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20191月24日)同志们:经过全体会议代表的共同努力,为期一天的2019全省气象局长会议顺利完成各项议程,会议开得紧凑、高效、务实,达到了预期效果。一、会议的主要收获这次会议是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高水平气象保障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家普遍反映,这次会议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全省气象工作指明了方向.

  • 标签: 气象局 气象事业
  • 简介:建立格尔木地区2011—2015沙尘暴天气实况数据库,利用常规资料、中尺度等分析方法对格尔木区域性沙尘暴(至少两站以上)过程进行分析、进而总结过程的典型特征,通过同类个例异同点的对比分析,总结同类天气物理概念模型,预报指标,为同类天气预报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沙尘暴 中尺度分析 概念模型 格尔木地区
  • 简介:利用2007—2015北京市大兴观象台、28个道面自动气象站、部分区域自动气象站等多种台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07—2015北京地区能见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7—2015北京地区春季平均能见度最高、夏季平均能见度最低,夏季及年平均能见度呈显著增加的趋势,春季和秋季能见度均呈波动增加,冬季颗粒物浓度的显著增加致使北京地区冬季能见度下降的时段集中在2011—2014;空间上,北京西北地区能见度明显高于中心城区和东南大部地区。秋季和冬季能见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年平均能见度的分布特征较一致,表现为能见度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递减;与能见度相关性最高的为相对湿度、颗粒物浓度、风向及风速,但不同要素在月、季和尺度上的相关性差别较大;根据天气现象统计表明,近10a来北京地区雾、霾、沙尘日均呈增加的趋势,但是山区与城区气象站点低能见度事件的发生频次存在较大的差异。整体来看,小于10km能见度事件的发生频次在全区以增加为主,而小于1km能见度事件的发生频次在全区以减少为主。此外,近10a来北京地区干霾的发生频率为44.29%,湿霾的发生频率为7.13%,低能见度事件多由干霾造成,但湿霾发生时,能见度恶化的更明显。

  • 标签: 能见度 颗粒物
  • 简介:利用贵南县气象站观测的20183—4月逐日气象资料,用气候倾向率分析蒸发量逐日变化及其相关气象因子的关系,利用SPSS软件建立动态函数模型,预测20183、4月蒸发量记录的准确性。对异常偏大蒸发量做综合比较分析,找出原因,判断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率。

  • 标签: 贵南地区 蒸发量 异常 数据准确性
  • 简介:利用海晏县气象局30a整编资料及2017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和海北牧业气象试验站2017生态观测资料,研究2017青海湖东北部整体生态状况变化。结果表明:2017青海湖东北部年平均气温较历年偏高1.1℃,降水量较历年偏多113.5mm,日照时数较历年偏少274.2h;年平均地下水位较历年偏高0.09m,大气年均降尘量较历年减少1.09t/M·km~2,降尘量近年来呈减少趋势。

  • 标签: 生态状况 评估 地下水位 干沉降 青海湖
  • 简介:城市高温热浪事件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成共识。利用宁波市2012—2016中暑病例数据和同期气候数据对宁波市夏半年中暑流行特征及热浪对其的影响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6,2012和2013中暑人数最多,并集中在6—8月,其中7月人数最多占比55.3%;男性中暑概率明显高于女性,中暑程度主要集中在轻度中暑,31—60岁年龄段中暑人数占比最高,市区中暑人数占比要高于郊区(县);用温湿两要素结合的炎热指数和热浪公式定义宁波热浪过程,发现热浪天数和中暑人数的相关系数高达0.898,选出7次热浪过程计算热浪中暑的相对危险度,发现除2013以外其他年份热浪中暑的相对危险度均在10以下,2013的3次热浪中暑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8.1、21.6和25.8,这与2013热浪出现相对频繁集中有关;同时通过这7次热浪过程的前、后段热浪中暑的相对危险度的比较,并未见明显的热浪滞后效应存在。

  • 标签: 高温热浪 中暑人数 相对危险度 滞后效应
  • 简介:采用Z指数和熵权理论,构建了干旱综合指数作为干旱强度评价标准,对祁连山区季节性干旱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剖析。结果表明:1961—2016季节性干旱强度普遍减弱,其中春秋两季显著减弱,夏季明显减弱;尽管20世纪60—70代、90代为季节性干旱频发与重发时段,但从2000以来夏旱与冬旱却比较频繁,不容忽视。干旱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冬季、夏季、春季和秋季,冬季干旱程度最强;在干旱波动性上秋季最强,冬季次之,春季最弱。春夏秋三季南侧比北侧干旱,冬季北侧比南侧干旱,其中冬季干旱范围最为广泛,尤以酒泉为中心的北侧区域最为显著。在研究时段内祁连山南北两侧干旱强度逐渐减弱,南侧明显减弱,枯草期干旱强度减弱程度尤为显著。本研究为祁连山区干旱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 标签: Z指数 熵权赋值 干旱综合指数 季节性干旱
  • 简介:201810月7-14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周凌晞研究员赴美国波士顿参加了由麻省理工学院(MIT)承办的改进的全球大气实验网(AGAGE)第58次工作会议暨40周庆典。来自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英国气象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CSIRO)、澳大利亚气象局、瑞士材料测试与研究联合实验室(Empa)、瑞士计量局、挪威大气研究所(NILU)、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GIT)、中国气象局.

  • 标签: 全球大气 实验网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美国航空航天局 美国加州大学
  • 简介:利用地面污染物监测数据、常规气象数据,ECMWF再分析数据以及L-波段无线电探空数据,并结合后向轨迹模型,对20175月长三角地区的一次沙尘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重污染过程是天气系统、地面及边界层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东亚大槽东移、冷空气南下并配合地面高压的发展使河西走廊、宁夏大部、内蒙古西部出现沙尘天气,为后期长三角地区沙尘的输送提供了沙源;850hPa上较大的风速为上游沙尘源区向下游长三角地区输送提供了通道;高压中心的下沉运动和白天增强的热对流活动使得高层沙尘影响地面具备了足够的动力条件;当沙尘抵达长三角上游地区后,不断减弱的冷空气和趋于静稳的近地面形势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剧了此次污染过程。

  • 标签: 沙尘 重污染 天气形势 边界层 后向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