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气溶胶自动监测网(AERONET)太阳光度计(CE-318)资料,对2003-2010年西北干旱半干旱区MODIS暗像元算法和深蓝算法2种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进行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该区域AOD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MODIS暗像元算法AOD产品在半干旱区原生植被覆盖地表精度优于深蓝算法,而西北干旱区荒漠地表深蓝算法产品精度较高。Aqua—MODIS深蓝算法AOD产品能够较好地给出我国西北荒漠亮地表地区AOD分布及季节变化情况,AOD高值区多分布在沙尘源区,且春季AOD最大。2003~2010年,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年均AOD分别在0.5、0.4和0.3附近波动;沙尘区各区域年均AOD大多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塔里木盆地AOD增加趋势较大,而内蒙古西部和准噶尔盆地呈现微弱减少趋势。

  • 标签: MODIS 太阳光度计 气溶胶光学厚度 干旱半干旱区
  • 简介:北地人工增雨(一期)工程建设项目由4个分系统组成:人工增雨监测识别分系统、通信传输分系统、作业指挥分系统、催化作业分系统。其中人工增雨监测识别分系统完成新一代人工增雨综合监测、催化作业飞机(夏延Ⅲ)改装,于2002年11月19日取得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颁发适航证书。机载碘化银末端燃烧器通过了由科教司组织专家鉴定,新一代碘化银末端燃烧器使用大大提高了人工增雨催化作业能力。初步完成了空地数据传输系统研制。改装后飞机安装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PMS粒子测量系统,实现了空中采集云和降水微物理数据实时显示、处理和事后回放;

  • 标签: 人工增雨 工程进展 西北地区 工程建设项目 催化作业 综合监测
  • 简介:本文利用西北地区(新疆除外)西安、银川、兰州、西宁四站21O年旱涝等级资料进行了相关性、周期性、突变性和阶段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重点进行了突变性分析,并发现旱涝气候突变可能与东亚夏季风变化有关,但其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西北地区 旱涝 突变性
  • 简介:通过对西北地区明清时期史料系统查阅,收集到1500—1910年西北地区沙尘天气记录年份137个,最终确定沙尘天气最终数量为250次。分析发现,1500—1910年西北地区沙尘天气呈波动之势,其中17、19世纪沙尘天气频发态势明显;季节以春季为多;空间分布以甘肃河西走廊、陇东、宁夏北部和南部、陕北、关中一带沙尘记载较多,其中以甘肃民勤为最;沙尘天气气温反相关明显,气候干湿变化关系在河西地区需要进一步研究,在陕西地区有较为明显相关性。

  • 标签: 西北地区 沙尘天气 1500—1910年
  • 简介:西北地区强沙尘暴研究进展陈敏连王锡稳(兰州中心气象台730020)引言沙尘暴是大风扬起地面沙尘,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恶劣天气。西北地区是沙尘暴多发区,在全球范围内是中亚沙尘暴区一部分。强沙尘暴天气成灾重,突发性强,成因复杂。...

  • 标签: 特强沙尘暴 西北地区 沙尘暴天气 中尺度模式 统计特征 中尺度系统
  • 简介:基于中国西北地区42个气象站1956~2011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该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分析西北地区ET0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别对ET0进行突变检验、周期变化和主要影响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ET0存在明显月和季节变化,ET0自夏季、春季、秋季和冬季依次减少;(2)近56a来,西北地区年均ET0呈明显减少趋势,且存在一定季节性差异,春、夏、秋季ET0均呈显著减小趋势,且夏季减少率最大,而冬季则呈平缓增加趋势;(3)ET0减小幅度最大地区位于哈密—和田东北—西南向一带;(4)1956~2011年,春、夏、秋、冬季及全年平均ET0分别在1984、1986、1981、19951980年前后发生了一次减小突变,且年均ET0存在2~3a显著震荡周期和准6a震荡周期;(5)ET02m风速、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和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其中平均气温相关性较弱,可见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升高与日照时数、2m风速下降导致西北地区ET0减小,同时考虑日照时数、平均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4个气象因子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均方根误差最小,表明西北地区ET0变化是上述多种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结果。

