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介绍了硬盘主引导扇区和引导扇区的相关信息,以及在不破坏硬盘原有信息的情况下,修改引导扇区对硬盘重新分区的方法。

  • 标签: 硬盘 引导扇区 分区
  • 简介:1河西棉花种植分区回顾80年代初,根据农业气候资源将河西川区棉花种植(覆盖地膜的棉田简称地膜棉,不覆盖地膜的棉田简称露地棉,下同)分成3个种植区:(1)次适宜种植区,范围含敦煌市(除南湖乡)、安西县西半县,海拔高度1200m以下地区.(2)可种植区,范围是金塔县、玉门市花海乡、敦煌市南湖乡,海拔高度1200~1300m的地区.(3)不能种植区,范围为海拔高度1300m以上地区[1].

  • 标签: 地膜河西 栽培贡献 棉花栽培
  • 简介:利用青藏高原81个气象台站近30a来年降水量资料,采用EOF、REOF、气候线性趋势分析以及累积距平法等方法对青藏高原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EOF分解的前三个主向量的累积方差贡献占总方差的42.8%,地形特别是高原主体的阻挡和抬升作用对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影响显著;年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在缓慢减少的过程中未发生突变现象;青藏高原年降水量的空间异常类型可分为高原中部区、西藏北部区、青海东部区、柴达木盆地区、高原东北区、中北部边缘区、高原西北区、西藏南部区、东南区共9个区.其分区丰要受地形和高原低涡的影响较明显。

  • 标签: 年降水量 时空分布 EOF分解 青藏高原
  • 简介:研究城市主导功能影响下区域碳平衡时空分异,有助于理解城市功能格局与碳循环过程之间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以厦门市6个区为例,采用各区历史统计数据以及卫星影像处理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简化的区域碳收支计算模型,核算各行政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碳平衡,结果表明:厦门市整体上呈现碳收支失衡逐渐加剧的趋势,2003年CO_2排放量是吸收量的1.91倍,2013年增长至7.44倍;各区碳代谢以及碳平衡表现出不同的时空分异特征。结合厦门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制订的主导功能分类,阐明主导功能影响下时空分异的社会经济、自然景观等驱动因素对城市碳平衡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与过程。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区不同的碳平衡状况,制订适应各自主导功能的减排以及碳补偿政策。研究有助于直接服务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实践,从城市生态服务角度指导建设规划,合理城市功能分区

  • 标签: 碳收支 碳平衡 城市功能 时空分异 厦门
  • 简介:利用1959—2014年江西省83个国家气象站汛期逐日降水资料,运用要素分析和EOF、REOF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江西省汛期暴雨和区域性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6a来江西省汛期多年平均暴雨日和日暴雨量分布呈从西南至东北递增的特征。4—6月日暴雨频次和当月降水贡献率呈逐月上升趋势,7月上旬略有下降,日暴雨中心大多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落区略有差异。江西省汛期区域性暴雨分为6个分布型态:江西省北部沿江型、江西省中北部型、浙赣铁路东段型、浙赣铁路西段型、江西省中部型和江西省南部型。

  • 标签: 暴雨 时空分布 REOF分析 客观分区
  • 简介:河流水环境容量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理论依据,也是河流水环境管理的科学基础。采用综合标识指数法识别河流水质污染及主要污染指标,对寇河水系水生态功能分区进行水质评价,水生态功能分区是基于对流域水生态系统区域差异的研究而提出的一种分区方法;采用一维稳态水质模型模拟河流水质变化规律,并结合线性规划模型,计算寇河上游水生态较高功能区、寇河中游水生态较低功能区、南城子水生态较高功能区的CODCr和NH4-N的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寇河上游水生态较高功能区CODCr和NH4-N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852.22t·a^-1和47.96t·a^-1;寇河中游水生态较低功能区CODCr和NH4-N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410.33t·a^-1和23.09t·a^-1;南城子水生态较高功能区CODCr和NH4-N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25.23t·a^-1和1.58t·a^-1。

