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7 个结果
  • 简介:利用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辽宁中部城市沈阳、鞍山和本溪大气成分站能见度颗粒物连续监测资料,分析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颗粒物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各城市能见度具有明显月和季变化,峰值出现在3月或5月,谷值出现在12月或1月;各城市能见度颗粒物PM10、PM2.5和PM1质量浓度均呈负相关关系,但其最优拟合关系方程及决定系数R2不同。从拟合方程来看,沈阳市雾霾污染时采用倒数曲线y=b1+b1x拟合效果相对较好,全年采用指数曲线y=b0e^b1x拟合效果较好;鞍山市采用对数曲线y=b0+b1lnx或指数曲线y=b0e^b1x拟合效果较好,本溪市采用倒数曲线y=b0+b1/x或对数曲线y=b0+b1lnx拟合效果较好。从决定系数R2来看,沈阳和本溪市能见度颗粒物质量浓度总体相关最好,鞍山市能见度颗粒物质量浓度总体相关性相对较差。颗粒物细粒子PM2.5和PM1拟合能见度效果较好,且在雾霾污染时拟合效果更好,说明细粒子对能见度影响更明显。

  • 标签: 能见度 颗粒物 相关分析
  • 简介: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0.5°×0.5°)、探空观测资料及中国降水月值格点数据分析了冬季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大气水汽含量平均特征、高原湿中心区域水汽收支特征及其中国降水关系。结果发现:冬季高原东南部地区存在湿中心,对应着水汽含量标准差大值中心;高原湿中心区域水汽从西、南边界输入,东、北边界输出,净水汽收支多年平均为水汽"盈余";该区域冬季净水汽收入、支出34a总趋势是增加,而净水汽收支是减少,但三者均存在4~6a左右周期;冬季该区域净水汽收入对南疆、高原东部—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降水有较好指示性,净水汽支出对西南—华南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有较好指示性,净水汽收支则可表征高原东部及邻近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降水;冬季该区域异常多(少)水汽支出年时,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多),水汽输送场不(有)利于水汽向我国南方输送及辐合,即其水汽支出强弱反映了水汽输送强弱和我国降水分布,体现出水汽收支通过环流对降水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冬季高原湿中心区域 水汽收支 降水 相关
  • 简介:利用NASA/AVHRR982—2006年NDVI(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数据和江西省79个气象站1982—2005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江西省植被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年降水和不同时空尺度植被NDVI间相关关系。结果发现:1)降水在季节和年尺度上变化均不明显;年植被NDVI未发生显著变化,春季植被NDVI呈显著上升趋势,夏、冬两季呈显著下降趋势。2)当植被NDVI空间尺度达到9×9(即36km×36km,可称为"最优时空尺度")时,二者相关系数基本稳定,说明年降水和该空间尺度植被关系能较好地反映出降水植被相互关系。3)各季节降水不同时空尺度下植被NDVI关系表现为除秋季外,其他3个季节降水均与植被NDVI显著相关,但之对应植被NDVI"最优时空尺度"不尽相同。因此,考虑到不同时空尺度植被NDVI降水之间关系存在较大差异,在今后研究二者之间关系时,必须充分考虑时空尺度对研究可能带来不确定性。

  • 标签: 植被NDVI 降水 相关响应 时空尺度
  • 简介:近年来,以细颗粒物(PM2.5)为主要污染物北京地区大气污染已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环境问题。本文利用2013年北京市密云地区上甸子国家气象观测站和区域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PM2.5监测数据和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北京地区PM2.5浓度气象条件之间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气象因素对PM2.5污染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降水、日照时数对PM2.5浓度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降水和日照时数增加,PM2.5日平均浓度和日最高浓度均呈显著下降;相对湿度对PM2.5浓度有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相对湿度增加,PM2.5浓度显著上升;最大风速PM2.5浓度呈倒U型关系,较低风速将导致PM2.5污染增加,但风速达到一定级别时,可有效促进污染扩散,降低PM2.5浓度。北京地区夏季PM2.5污染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季节。

  • 标签: PM2.5 气象要素 相关
  • 简介:地下水资源是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重要水源之一,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2007~2013年降水和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吉林省中西部浅层地下水位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降水关系。结果表明:(1)2007~2013年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平均地下水位总体呈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升高空间分布特征,且年内及年际变化中、西部区域差异较大。其中,西部地区地下水位年内波动幅度较小,且各测站年变化趋势差异较大,而中部地区年内波动变幅较大,且除长春站年变化幅度不大外,其余测站均呈上升趋势;(2)中部地区各测站年均、月均地下水位年、月降水量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地下水补给主要源自降水量入渗,而西部地区各测站地下水位降水量相关性不显著,地下水位埋深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3)降水对地下水位影响表现在:年均浅层地下水位年降水量整体保持一致变化趋势,降水量影响着浅层地下水位变化幅度;汛期前后地下水位变化及变幅汛期降水量有密切关系,且丰水年枯水年汛期降水对春季地下水开采缓解作用略有不同。

