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来源于人的表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为其进一步作为皮肤组织工程中的种子细胞或临床应用奠定前期研究基础。方法取3~9岁健康儿童包皮环切术后包皮,经分离酶处理分离真表皮,再将表皮以胰蛋白酶消化为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有血清培养基DMEM和无血清培养基K-SFM中进行细胞培养,观察表皮细胞生长融合情况及克隆形成率。结果表皮细胞在DMEM和K-SFM培养液中均能融合成片,但在K-SFM中的融合成片时间明显短于在DMEM中所需时间;在K-SFM中2周时克隆形成率显著高于在DMEM中的克隆形成率。结论两步酶法分离表皮细胞接种于K-SFM中培养,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表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 标签: 表皮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技术 血清
  • 简介:参照人的T细胞分离方法用于猪T细胞分离,经二次绵羊红细胞分离的T细胞,用PHA从功能上鉴定获得纯度很高的T细胞,能进一步用于有关T细胞方面研究。

  • 标签: T细胞 绵羊红细胞 分离方法 鉴定 PHA 研究
  • 简介:目的分离和培养615小鼠的ES细胞集落,为建系打下基础.方法以PMEF为饲养层分离615小鼠的ES细胞集落,进行无饲养层培养,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结果ES细胞集落的出现率和传代成功率为22.6%和0.94%,其ALP染色阳性,具有稳定的二倍体核型,可自发分化为多种类型的细胞.结论成功分离和培养了615小鼠的ES细胞集落.

  • 标签: 615小鼠 ES细胞集落 分离 鉴定 近交系 细胞系
  • 简介:目的为了获得组织结构完整、功能正常的子宫内膜样本以进行胚胎着床的体外研究。方法作者比较了剪碎法、刮取法和挤压法取得子宫内膜的效果。结果挤压法得到的小鼠子宫内膜呈圆形条状;子宫内膜组织结构完整,具有内膜上皮并包含腺体、血管的基质;意外发现子宫系膜侧的子宫内膜缺损。结论挤压法是获取子宫内膜进行相关研究的理想方法。

  • 标签: 子宫内膜组织 小鼠 缺损 取法 正常 体外研究
  • 简介:目的建立分离纯化非肥胖性糖尿病(NOD)小鼠胰岛的方法,并对其体内外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改良的胶原酶消化结合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纯化NOD小鼠胰岛。应用体外糖刺激实验检测分离纯化的胰岛功能,以及通过监测移植小鼠的血糖、体重变化及糖耐量实验对移植胰岛的体内生物学功能进行分析,并通过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肾被膜下移植胰岛的存活情况。结果胰岛产率为(116±12)个胰岛/胰腺,纯度〉90%。体外糖刺激实验结果显示,NOD小鼠胰岛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水平明显低于KM小鼠胰岛。胰岛移植实验显示,移植胰岛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体重和糖耐量,但改善作用一般仅能维持2周左右。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肾被膜下可见胰岛素阳性的胰岛细胞团,并且在残存的移植胰岛细胞团周围存在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通过改良的小鼠胰岛分离方法可由NOD小鼠分离得到大量较高纯度的胰岛,可用于今后探索如何阻断自身免疫损伤保护移植胰岛的研究。

