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将有限区域流函数、速度势求解中常用的两种张驰法(即理查逊法和加速利布曼法)与调和一余弦谱展开法(H—C法)进行了比较,理论研究表明:H-C法单独考虑边界影响分量,物理意义明确,且不会丢失边界上的天气系统;从计算上看,H-C法重建的风场能精确还原原始风场,且计算效率明显高于两种张驰法,即收敛更快。通过在台风Bilis(0604)暴雨增幅过程诊断的应用发现,常用的两种张驰迭代方法在求解有限区域流函数和速度势的问题上效果都不是很好,即:用理查逊法和加速利布曼法计算的流函数和速度势重建的风场与原始风场差别较大,不能准确还原原始风场;用H—C法不仅计算效率高,还原的风场与原始风场差异极小,且不受南边界较强的西南季风涌影响,在暴雨增幅前期能较好地反映与暴雨增幅相关的强辐合信号。因此,可用H—C法计算得到的无辐散风和无旋风对有限区域的天气系统进行更深入的动力结构分析。

  • 标签: 有限区域 调和一余弦谱展开法 台风Bilis 暴雨增幅
  • 简介:氚(3H)作为一种重要的被动示踪物,经常被用于研究海洋的物理过程及评估海洋环流模式的模拟性能。使用一个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COM)来研究氚在海洋的分布、存储和输送。模拟的全球氚通量表明,1975年之前氚主要由海气交换输入海洋,特别是在1963年,氚的气体交换输入约为降水输入的2.5倍,1975年之后两种方式的氚输入通量都大幅减少。比对GEOSECS(GeochemicalOceanSectionsStudy,1972~1978年)和WOCE(WorldOceanCirculationExperiment,1989~1995年)大洋观测计划期间的观测资料发现,我们的模式很好地模拟出了氚的海表分布、水柱总量、经向分布以及次表层的高值信号,主要缺点在于模拟的氚向深层的穿透不足,特别是在全球的两个副热带地区,表现尤为明显,氚输入函数的不确定性和模式物理场描述的不足可能是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模式给出的海洋氘储存总量的结果与基于观测得到的结果比较吻合,如北太平洋海区:19731974年模拟结果约为20.4妇,相同期间观测估计值为21.1±4.7kg,1989~1995年模拟结果为20.7蝇,相同期间观测估计值为23.4±2.0kg。氚在等密度面上高低纬的侧向通风明显,模式成功模拟出氚从中高纬的海表进入,沿等密度面向低纬的次表层输送,又经大洋环流和扩散分别向南半球和高纬输送的过程。

  • 标签: 海洋环流模式 被动示踪物 全球海洋 等密度面输送
  • 简介:在利用气候模式做未来几十年的气候预估,一般只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而难以考虑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的影响,这是由于其变化难以预测和预估.但是,众所周知,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能量来源,并且观测表明太阳是一个可变的星球,因此太阳活动在未来气候预估是很重要的外强迫[1-3].近年有些研究[4-9]进一步考虑太阳活动的太阳黑子11年周期对气候的影响并试图在未来的预估中加入.本文对太阳黑子11年周期在多年代气候预估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中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作用 气候预估
  • 简介:文章分析了冲击波、声波、扰动气流场和超声气流等爆炸产物对环境气流场和云、降水质粒的影响及效应,结果表明:在人工播云中,含有爆炸效应的催化作业要比单纯的静力催化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爆炸 冲击波 声波 扰动气流场 超声速气流
  • 简介:文章对GIS软件几种常见插值方法的原理进行了详述,剖析了插值过程参数设置对插值结果产生的影响。以内蒙古多年平均气温插值为例,对比了各种插值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普通克里金法的插值结果最能反映内蒙古多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征,均方根误差为1.138℃;反距离权重法可反映基本特征但等值线不够平滑、局部有"牛眼"现象,均方根误差为1.260℃;趋势面法不能反映基本特征,均方根误差为1.425℃;使用协同克里金法,将高程作为协同因子对普通克里金算法进行改善,未取得明显效果。

  • 标签: GIS 空间插值 普通克里金法 协同克里金法
  • 简介:应用GPS探测的大气可降水量(PWV)对2010年大连地区降水过程的水汽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PS/PWV资料能反映大气水汽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其变化特征与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性质的降水过程PWV变化特征明显不同,稳定性降水过程PWV变化较为平缓,呈明显的单峰结构,对流性降水过程水汽变化程度剧烈,呈震荡趋势,而混合型降水具有两种性质降水的共同特征;降水过程的GPS/PWV阈值表明,GPS/PWV资料在降水天气预报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大气可降水量 稳定性降水 对流性降水 混合型降水
  • 简介:介绍了Delaunay三角阀的性质及其算法类型;根据1980~2009年全国2200个观测站的降水量资料,将观测点和采集的边界点共同进行普通的Delaunay三角剖分,通过删除边界点及其区域外的三角形以实现区域Delaunay三角剖分,得到了较理想全国陆地的Delaunayj角例;随后对球面上的三角片进行面积计算,在已知站点的经纬度情况下,将大地世标系转换到空间直角坐标系,应用平面三角余弦定理获得球面三角内角,从而求得三角片面积,并以面积大小确定各个站点降水量的权重系数,得到全国平均降水鼙值。对比分析了30年的伞吲不同时间尺度(日、月、年)平均降水量,Delaunay三角法对应全国平均降水量均值和标准差都明显低于算术平均法,但是两种方法计算的降水量值的相关系数较高;通过Shapiro—Wilk方法进行正态性检验分析,两种计算方法求得的年平均降水量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在方差奇性的F检验,两者的方差具有非奇性特点;使用t检验,在显著性a=0.05时,Delaunay三角剖分法计算的企困平均降水量总体均值偏小。最后,根据欧洲和日本数值模式2009年的降水预报,对于两方法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在较大区域的平均降水量计算,较之于传统的算术平均法,基于区域的Delaunay三角剖分法史为合理;区域平均降水量不仅和计算方法有关,还和区域气候特点有密切关系。