  • 标签: 地下水位 时空分布规律 降水量 相关性 吉林省中西部
  • 简介:为明确北疆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合理灌溉制度,利用北疆地区22个气象站49a(1962~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运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北疆地区1962~2010年参考作物蒸散ET0(referencecropevapotranspiration),并用Mann-Kendall方法对其进行突变检验,基于ArcGIS9.3空间分析功能模块对北疆参考作物蒸散进行了空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ET0在1983年发生向下突变,ET0在时间分布上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受该地区相对湿度和风速影响;ET0从北疆东北部和西南部向中间逐渐升高,东南部和西部表现略高,具有明显区域差异;4~10月ET0对全年ET0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 标签: 参考作物蒸散量 时空特征 北疆地区
  • 简介:过去数十年北极地区冰减少成倍加剧了亚欧地区寒冬出现,在线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一项研究得出上述结论。不过,这种寒冬高频率出现趋势可能会在未来减少,因为到21世纪末期,气候变暖带来影响有可能超过海冰减少带来影响。

  • 标签: 北极地区 寒冬 冰量 地球科学 高频率 气候变
  • 简介:按照宝鸡市气象局气象行政执法"三化"活动实施方案要求,2014年3月24—28日,凤翔县气象局行政执法人员配合市气象局执法大队赴麟游县开展市县联合气象行政执法检查。市县联合开展气象行政执法目的是"探索市县两级联合执法机制,弥补气象行政执法薄弱环节,提高基层执法能力,确保气象行政执法文明、规范、高效,为宝鸡气象事业走在全省前列提供坚强保障。"

  • 标签: 气象事业 三化 实施方案 麟游县 标准制定 法制观念
  • 简介:近年来,防雷减灾社会管理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防雷安全社会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防雷技术服务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较好地履行了防雷社会管理职能,防雷减灾工作成效显著。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家进一步简政放权,对防雷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当前防雷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探索措施应对防雷减灾工作新挑战,促进防雷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 标签: 社会管理 防雷减灾 防雷技术 防雷工作 防雷安全 主管机构
  • 简介:利用1960—2009年武汉市城区郊区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相同气候季节划分方法,系统分析武汉市城区郊区气候季节起始时间、季节长度变化趋势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980—2009年武汉市城区入春、入夏时间比郊区分别提前10d和5d,入秋和入冬时间城区比郊区推迟;夏季长度城区比郊区长12d,冬季、春季长度城区比郊区短6d和5d。1960—2009年武汉市四季平均起始时间城区郊区差别较小,但四季最早及最晚出现时间年际差别较大;入春、入夏时间城区郊区均提前,入秋和入冬时间均推后,但城区四季变化较显著,郊区仅入秋变化显著;城区夏季长度呈极显著延长,冬季长度呈较显著缩短,城区春季、秋季及郊区四季长度变化均不显著。2000—2009年武汉市城区郊区季节起始时间和季节长度变化较大,这是因为近10a武汉作为中部地区崛起支点,城区发展迅速。

  • 标签: 气候季节 起始时间 季节长度 城区与郊区
  • 简介:为了实时监控青海省各级气象台站气象信息传输及时性和准确性,并能统计和分析气象资料传输及时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SQLServer数据库青海省气象信息传输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B/S方式,在JAVA环境下开发完成,信息实时监控结果以表格形式显示,以Excel表格形式导出;实现了任意时段、任意信息报类和任意气象台站传输及时率统计。该系统界面友好,通过业务化应用,可及时发现气象信息传输过程中出现逾限报或缺报,也可及时分析掌握全省各级气象台站气象信息传输及时率。

  • 标签: 数据库 统计 传输及时率 逾限 缺报
  • 简介:为了了解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发生规律,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进行防灾减灾,从而实现冬小麦高产稳产,本文选取冬小麦晚霜冻有害积寒和频度(危险性)、冬小麦种植面积(暴露性)、灌耕比和单位提灌面积机井数(脆弱性)等风险评价指标建立风险评价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冬小麦晚霜冻风险评价指标权重,构建冬小麦晚霜冻风险评价模型。基于1984~2013年气候数据对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进行风险评价,根据冬小麦晚霜冻风险评价模型,应用ArcGIS进行栅格计算,得到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风险区划图。结果显示:商丘东部、周口、漯河、驻马店大部、信阳和南阳局部晚霜冻风险指数高,在0.289~0.483之间,为晚霜冻高风险区;而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以及郑州、安阳、鹤壁、新乡等地区大部晚霜冻风险指数较低,在0.123以下,为晚霜冻低风险区。最后根据历史统计资料计算晚霜冻指数和本文研究结果对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风险区划图提取值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达到0.78,表明本文所得到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风险区划结果和历史统计结果相符。

  • 标签: 层次分析法 危险性 暴露性 脆弱性 风险评估模型 有害积寒
  • 简介:2015年1月9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副局长宇如聪等领导到气科院调研指导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郑国光局长一行听取了端义宏院长专题汇报,并与气科院领导班子成员以及院各科研机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交流研讨。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消息 科技体制改革 气象现代化 主要负责人 科研机构
  • 简介:2015年1月7日,NCEP/NOAA环境模式中心李旭博士应邀访问气科院,并做了题为“数值天气预报中海洋因子改进”学术报告。李旭博士介绍了目前海温分析现状和在海温分析中观测资料使用等方面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科学基础和方案。张人禾研究员主持了报告会。

