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高温危害是浙江早稻生产中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本文分析了高温危害的机理、指标、环流特征、时空分布、年代间变化、逐年灾情、7月高温日数未来趋势,并提出生产对策。

  • 标签: 早稻 危害 生产对策 高温 气象灾害 出生
  • 简介:研究了3月中旬~5月上旬,浙江省双季早稻育秧期长、中、短连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年代间演变规律.研究发现:3月中旬~5月上旬,全省连阴雨总的趋势为自北而南增加.在同纬度地区,内陆出现频率大于沿海.浙中南地区所受连阴雨影响大于浙北地区.90年代长连阴雨出现频率增加.

  • 标签: 早稻 连阴雨 分析
  • 简介:利用江西省82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1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2年双季水稻物候观测资料,针对气候变暖对江西省稳定通过10℃初日、20℃终日以及双季水稻生育期热量条件的影响,依据双季水稻熟性搭配种植对热量条件的需求,采用倒推法计算不同年代以及13个30a滑动平均序列的双季早稻适播期,分析双季早稻适播期起止日期与持续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0℃初日总体呈提前趋势,尤其是2001年以后,大幅度提前;不同年代间20℃终日的变化幅度较10℃初日的小;适播期起始日期大部分站点呈“推迟-推迟-大幅提前”的趋势,终止日期大部分站点呈“推迟-提前-大幅推迟”的趋势,持续日数一般呈“增加-减少-大幅增加”变化趋势。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江西省适宜采用“中熟+中熟”搭配方式种植双季水稻的地区逐步北扩,尤其是2001年以后,可采取“中熟+中熟”搭配方式的地区明显扩大。1981-2010年江西省除修水县、铜鼓县、资溪县等局部地区外,大部地区可采取“中熟+中熟”搭配方式。1991-2020年,除了修水、婺源等赣北局部地区种植仍有一定风险外,其余地区的热量条件均满足“中熟+中熟”搭配方式的双季水稻种植,或采取对热量条件要求更高的熟性搭配方式种植,如南昌县、樟树市等地可调整为“中熟+迟熟”或“迟熟+中熟”搭配方式,而泰和县、南康县、龙南县等地可因地制宜采取“迟熟+迟熟”搭配方式种植双季水稻,以充分利用热量资源,提高双季水稻产量与品质。

  • 标签: 气候变化 双季早稻 适播期 积温
  • 简介:通过对1989~1998年早稻产量与气象资料统计分析.找到了影响早稻产量的关键期和关键因子.进而分析了导致早稻产量波动的气象因子,建立了早稻产量预报方程。

  • 标签: 早稻产量 气象因子 分析
  • 简介:早稻是杭嘉湖平原粮作中重要的一熟,由于生长期间光、热、水等气象条件变化与水稻生理需求趋势基本一致,有利早稻生长发育,它的产量在三季粮作中是较高的一熟。然而由于生长期间光、热、水等气象条件配置不同,给水稻生长发育带来不同影响,最终使产量发生波动,并随着农业生产水平提高这种波动似有增大趋势。本文应用嘉兴市气象台1957~

  • 标签: 早稻产量 气候年型 水稻生长发育 水稻生理 杭嘉湖 产量关系
  • 简介: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分析了早稻结实率与气象条件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992年后,由于梅汛期降水强度增大使得早稻空壳率增加,7月上半月高温或阴雨天气机率增高,使大穗型品种的营养不能得到满足,导致秕谷率增加,综合影响降低结实率.

  • 标签: 结实率 早稻 气候变化 1992年 大穗型品种 气候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