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水资源问题是个全球性问题。水资源是生态发展的中心问题。“生态平衡”的提法应当说是相对的、阶段的。绝对的“平衡”是不存在的。地球上人类生存的环境,生态的发展,根据国内外有关方面专家的分析预

  • 标签: 生态环境 生态发展 全球性问题 生态建设 土壤退化 热带森林
  • 简介:本项目利用荒漠草原地区现有林片网,采用平行对比观测法,应用实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荒漠草原地区不同结构的片状防护林对造林区内草地小气候以及牧草的群落结构、生长发育状况,水分利用状况,载畜量和土壤肥力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明显地改善了造林区域内的小气候条件,引起了群落优势种的更替,即由以小叶锦鸡儿、冷蒿、针茅、隐子草为主要优势种变为以羊草为主要优势种的群落,草群高度和盖度显著增大。主要牧草种的出苗或返青期提早1-2天,生长速率增大53-250%。水分利用率提高100-150%,鲜草增产100-200%,载畜量增加100-200%。造林区域为0-10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4-88.9%,0-30cm土壤全氮量降低1.1-36.3%。造林结构以密度为1.5×1.5m或2×3m郁闭度为0.3-0.65的片林,其气候生态效应最佳。

  • 标签: 荒漠草原 造林气候生态效应 防护林 草地小气候 牧草 载畜量
  • 简介:随着气象事业的创建和发展,气象行为文化(包括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等)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领导体制是指为实现领导意图和部门职能采取的机构设置以及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气象部门领导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进步的产物。

  • 标签: 气象事业 行为文化 领导体制 讲座 中国 表征
  • 简介:本文对迟栽大苗不同栽期的热量分配、冠层内部光强分布、通风状况以及产量结构因素和最终产量进行较全面的考察分析,从而确定营口地区适用于迟栽的水稻品种和迟栽晚限。采用品种:辽粳5号、D56;本田移栽

  • 标签: 迟栽 气候生态 最终产量 产量结构 光强分布 通风状况
  • 简介:1生态气象及漳州市生态环境生态气象观测是气象部门新拓展的一项工作。气象工作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关系密切,必须根据气象部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辅助决策和信息保障中,发挥气象部门特有的、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气象部门现有的监测体系基础上,结合气象部门的实际,建立一个针对性、专业性的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生态环境建设 气象发展 漳州市 气象部门 环境保护 气象观测
  • 简介:沙漠、沙漠化土地和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不但自然抗灾能力弱,而且沙助风威,可以加大沙尘暴天气发生的机率及其破坏力。大气环流规律给我国西北地区带来频繁的大风和干旱,我们还无法避免;历史时期这些地方形成了诸多的沙漠戈壁,对其进行治理也还没有可能。但是,通过保护沙

  • 标签: 脆弱生态系统 沙漠化土地 沙尘暴天气 西北地区 生态环境 历史时期
  • 简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固城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的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东(39°08′N,115°40′E,海拔高度15.2m),占地15hm^2,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直属唯一的国家级农业气象试验站,也是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试验站网的龙头站,在全国农业气象试验站中科研观测设施最为齐全。2004年固城站被选为中国气象局7个率先在全国气象部门开展生态气象观测试验的野外台站之一,并明确要求固城站承担起7个生态气象观测站的示范和技术指导的责任。同时,固城站还承担着气象系统生态气象观测试验站网数据观测、收集、处理和分析的任务。2005年在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科研野外试验、常规监测和业务服务方面,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 标签: 观测试验站 农业气象 生态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气象局 野外试验
  • 简介:环青海湖地区生态变化引起世人关注,本文从环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入手,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引起青海湖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提出改善环境的对策。

  • 标签: 生态环境 环青海湖地区 山脉 河流 土壤 气候
  • 简介:针对2004年5月26日-2005年10月15日盘锦湿地芦苇生态系统碳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芦苇湿地具有较强的碳汇作用;2005年芦苇湿地固定二氧化碳为13.32t,伽膏,日平均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分别为2464kJ/秆和3880kJ/m^2。2004年和2005年6~9月的日累积值波文比平均值均为0.15。芦苇湿地碳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日动态呈单峰单谷型变化,极值出现在中午前后,夜间线形平直。芦苇生长季白天通量绝对值远较夜间大,白天碳吸收,夜间碳排放。CO2浓度年平均日变化曲线亦为单谷单峰型,夜间浓度较高且逐渐升高,直到日出前达到峰值;日出后急剧下降,傍晚又开始逐渐增加。芦苇湿地感热通量昼正夜负,潜热通量与林地不同,全天为正。各通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吣通量日变化不明显,趋近于零;感热通量总体向上输送,春季数值较大,生长季数值较小;潜热通量冬季最小,接近0,春季开始显著增加,生长季达到最大。