  • 标签: 区域Delaunay三角剖分法 算术平均法 全国平均降水量 统计检验
  • 简介:党的十八届三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取得的重要成果,对顺利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战略部署,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而深远。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 标签: 改革开放 气象部门 精神 社会主义现代化 小康社会 中华民族
  • 简介:为了进一步规范呼和浩特市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新建、改建和扩建防雷装置检测,防雷装置竣工验收工作,优化服务流程,促进工作的廉洁、高效、优质和公正.笔者对相关文件进行了仔细的研读和学习,结合呼和浩特市本地具体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 标签: 防雷 风险防控 困难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对2013年6月26—29日江西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维持在21°N附近,副高北侧强盛西南气流将水汽向江南北部地区输送是暴雨产生和稳定维持的主要原因。超低空偏南急流的建立、发展和维持是这次连续暴雨过程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低空低涡南侧出现一串近似东西向排列的30~60km更小尺度的强对流系统,它们与大暴雨区相吻合;整层水汽通量密集区的南北界位置和暴雨区南北界位置基本吻合,整层水汽的大值中心的范围和大暴雨中心的范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水汽通量散度最大辐合中心为暴雨的产生输送了大量的水汽,水汽辐合中心与暴雨的落区有很好的一致性;强降水落区与假相当位温最大值区相对应。

  • 标签: 暴雨 数值模拟 中尺度 物理量
  • 简介:利用全国664站1961-2012年逐日霾观测资料、降水量、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资料,分析中国霾日数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成因.结果表明:我国年霾日数分布呈明显东多西少特征,中东部大部地区年霾日数在5~30d,部分地区超过30d,西部地区基本在5d以下.霾日数主要集中在冬半年,冬季最多,秋季和春季次之,夏季最少,12月是霾日数最多的月份,约占全年霾日数的2成.我国中东部地区冬半年平均霾日数呈显著的增加趋势(1.7d/10a),霾日数显著增加时段主要在1960年代、1970年代和21世纪初,在1970年代初和21世纪初发生了明显均值突变.从区域分布来看,华南、长江中下游、华北等地霾日数呈增加趋势,而东北、西北东部、西南东部霾日数呈减少趋势.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持续时间越长的霾过程比持续时间短的霾过程增加更为明显.不利的气候条件加剧了霾的出现.霾日数与降水日数在中东部地区基本以负相关为主,中东部冬半年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4d/10a),表明降水日数的减少导致大气对污染物的沉降能力减弱.另一方面,霾日数与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以负相关为主,而与静风日数则以正相关为主,冬半年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减小,静风日数增加,表明风速减小导致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从而更易形成霾天气.

  • 标签: 冬半年 降水日数 风速
  • 简介:1概况2012年10月1—5日,第15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高性能计算机在气象的应用研讨会(The15thECMWFWorkshopOnHighPerformanceComputinginMeteorolo—gY)在英国里丁召开。该研讨会由ECMWF主办,每两年召开一次,已成为气象高性能计算领域最有影响的国际会议之一。来自ECMWF、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

  • 标签: 高性能计算机 ECMWF 气象 应用 中期天气预报 国际会议
  • 简介:2006年,IPCC成立专门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情景工作组,在影响、适应和脆弱性3个研究领域进行评估方法的整合,发展了新的情景框架,特别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与气候情景的关联,IPCC在典型浓度路径(RCPs)的基础上于2010年发布了新的社会经济情景——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Socio—economicPathways,SSPs)^[2-3]。

  • 标签: 社会经济发展 IPCC 影响评估 气候变化 评估方法 气候情景
  • 简介:利用NCEP.DOE再分析数据分析了2008年1月26~28日中国南方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扰动能量的生成以及各种能量之间的转换。在急流中平均动能(Km)先转换成相互作用动能(Ki)然后再转化成扰动动能(Ke)。相互作用动能流是顺急流方向的。位势高度平流和有效位能与扰动动能的转化生成的扰动动能比平均动能转化的要小一个量级。中国中南部扰动有效位能(Ae)的产生主要由平均有效位能(Am)间接提供,其中相互作用有效位能(Ai)流起到了关键作用。生成的扰动有效位能在26日12:00(协调世界时)主要来源于两个地区:一个位于青藏高原,另一个位于中国东北部。随着两个主要源地的向东移动,转化也向东移动。相互作用有效位能流的方向同时存在逆急流方向和顺急流方向。

  • 标签: 扰动有效位能 扰动动能 相互作用能量流 南方雪灾 能量转化
  • 简介: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并行版本,对2006年7—8月发生在中国南方的持续高温干旱气候事件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RegCM3能够较好地模拟出2006年夏季盘踞在中国大陆的副热带高压,同时模拟的暖区位置、范围及强度与实况也较接近。相关性检验结果也表明,RegCM3对发生在中国南方的持续高温天气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 标签: 区域气候 高温干旱 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