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9 个结果
  • 简介:利用中国西部280站地面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OLR资料,采用EOF、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西部OLR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西部秋季OLR高值区与降水低值区相吻合,OLR低值区偏于降水高值区一侧。秋季OLR和降水具有显著的反相变化趋势。(2)西部秋季各月OLR与降水有大片显著的负相关区存在,在西北和东南象限OLR与降水的反位相变化关系更加密切,9月负相关显著区最大。(3)通过EOF分析,南疆盆地—青海高原西北部,是西部OLR变化最敏感的地方。分析敏感区OLR变化对秋季降水的影响,同期9月当吐鲁番OLR异常增大(减小)时,南疆西部、青海高原北部、甘南高原—陇中区域的降水偏多(少),西藏—川西高原降水偏少(多);10月内蒙西部OLR异常与新疆、陕北、川北、桂西有显著的反相变化;11月塔克拉玛干沙漠的OLR异常与陕西降水有显著的反相变化。异常敏感区OLR对秋季降水影响的前期月份主要是上年12月、当年4~6月和8月。(4)青藏高原OLR低值中心,从冬到夏向东向南移动。同期9月高原OLR低值升高,西藏高原降水增多、高原东北侧降水减少,10月高原OLR升高,高原降水增多、河西中部降水减少,11月两者无明显关系。对秋季降水影响的前期月份主要是当年1月、3月和6月。

  • 标签: 中国西部 秋季降水 OLR EOF分析
  • 简介: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的若干条冰川区域采集雪和冰芯样品,分析了雪冰样品中的黑碳,并模拟了雪冰黑碳产生的辐射强迫。我国西部雪冰黑碳的平均浓度为63ng/g,高于北半球其他地区的实测结果。影响雪样黑碳浓度空间分布格局的主因是周边的排放源。模拟结果显示,黑碳在中国西部冰川雪表的沉降产生的平均辐射强迫为(+4.0±2.0)W/m^2。喜马拉雅山中段的东绒布冰芯记录揭示黑碳主要来源于南亚,经印度夏季风输送;1951年以来黑碳的平均浓度为16ng/g,产生的月平均辐射强迫在2001年夏季超过了+4.5W/m^2。南亚排放的黑碳可能抵达青藏高原南部腹地,对青藏高原的冰川表面能量平衡有一定影响。

  • 标签: 黑碳 辐射强迫 冰芯
  • 简介:2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综上所述,西部山区农业气候等自然资源丰富多彩,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大农业的综合整体优势,并有联系东西部经济、向西南周边国家开放的区位战略优势,是我国经济发展潜力最大、效益最高和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开发前景广阔。其开发利用途径讨论如下:

  • 标签: 农业气候资源 开发利用途径 亚热带山区 经济发展潜力 中国热带 战略优势
  • 简介:利用1961—2007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地面气候资料国际交换站数据集台站降水距平百分率资料,分析了西北西部干、湿年夏季的水汽输送差异。结果表明,北疆偏湿润年,在对流层中、低层有一支源于阿拉伯海的异常水汽输送通道,它向西北方向流经波斯湾后折向东北方向流入北疆,这是热带海洋水汽输送进入北疆的最短路径。南疆—河西走廊西部偏湿润年,异常水汽通道主要是位于对流层中、低层的一支源于北方的水汽输送带,它作反气旋式运动后以偏东气流的形式流入河西走廊西部及南疆,由于该水汽输送源自北方,水汽含量小,这可能是造成该地域极度干旱的直接原因之一;另一支更弱的异常水汽通道位于对流层高层,它源自阿拉伯海,流经印度半岛后折向北,越过青藏高原后进入南疆。

  • 标签: 西北地区 水汽输送 干旱 湿润
  • 简介:浙江省是国内主要旅游区之一,春秋两季是旅游旺季。我省地处中纬度地带,沿海、内陆平原、山地、丘陵交叉分布,各地气候差别很大。从气候资源来区划旅游区域与路线,提供最佳旅游时段,是开拓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旅游与气候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旅游气象服务系统,为旅游部门提供必要的气象信息。

  • 标签: 气候资源 气象服务 服务系统 气候副区 内陆平原 气候分析
  • 简介:旅游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设既是旅游气象服务精细化、人性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有效保护游客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旅游气象灾害预警主要包括集中观测信息和发布预警信号两个部分,需要高科技气象观测站支持、政府各主管部门联动、预警信号规范化和多种广泛有效传播手段等因素的协同创新。旅游气象灾害预警还需要游客认知和理解气象科普知识和灾害预警常识,积极配合、互动,自救并防灾减灾。旅游景区是旅游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设不可忽视的重中之重,不仅需要有效防灾、减灾以保护游客安全,还要注意防御气象灾害对景区的损害。今后,可以围绕大幅增加旅游气象灾害预警建设资金和人才投入、发展高科技提高气象灾害预报水平、推进旅游气象灾害预警法制化、常态化和鼓励环境保护、倡导可持续的旅游方式等方面以深化旅游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设。

  • 标签: 旅游气象服务 旅游气象灾害预警 旅游景区
  • 简介:通过对1983年7月29—30日的暴雨过程的分析发现,这次暴雨的触发机制,主要是西南急流及700hPa西南低涡北抬。而与这支西南急流相伴随的,处于副高西侧的暖湿平流为能量不稳定区。能量锋则是这次暴雨发生的启动机制。