  • 标签: 水质评价 水环境容量 生态功能分区
  • 简介:利用1986—2015年辽宁省60个气象站逐日降雨量观测资料和1986—2015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NationalCenterforAtmosphericResearch,NCEP/NCAR)逐月全球的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区域划分及其分区分布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以划分为Ⅱ区、Ⅲ区、Ⅳ区、Ⅴ区共4个区,比《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中辽宁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多1个Ⅴ区,且相同分区对应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年平均降雨量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分区趋势具有一定指示作用,总暴雨量占总降雨量的比例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分区关系密切,辽宁省水汽输送的特征和地形地势是形成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区域分布差异的内在成因。

  • 标签: 海绵城市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设计降雨量 总暴雨量占总降雨量的比例
  • 简介:城市不同下垫面与建筑物空间形态对近地表气温等微气候要素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展城市气温时空变化模拟与影响因素分析,对于城市热环境评价与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高空间分辨率Geoeye-1立体影像,在建筑物高度、下垫面覆盖类型信息提取的基础上,选择南京一中、光华东街、玄武湖、头陀岭4个区域,采用ENVI-met微气候模式,以城市基本气象站南京站的实时气象数据作为背景气象场,模拟不同区域近地表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ENVI-met模拟气温与实测值之间吻合程度较高;在空间分布上,南京一中与光华东街区域气温时空分布规律总体相似,但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使得局部区域气温变化不同,玄武湖区域气温由陆地中心向外围呈递减趋势,而头陀岭地形复杂多变,白天气温变化剧烈,夜间空间变化较小。

  • 标签: 近地表气温 ENVI-met模式 微气候 城市空间形态 模拟
  • 简介:城市通风廊道能增加城市空气流通能力,缓解城市热岛,为了定量评估城市通风廊道的气象效应,本文采用区域边界层化学模式(RBLM-Chem),利用杭州市高分辨率地表类型、城市建筑等资料,开展了杭州市通风廊道影响的模拟研究,模式水平分辨率为250m。本文针对冬季和夏季两个典型个例进行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夏季个例时间为2013年8月12日,盛行南风,风向顺着通风廊道;冬季个例时间为2014年1月28日,盛行东风,风向垂直于通风廊道。主要结论如下:城市绿色通风廊道有增加风速、降低气温、提高湿度的作用,与没有通风廊道的情况相比,夏季风顺着廊道方向时,廊道区域风速平均增加可达1.4m/s,廊道区域内60m高度风速平均增加可达1m/s。而冬季风垂直于廊道时,廊道区域风速增加较小,仅有0.5m/s左右。通风廊道夏季降温幅度平均可达2.7℃,冬季降温幅度较小,仅有0.6℃左右。通风廊道对气象场的影响随风向向下游延伸,夏季在通风廊道下游250m处,风速增加、气温下降、相对湿度增加最大值分别为1.5m/s、2.9℃、3.1%,即使在通风廊道下游1500m处,最大降温仍有1.2℃。

  • 标签: 杭州 城市气候 城市通风廊道 RBLM-Chem模式
  • 简介:气温是常规地面气象观测的基本要素,其观测方法和误差直接关系到对大气过程的理解和预报精度。开展不同气温观测系统间的对比和分析,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较性,对大气科学以及天气气候的预测、预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的对比实验数据,分析了百叶箱气温观测系统和通风防辐射罩气温观测系统的数据差异,讨论了系统误差与环境温度以及辐射误差与太阳辐射和环境风速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相应的订正方法,最后对订正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与通风防辐射罩的气温数据相比,百叶箱的气温数据偏高,其中夜间平均偏高0.19°C,白天平均偏高0.29°C;系统误差是环境温度的一元线性函数,气温每升高1°C,系统误差就会增加0.006°C左右;辐射误差是太阳辐射与环境风速互相耦合作用的结果:太阳辐射有较强的增温效应,与辐射误差呈现近似的抛物线函数关系;环境风速有较好的冷却效应,与辐射误差呈现出近似的负指数函数关系;经误差订正后,夜间和白天的数据误差均减小到了0.0°C,-0.2-0.2°C的样本比例分别从订正前的64.5%和45.3%提高到了83.7%和80.6%,一致率提高到了92.3%和96.0%。

  • 标签: 百叶箱 通风防辐射罩 气温 对比 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