  • 标签: 气候变化 PENMAN-MONTEITH公式 参考作物蒸散量 西北地区
  • 简介: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影响十分显著,尤其对西北地区粮食和食品安全带来风险正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严峻挑战。本文在总结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西北地区旱作农业对气候变暖响应特征研究"、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西北农作物对气候变化响应及其评价方法"和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甘肃干旱生态环境对全球气候变暖响应及减灾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粮食和食品安全带来风险性,归纳了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粮食和食品安全主要影响方面,初步提出了西北地区在粮食和食品安全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科学对策和技术方法,从而为西北地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影响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 标签: 气候变化 西北地区 粮食和食品安全 应对措施 科学依据
  • 简介:利用实时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建立以多种数据库为支撑西北地区东部重要天气预报业务系统。该系统在本地灾害性、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中短期预报方面具有较好业务实用效果。

  • 标签: 重要天气 预报 业务系统
  • 简介:1993年5月4—6日,我国广袤沙漠戈壁地区及其东缘发生了强沙尘暴,席卷了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疆戈壁、甘肃省河西走廊、内蒙古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宁夏平原及河东沙区和沙黄土地区,涉及总面积约110万km~2;其中以5月5日张掖及其以东沙尘暴为最强,涉及范围约40万km~2。这次沙尘暴覆盖面为4个省(区)

  • 标签: 强沙尘暴 沙尘暴天气 西北地区 巴丹吉林沙漠 危害状况 沙漠戈壁
  • 简介:2003年12月18日,科技部委托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主持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监测预测方法研究"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面临西部大开发急需,项目立项对推进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和开发西部资源意义重大.项目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

  • 标签: 生态气候 环境监测 预测方法 西北地区 可持续发展 IPCC
  • 简介:本文根据西北地区现有气象台站1961-1990年30年地面观测整编资料,采用台站距离权重法,用数学插值算法计算获取0.5纬度乘0.5经度整个西北地区以0.5°×0.5°格点分布气候资料,通过对该资料气温、降水、湿润系数地区分布情况分析研究,把我国西北地区划分为8个相似气候区。

  • 标签: 插值资料 西北地区 气候相似区 台站距离权重法 气温 降水
  • 简介: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利用2015年7月和12月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10m风速资料、MODIS卫星遥感反演IGBP土地利用数据和WRF模式自带USGS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数据对WRF模式在西北地区复杂地形条件下10m风速模拟影响。结果表明:(1)使用IGBP土地利用数据能有效改进模式10m风速逐日变化和随不同预报时效变化模拟效果。其中对2015年7月和12月模拟效果均有改进,且对12月10m风速改进更加显著。(2)IGBP土地利用数据对西北地区不同区域风速数值模拟误差改进不同,主要改进区域位于甘肃河东、宁夏北部和陕西南部地区。(3)使用IGBP土地利用数据对模拟10m风速改进可能是由于其对地面粗糙度数据改进。

  • 标签: 西北地区 土地利用数据 10 m风速 数值模拟
  • 简介:基于晋西北地区8个地面气象站1960~2010年气象资料及马铃薯生育期平均资料,运用P-M公式,计算了马铃薯生态需水量,分析了生态需水量时间演变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结果表明:晋西北地区马铃薯生态需水量整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但不同时段下降幅度差异较大;风速和日照时数变化对马铃薯生态需水量影响最为突出。气候变暖对该地区马铃薯生态需水量影响表明,气温升高会增加马铃薯需水量,且不同地区需水量增幅不尽相同,气候变暖对寒冷地区马铃薯需水量影响更加显著。