  • 标签: 暴雨 物理量 分析
  • 简介:根据阿勒泰地区1954—2008年气象资料,分析阿勒泰地区气温、风速、相对湿度等特征,利用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分析和评价阿勒泰地区旅游气候资源,得出阿勒泰地区4—10月为旅游适宜期,最佳旅游期为5—9月。阿勒泰地区旅游舒适气候的评价为阿勒泰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旅游者选择最佳旅游季节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旅游气候资源 旅游舒适指数 评价
  • 简介:利用泰山气象站1954—2010年57年的观测资料,对泰山降水、气温、大雾、大风、日照、相对湿度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气象条件进行了统计分析,对“五一”、“十一”旅游黄金周期间1—7日的天气情况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统计分析,为广大游客选择最佳旅游时机、观赏泰山自然奇观提供了准确、科学的气象依据。

  • 标签: 泰山旅游 气候 统计 分析
  • 简介:从适宜旅游事业发展和人体健康的角度,分析庐山的气温、降水、风、雾、降雪等气候要素,得出庐山气候条件适合旅游和疗养事业发展的结论,并对庐山气象台如何进一步做好旅游气象服务,开发旅游气候资源作了一些思考。

  • 标签: 气候资源 旅游 健康
  • 简介:利用改进的甚高分辩率扫描辐射仪(AVHRR)资料,在多光谱判识的基础上提取积雪信息的计算方法,并由此得到积雪遥感动态监测结果;同时,利用我国短时间序列的积雪资料,统计计算了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和东北地区冬季积雪覆盖率,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积雪覆盖特征和变化规律;补充了常规气象台站对我国西部地区积雪监测和分析的不足.

  • 标签: 西部地区 冬季 光谱特征 雪盖 遥感 辐射
  • 简介:本文从西部科技情报工作的现状分析着手,分析了西部科技情报工作目前所处的水平与存在的差距,提出了西部开发中科技情报工作建设的措施,并针对科技情报服务工作在西部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改进与完善的建议。

  • 标签: 科技情报工作 西部大开发 信息服务 信息资源 文献保障率
  • 简介:文章对内蒙中古西部大暴雨的形成机制作了初步探讨。指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与华北高压脊结合之后,可提供大尺度低空偏南急流形成及南方水汽直输本区的背景。如果同时有中纬度高空偏西急流存在,则两者的耦合作用,在华北高压后部,形成了重力生波不稳定发展的条件,于是垂直环流和非热成风相互作用,同期发展。由调整变化又促成了低空西南急流的发展并与原有的大尺度低空偏南气流相叠加,进一步加强了水汽向本区输送。因此,在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中间的地区,既有丰富的水汽来源,又有强烈的抬升凝结条件,形成了产生暴雨的物理基础。再加上西来冷空气入和地形作用,就使得内蒙古中西部成为易发生大暴雨的地区之一。

  • 标签: 暴雨 内蒙古 形成机制 低空急流 水汽条件 冷空气
  • 简介:在客观分析西部边远地区经济社会状况的基础上,通过东西部科普现状的对比分析,探讨了西部边远地区结合实际发展气象科普事业的方法和途径,并对当前气象科普工作存在的体制方面的问题,探讨了改进的技术措施。

  • 标签: 科普工作 西部 气象 地区发展 边远地区 经济社会
  • 简介:针对胡杨林观赏旅游对气象条件依赖性强的特点,利用额济纳旗198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初步分析额济纳旗胡杨林旅游最佳时间和各气象要素对本地区旅游出行的影响,为合理安排旅游时间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①额济纳旗胡杨林景区的旅游期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之间,旅游黄金时间为10月5日至10月17日(近30a平均时间);②额济纳旗胡杨林旅游时节降水、风速对旅游出行影响不大,但游客应要做好白天的防晒、降温、保湿的同时要做好夜晚户外活动的保暖等相应的准备.

  • 标签: 额济纳旗 胡杨林 旅游气象条件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6h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23—24日发生在陕西中西部地区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高与登陆台风"灿都"间形成的偏南暖湿急流、中低层低涡切变线是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深厚略倾斜的高空冷涡为暴雨区高空干冷侵入创造条件,为大暴雨发生积累大量不稳定能量;对流层高低层湿位涡"正负区垂直叠加"的结构是暴雨发展的有利配置,暴雨区发生在700hPa湿位涡正压项的零线附近及负值区等值线密集区中。

  • 标签: 暴雨 低涡切变线 湿位涡 低空急流
  • 简介:1永安市地理环境与主要旅游资源永安市位于闽中偏西,闽中大谷地南端,沙溪河中游地段,处于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的过渡地带,大约界于东径116°56′~117°47′E,25°33′~26°12′N,东西宽82公里,南北长约71公里,全市面积2942平方公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4A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桃源洞一鳞隐石林、堪称“天然生物种子基因库”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天宝岩、“闽中瑰宝”一槐南安贞堡等诸多景点。除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外,永安还有独特的与之相媲美的地方传统文化,

  • 标签: 旅游资源 永安市 气候资源评价 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 地理环境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EC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23—26日南疆西部一次暴雨强对流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由带状分布向双体型调整、中亚低涡形成后发展移入南疆是此次暴雨强对流发生的天气背景。强对流发生前各种对流参数变化明显,较强的对流有效位能、强烈的垂直风切变、0℃层和-20℃层高度适宜,这些均有利于短时大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的发生;(2)除中亚低涡自身携带水汽外,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南海水汽输送为强降水区提供了充足水汽源,尤其是中低层的东南风急流辐合为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水汽辐合的动力条件;(3)23日短时大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由生命史达7h、最低TBB达-36℃的中-β尺度对流云团相继造成,其中,造成短时大冰雹的中-β尺度超级单体最强回波(60dBZ)高度达4km、50dBZ回波高度达-20℃层高度,而短时强降水由断裂弓形回波、飑线型弓形回波下的中-β尺度对流风暴造成;25日短时强降水由层积混合云中2个最低TBB达-44℃的中-β尺度对流云团快速移过造成。

  • 标签: 短时强降水 冰雹 水汽输送 超级单体风暴 飑线型弓形回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