乎每年都会出现,素有"十年一大灾,五年两头灾"之称。本项目选择西藏那曲和内蒙古锡林郭勒两个雪灾高频区为试验区,利用一些可测量参数对其灾情等级与危害程度进行定量的刻划与描述,并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一体化技术对其灾情过程和灾害损失进行了动态监测与评估。

  • 标签: 牧区雪灾 遥感监测 损失评估
  • 简介:利用中国1956—2008年逐日降水量资料,以全国主要河流流域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年最大日降水量、年暴雨(日降水量≥50.0mm)日数的多年平均状况及长期变化趋势。分析表明,近53年,全国平均年最大日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但全国范围内多数气象站点年最大日降水量呈现出增加趋势,并存在南方流域增加、北方流域减少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特征在2001年以来表现更加突出。全国平均年暴雨日数呈不显著的增多趋势,20世纪90年代最多,70年代最少。空间上,我国南北方流域年暴雨日数呈现相反的变化特征,南方流域多呈上升趋势,北方流域呈减少趋势。

  • 标签: 流域 暴雨日数 极端降水 气候变化 中国
  • 简介:利用2001—2010年旬阳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烟叶苗床期、大田期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烟叶生产的影响,并从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趋利避害的角度出发,探索相应的技术措施和对策。

  • 标签: 烟叶生长期 气象灾害 防御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