  • 标签: 湿地 芦苇 涡动相关 碳通量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 简介:通过调研分析得出江苏省气象部门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业务涉及的领域主要是: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五个主要方面。规划布5个农业生态监测站、4个林业生态监测站、5个湿地生态监测站、13个城市生态监测站、5个海洋生态监测站。对土壤状态、城市生态环境等七大类生态指标进行监测,向政府等有关部门提供土壤水分及城市生态气候监测和遥感监测信息等8大类几十种生态气象服务产品。

  • 标签: 农田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监测 气象服务产品 江苏省 资源现状 城市生态系统
  • 简介:依据宁夏环境地质、气候条件、水氟含量、营养状况等诸多因素,分析了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特征。在回顾地方性氟病防治研究进展基础上,指出只探求毒理剂量的氟引起机体微观变化,缺乏多学科间交叉印证,难以进一步阐明发病机理。应遵循生态学原理,从环境与人类关系的作用、反作用和相互作用出发,采取相应的治本、干预、抗氟的防治措施,可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

  • 标签: 生态学 环境 地方性氟中毒
  • 简介:研究了水稻株高增长速率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分别建立了水稻株高,株高增长速率的气候生态模型和宁夏灌区水稻株高分布函数,揭示水稻生长发育与气候因子、不同灌溉量的变化规律.

  • 标签: 水稻 株高 气候生态模型
  • 简介:重点介绍了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建立的背景、研究定位与研究方向,主要观测场及观测仪器设备,已有基础数据积累和科研任务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盘锦站应在建设目标、人才队伍建设及规范管理方面的重点工作。为将研究站建设成为生态气象监测示范与技术支持基地、研制生态气象业务评估方法与模型的平台、生态气象业务人才培养基地以及作为地球系统科学前沿研究的孵化器,最终成为生态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野外试验和研究平台提供保障。

  • 标签: 盘锦 湿地 野外观测站 定位 研究方向 基础设施
  • 简介:通过揭示定西地区历代土地不断开垦导致气候生态环境恶化的事实,提出了改善气候生态环境的措施,旨在从中记取教训——不能以毁林毁草为代价盲目扩大耕地面积,要重视对气候生态环境的保证

  • 标签: 土地 开垦 生态 气候
  • 简介:1998年4月19日,来自内蒙古西部的沙尘暴肆虐华北部分地区,使北京下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沙雨”。这一天气现象立刻成为各大新闻媒体注意的焦点。此次沙尘暴使阿盟、巴盟、伊盟地区遭受严重损失,死亡牲畜20000余只,3000多处草库伦被沙埋,80万kg牧...

  • 标签: 草原 生态环境 围封休牧 适时补播 耕翻技术 施肥
  • 简介:“中国西部农业和生态的气候资源及灾害数据库“项目执行时间:2001~2002年。2001年主要完成的工作有:项目分解:本项目是2001年2月15日获国家科技部批准,3月20~23日在北京召开了项目分解会,承担此项工作的单位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西部11省(区)的气象部门。

  • 标签: 农业 生态 气候资源 灾害数据库 土壤
  • 简介: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财富,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有时也专指文学、艺术、卫生、体育、教育、科学等。文化又是深层次领域里的一种具有道德生命的“精灵”,其本身就是一种根脉相近、气息相通的历史积累和沉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行业性。

  • 标签: 文化建设 行业性 地域性 精神财富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历史
  • 简介:20世纪70、80年代,西方非理性主义理论提出了“企业文化”概念,并迅速形成为一股强大的潮流。行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延伸和扩展,随着中西方管理的全面接触和管理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我国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格外青睐和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气象局高屋建瓴地提出建设气象行业文化并使之与另外两大战略并列,从而形成拓展气象工作领域战略、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建设气象文化工程三足鼎立之势,对于以“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新理念总揽气象事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精神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研究成果,培养“四有”职工队伍、增强部门凝聚力,不断推进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完成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都具有十分深远的重要意义。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行业文化 气象事业发展 青海 20世纪 企业文化
  • 简介:2003年12月18日,科技部委托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主持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监测预测方法研究"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面临西部大开发的急需,项目立项对推进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和开发西部资源意义重大.项目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

  • 标签: 生态气候 环境监测 预测方法 西北地区 可持续发展 IPCC
  • 简介:本项目主要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科研人员承担。在过去两年中,对中国沙区的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松嫩沙地、呼伦贝尔沙地进行了广泛的野外考察和采样,并完成了对这些样品的光释光测年、孢粉分析以及磁化率和粒度分析。根据对这些样品的分析结果以及以往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在末次盛冰期(LGM)和全新世适宜期我国北方生态脆弱区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等分布状况。

  • 标签: 生态脆弱区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相互作用 东亚季风 地质时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