  • 标签: 交流 合作 数值天气预报 环境模式 学术报告 观测资料
  • 简介:使用RHtest均一化方法结合元数据信息对中国825个基准、基本站地面气压月值数据进行均一性检验订正,结果发现有400个站气压数据均一,425个站存在系统误差。对于后者,使用静力模式订正可消除255个站系统误差,另外170个站采用均值订正,均值订正断点共245个。对气候趋势和个例分析表明,上述方法对气压数据均一化订正效果明显。均一化之后站点气压长期趋势空间一致性更好,中国东南沿海和西北部新疆地区气压表现出下降趋势,中部地区主要表现出上升趋势。

  • 标签: 均一性 气压 中国825站 RHtest
  • 简介:干旱是全球各地区普遍存在一种气候现象,也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一种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化和社会发展加剧了干旱影响程度,增强了干旱灾害风险,给全球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安全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提高干旱监测和早期预警技术水平是应对、管理干旱和减轻干旱脆弱性基础。近30a来随着全球对地观测技术迅速发展,卫星遥感监测干旱技术取得很大进步,在全球干旱监测和早期预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但是,干旱是多学科交叉复杂问题,其发展过程缓慢、时间和空间表现特征差异很大,遥感监测干旱技术在应用中还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对抗旱防灾提供支撑力度仍不够。本文在简要总结卫星遥感监测干旱应用技术基础上,对各种指数(模型)应用中存在问题进行评述,指出卫星遥感干旱监测面临主要技术问题和未来发展机遇;针对我国卫星遥感干旱应用现状,提出了亟待解决主要问题和应该努力方向。

  • 标签: 干旱 卫星 遥感 干旱指数 进展
  • 简介:1引言根据中央精神和福建省气象局党组要求,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要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和党组织建设,

  • 标签: 党组织建设 干部工作 退休 思想政治建设 气象局 福建省
  • 简介:为了进一步认识闪电活动对流层氮氧化物关系及更准确地估算中国地区闪电产生氮氧化物(LNOx)总量,选取人口稀疏,工业生产水平较低青藏高原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LIS(LightningImagingSensor)和GOME-2(TheGlobalOzoneMonitoringExperiment-2)卫星探测仪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中部区域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闪电对流层NO2垂直浓度(VCD)月均值资料时空分布特性和相关性。在此基础上,结合Beirleetal.(2004)LNOx估算方法,估算了中国内陆地区LNOx产量。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NO2闪电在年际趋势、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上保持很好一致性,闪电密度NO2VCD线性拟合相关系数为0.84,这表明青藏高原地区NOx受人为源影响小,是研究LNOx理想区域。基于拟合结果,估算得到中国内陆地区LNOx年均产量为0.15(0.03-0.38)Tg(N)a^-1。这一结论进一步缩小了以往研究中中国地区LNOx产量估算不确定范围,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闪电在中国气候变化中重要作用。

  • 标签: 青藏高原 闪电 LNOx 对流层
  • 简介:为明确山区牧民对气候变化趋势和极端气候事件感知适应现状,对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甘肃省肃南县大河乡、天祝县祁连乡418户牧民家庭进行入户走访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牧民对当地近20年气温升高感知度较高,对降水量变化感知程度较低,对近期牧业影响较大极端气候事件感知度较高。牧民针对感受到不同极端气候事件采取了有差别的应对措施。储备草料、修建圈舍和暖棚、处理牲畜和外出打工是主要适应措施。牧业服务、贷款支持和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提高牧民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山区牧民 气候变化 气候灾害 感知与适应
  • 简介:气温是常规地面气象观测基本要素,其观测方法和误差直接关系到对大气过程理解和预报精度。开展不同气温观测系统间对比和分析,保证观测数据准确性和可比较性,对大气科学以及天气气候预测、预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对比实验数据,分析了百叶箱气温观测系统和通风防辐射罩气温观测系统数据差异,讨论了系统误差环境温度以及辐射误差太阳辐射和环境风速之间关系,给出了相应订正方法,最后对订正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通风防辐射罩气温数据相比,百叶箱气温数据偏高,其中夜间平均偏高0.19°C,白天平均偏高0.29°C;系统误差是环境温度一元线性函数,气温每升高1°C,系统误差就会增加0.006°C左右;辐射误差是太阳辐射环境风速互相耦合作用结果:太阳辐射有较强增温效应,辐射误差呈现近似的抛物线函数关系;环境风速有较好冷却效应,辐射误差呈现出近似的负指数函数关系;经误差订正后,夜间和白天数据误差均减小到了0.0°C,-0.2-0.2°C样本比例分别从订正前64.5%和45.3%提高到了83.7%和80.6%,一致率提高到了92.3%和96.0%。

  • 标签: 百叶箱 通风防辐射罩 气温 对比 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