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克氏库克(Kocuriakristinae)、粪肠球菌(Streptococcusfaeca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鼠伤寒沙门氏(Salmonellatyphimurium)、阪崎肠杆菌(Enterobactersakazakii)和绿脓假单胞(Pesudomonaspyocyaneum)为受试,采用滤纸片法检测桦褐孔(Inonotusobliquus)发酵浸膏各极性部位的抑活性。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确定了桦褐孔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乙酸乙酯层抑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桦褐孔发酵浸膏的乙酸乙酯层抑活性较强,通过分离纯化,从该层分离得到了苯甲酸,并确定为主要抑活性成分。

  • 标签: 桦褐孔菌 发酵浸膏 抑菌活性 苯甲酸
  • 简介:研究了3种枝状地衣乙酸乙酯提取液对水霉病主要病原绵霉菌丝的体外抑效果。菌株分离自河流水体,经培养、形态观察及ITS区序列测定比对,鉴定为两绵霉Achylabisexalis。结果显示枝状地衣黑穗石蕊、中国树花、地茶的乙酸乙酯浸提液均对两绵霉有抑制作用,最低抑制浓度均为800mg/L;在供试浓度为3200mg/L时,3种地衣提取物均能完全抑制菌丝的生长。

  • 标签: 枝状地衣 乙酸乙酯 两性绵霉 抑菌作用
  • 简介:应用不依赖于培养方法的分子技术,研究堆肥中真菌群落的组成及其随温度变化的现象,正在修正以往人们对堆肥过程中重要真菌类群的认识。另外,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利用虽有限,但已经较先前开始时揭示出更大、更多样化的菌物群落特异性。嗜热菌物种的数量,潜在地促进了先前研究的非特异性嗜热菌物种被大量发现,这些菌物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技术应用潜能。

  • 标签: 堆肥 嗜热真菌
  • 简介:粪生菌物和炭角科真菌是约翰·韦伯斯特先生钟爱的众多菌物类群中的2个。大多数的炭角是腐生的或具弱致病,还有一些是内生。炭角是世界分布真菌,主要生长在被子植物的木质部分。目前所研究的大多数炭角都生长在这些基质上。炭角科下约有75个属,其中4个属是粪生的,且目前主要有关其分类方面的研究,而对鹿角的总体分布、发生规律和生态学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采集到的1386份草食动物粪便样品为材料,通过湿室培养和检验,共获得12326个记录,其中255个为粪生炭角,作者对这些炭角的发生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及对其形态进行了补充观察。

  • 标签: Hypocopra Podosordaria 孔座壳属 基质偏好性 Wawelia
  • 简介:腐木担子菌丝拮抗是真菌群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同时菌丝拮抗已有研究,且其中大多集中在两种交互作用上,而不是像自然界中发生的多物种交互作用。不同时期真菌演替群间的三方交互作用模式在琼脂培养基上被建立,揭示了与真菌两两互作不同的三方交互作用结果。进一步研究显示,物种空间定位也影响交互作用的结果,两个竞争群中群边缘菌丝比两者之间的菌丝更易竞争成功。然而,麦芽糖培养基实验显示额外增添的营养并未影响两两相互作用的结果。拮抗策略的差异显而易见,比如原毛平菌索是竞争者的过度生长的结果,而毛韧革的菌丝是受抑制生长的结果,但这些策略与以往的研究报道不同,很可能是培养基质的不同导致的,今后可将不同的天然木质资源进行组合来验证。

  • 标签: 拮抗 群落动态 真菌 相互作用 木腐烂 多种
  • 简介: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蜡状芽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大肠杆菌、鼠伤沙门氏及肠炎沙门氏为测试菌种,对从西洋参(PanaxquinquefoliumL.)的茎和叶中分离得到的36株内生真菌进行抑活性试验,并测定活性菌株的代谢产物和不同极性物质对测试病菌的抑活性。试验筛选出2株具有明显抑活性的内生真菌,它们的代谢产物和不同极性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状芽胞杆菌的抑效果最佳,其中胞外多糖和正丁醇提取物的抑效果较好。

  • 标签: 西洋参 内生真菌 抑菌活性 胞外多糖 正丁醇提取物
  • 简介:中国北回归线附近的一些地区具有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很少有的优良的植被条件,许多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基于作者收集的标本和文献考证,本文记录了121种被报道分布于这一地区(22°38’~24°14’N)的黏,它们分属于6目28属,其中,广东有43种,广西有31种,云南有67种,台湾有40种;鹅绒目1种,刺轴目3种,无目20种,团毛目32种,绒泡目49种,发网目16种。

  • 标签: 黏菌 物种多样性 分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