  • 标签: 马铃薯 生态需水量 P-M公式 气候变化
  • 简介:利用西北地区16个甲级辐射站1961~2007年总辐射资料,和1961~1992年直接辐射、散射辐射资料,研究该地区地面太阳辐射长期变化特征。发现,从1961~2007年总辐射长期变化经历了"维持"、"变暗"、"变亮"和"回落"4个阶段。其中从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总辐射持续"变暗",之后开始转折"变亮"。"变亮"过程持续到90年代中期基本停止,之后振荡"回落"。各个季节总辐射长期变化都表现出"变暗"和"变亮"这两个明显特征,其中冬季"变暗"过程持续时间最长,"变亮"过程持续时间最短。从1961~1992年,直接辐射变化过程为先下降后回升,散射辐射则是先上升后下降,两者变化趋势和相对幅度决定了总辐射在不同阶段变化趋势。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是西北地区直接辐射下降主要时期,直接辐射和日照时数下降过程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差异,表现为省会城市和冬季下降百分率最显著。这种特征表明气溶胶排放增加或许是影响该地区直接辐射和日照时数减小因子之一。

  • 标签: 太阳辐射 变暗 变亮 气溶胶
  • 简介:利用中国105个站探空资料及NCEP/NCAR、ERA和JRA三种再分析资料,采用均方根误差和趋势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再分析资料高空温度在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可信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气候平均方面,JRA资料比探空资料均方根误差小,冬季均方根误差较小,西北地区均方根误差普遍大于东北地;在年际变化方面,东北地三种再分析资料在低层反映程度明显好于高层,西北地区各层三种再分析资料探空资料差值普遍比东北地大;在长期变化方面,三种再分析资料在对流层低层均较好,东北地NCEP资料能更好地反映探空资料高层降温趋势,而在西北地区,则是JRA资料能更好地反映探空资料高层降温趋势。

  • 标签: 探空资料 再分析资料 气候平均 REOF
  • 简介:利用2008—2013年西北地区东部169个气象观测站天气实况资料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计算对流参数对西北地区东部雷暴日进行了天气分型,并应用分型统计参数阈值对2013年西北地区东部雷暴日进行了试预报。结果表明:2008—2013年西北地区东部雷暴日集中出现在5—9月,占雷暴总日数85.9%;雷暴日发生天气形势可分为低涡型、低槽型、西北气流型和西南气流型4种。引入天气型强度指数,研究4种雷暴天气型自动识别方法,通过天气分型检验表明,天气型自动识别方法可准确识别雷暴发生天气形势,且漏报较少。在天气型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雷暴物理量诊断表明,消空效果明显。2008—2012年西北地区东部雷暴日回代预报TS评分为54.1%,漏报雷暴日为4d;2013年雷暴日试预报TS评分为51.8%,漏报雷暴日为10d;雷暴日回代预报试预报TS评分均超过气候概率,预报效果较理想,可为西北地区东部雷暴天气预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雷暴 天气型 物理量诊断 统计预报
  • 简介:利用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CLOUDSAT和CALIPSO卫星主动遥感资料分析了我国西北3个典型区域不同云类型宏观及微观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祁连山和天山地区年均总云分数分别为62.8%,65.2%和73.4%;3个区域积状云在夏秋季节发展旺盛,而层状云在冬春季节占主导地位。云层垂直方向概率密度分布具有显著区域和季节变化特征,其峰值位于2~6km之间。各个区域云液态水含量自云底向上有明显递减趋势,夏季天山和祁连山地区低层具有丰富云水资源,峰值分别达0.47mg/m3、0.38mg/m3。各个区域云液态水含量峰值以冬季最小,夏季最大。对应液态云有效粒子半径平均值位于8~16μm之间。降水云有效粒子半径随高度上升具有明显递减趋势,而非降水云则存在较弱增加趋势。这种云层垂直方向上结构变化对降水有直接影响,是评估人工增雨潜力重要依据。

  • 标签: 人工增雨 主动卫星遥感 云分数 云水含量 有效粒子半径 垂直分布
  • 简介:对海北地6个气象观测站1977—2006年共30年雷暴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总结了海北地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海北地区 雷暴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