  • 标签: 非肥胖性糖尿病 胰岛 分离纯化 移植 小鼠
  • 简介:目的探讨兔肠道组织抗菌有效成分的组成及其性质.方法将新鲜兔小肠组织匀浆,经高温处理,乙酸浸提后,检测抗菌活性,再经SephadexG100和SephadexG75凝胶柱过滤层析,收集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组分,经SDS-PAGE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后,为一条蛋白带,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3×103.用琼脂糖弥散法和活菌计数实验检测纯化物对9株细菌的抑菌作用.结果分离得到一种纯的兔肠源抗菌蛋白,纯化的兔肠源抗菌蛋白对9株细菌的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杀菌率介于78%与98%之间,显示了较强的抗菌活性.结论初步显示了兔肠源抗菌蛋白在细菌性疫病的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小肠 组织提取物 抗菌蛋白 抗菌活性
  • 简介:目的为了寻求一种新的小口径血管代用品,建立异种移植的动物实验模型,以观察异种移植物的安全性、可靠性、通畅性及组织学改变。方法共采用17只杂种雌性犬,实验组10只,植入经环氧化物处理的猪血管移植物;对照组7只,植入人造血管。手术方法为右侧股动静脉瘘。术后通过超声和血管造影方法来观察移植血管的通畅性,并在术后3月将移植物取出,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移植前后移植物的组织学改变。结果术后第一周、二周行Doppler超声检查结果,两组动静脉瘘均通畅,2周内血管通畅率为100%。术后3个月动脉造影检查后,生物血管组(PG)通畅5只,通畅率62.5%,e-PTFE组通畅4只,通畅率66.7%。两组数据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月对移植物取材,进行光镜及扫描电镜病理学检查,通畅的生物血管吻合口无狭窄,吻合部位有新的内膜覆盖,周围组织无钙化,有新生的内皮细胞覆盖。结论经环氧化物处理的猪的血管移植物(PG)生物血管作为异种移植物,生物相容性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标签: 异种移植 生物血管材料 小口径 病理学
  • 简介:包括肝螺杆菌(Helicobacterhepaticus)和胆汁螺杆菌(Helicobacterbilis)在内的啮齿类螺杆菌(rodenthelicobacter)已经被公认为是啮齿类实验动物重要的致病菌,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以及国际实验动物理事会早已将其列为啮齿类实验动物必须排除的病原微生物.我国因缺乏模式菌株使这一致病菌的检测方法至今未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版也因此而未将其列入,这已经严重妨碍了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对外交流.

  • 标签: 螺杆菌 实验小鼠 胆汁 啮齿类实验动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分离
  • 简介:目的建立泰泽氏病原体(Ty)纯化方法,获得纯的菌体供抗原研究,为ELISA诊断抗原的制备提供依据;并尝试建立Ty隐性感染血清学抗原检查方法。方法选择特异性抗体包被磁珠,从感染大鼠肝脏中富集和纯化Ty;用SDS-PAGE和Westernblot技术考察纯化Ty的蛋白和抗原图谱;同时用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S)直接检查隐性感染大鼠肠道上皮细胞内的Ty。结果用辛酸-硫酸铵纯化的Ty单克隆抗体M5以0.5μg/10^7beads以上浓度包被抗IgG抗体预结合的磁珠4h,可最大效率地富集Ty;分离反应进行1h,敏感性达到1矿菌体/mL;吖啶黄染色镜检法可以直接、快速地观察到结合于磁珠上的细菌;抗原分析表明,IMS较好地去除了肝组织和真核细胞成分,纯化的TvRJ株具有3个免疫优势的抗原成分,相对分子质量(Mr)分别为160×10^3、116×10^3、55×10^3;此外,IMS法可直接从隐性感染大鼠盲肠上皮细胞中检测到少量寄生的Ty。结论用IMS技术可有效地富集和纯化Ty,并可以作为Ty隐性感染血清学抗原检查的候选方法。

  • 标签: 免疫磁珠 泰泽氏病原体 血清学试验
  • 简介:目的研究青光眼对视网膜脉络膜血液循环的影响。方法选24月龄、体重3.5~4kg的先天性青光眼大耳白兔5只(7只眼),选10只同龄大耳白兔作为对照组。另选10只2月龄、体重2kg大耳白兔前房内灌注生理盐水制成急性高眼压模型。对三组兔进行眼底照像、闪光视诱发电位(FVEP)检查,观察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形态和FVEP的变化。对人工急性高眼压组还进行了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ERG)检查。结果先天性青光眼组与同龄对照组相比视网膜脉络膜末梢血管网明显减少;人工急性高眼压组眼压升高后首先使视网膜脉络膜末梢血管网灌流不足,随着眼压的继续升高脉络膜大血管变细,末梢血管网灌流不足加重,眼压极度升高时脉络膜大血管血流中断。同龄正常对照组的FVEP的主波P100潜伏期是(83±9)ms,先天性青光眼组则为(112±14)ms,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人工急性高眼压组高眼压前为(69±5)ms,眼压60~80mmHg时延长为(81±7)ms,眼压在100~130mmHg时FVEP波形低平,近似直线;眼压恢复正常后2hFVEP的P100潜伏期为(82±8)ms。人工急性高眼压前后FERG变化显著。结论青光眼可以影响视网膜脉络膜血液循环;可使FVEP、FERG发生变化。

  • 标签: 脉络膜 急性高眼压 先天性青光眼 视网膜 人工 大耳白兔
  • 简介:目的结合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和流式细胞术两种方法,对大鼠外周血突变型红细胞进行富集和检测,优化大鼠外周血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方法用20、40和80mg/(kg·bw)剂量的N-乙基-N-亚硝基脲(N-ethyl-N-nitrosourea,ENU)连续3d给予SD大鼠,在染毒前、染毒后第7、14和28天分别采集大鼠外周血,经免疫磁性分离柱富集RETCD59-和RBCCD59-,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对免疫磁珠分离柱前和柱后的外周血红细胞进行计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NU各剂量组的RETCD59-和RBCCD59-发生率均显著升高(P<0.05);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后,可以在3min内完成一个样品的Pig-a基因突变检测,分析的RETCD59-或RBCCD59-细胞数量分别最高可达2×104个或9×104个。结论本研究联合运用免疫磁珠分离术和流式细胞术,建立并优化了大鼠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实现了高通量检测,提高了试验的准确性和效率。

  • 标签: Pig-a基因突变 免疫磁珠分离 流式细胞术 N-乙基-N-亚硝基脲 大鼠 外周血红细胞
  • 简介:目的初步研究巴尔通体在恒河猴体内的存在情况,并分析其柠檬酸合成酶(gltA)的基因序列,判断巴尔通体的种属。方法16只来自福建的恒河猴,用血琼脂培养基分离可能存在的巴尔通体。根据NCBI数据库上的巴尔通体gltA的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以巴尔通体菌落为模板进行扩增,将获得的序列进行克隆测序。结果从3只恒河猴体内成功分离到了巴尔通体病原,并获得了巴尔通体gltA全长基因序列,测序结果表明该序列与五日热巴尔通体同源性99%。结论福建来源的恒河猴种群携带巴尔通体病原,巴尔通体流行地区可能存在鼠与灵长类动物之间病原体的流行和传播。

  • 标签: 五日热巴尔通体 柠檬酸合成酶 恒河猴 序列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外源性视黄酸对斑马鱼早期胚胎和心血管系统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视黄酸影响斑马鱼心脏前后轴(A-P轴)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择斑马鱼胚胎孵育的3,6,9.5,12h四个时间点,用不同浓度视黄酸(1×10^-6,1×10^-7,4×10^-8,1×10^-8mol/L)处理斑马鱼胚胎,在解剖显微镜下实时观察斑马鱼胚胎心脏发育的全过程和视黄酸对斑马鱼心脏发育的影响。并采用胚胎整体原位杂交技术观察flk-1mRNA在斑马鱼胚胎的表达。结果1×10^-6mol/L视黄酸可导致斑马鱼胚胎表现出多系统的严重畸形,胚胎很快死亡。在胚胎孵育的9.5、12h给与10^-7~10^-8mol/L浓度的视黄酸,胚胎只表现出心血管系统的畸形,其他系统无明显异常。胚胎整体原位杂交显示视黄酸对flk-1mRNA在斑马鱼胚胎血管的表达没有影响。结论视黄酸影响斑马鱼胚胎心脏发育有剂量依赖性和严格的时间窗,视黄酸影响心脏前后轴发育的关键时间是原肠胚晚期。视黄酸处理组胚胎的循环缺陷主要为心脏发育异常所致。10^-7~10^-8mol/L浓度视黄酸在9.5、12h处理斑马鱼胚胎可以作为研究心脏发育调控机制的动物模型。

  • 标签: 视黄酸 斑马鱼 心血管系统
  • 简介:目的对皮下筋膜层与腹壁肌层之间移植自体子宫内膜制作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模型进行评估。方法取10只雌性未交配性成熟大鼠,术前雌激素诱导,手术开腹取右侧子宫,将自体子宫内膜种植于双侧皮下筋膜层与腹壁肌层之间,术后第29天取出异位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结果异位内膜在腹壁内生长,呈隆起囊状小包块,内有黏液,具有正常子宫内膜基本组织结构。异位内膜中微血管密度较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高。结论此手术方法建立的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异位内膜病理改变与EMs患者类似,可以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研究的动物模型。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动物模型 大鼠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微血管密度
  • 简介:目的观察氧诱导视网膜病模型(OIR)中曲安奈德(TA)对CD14+细胞聚集及VEGF表达的干预作用,初步探讨曲安奈德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的可能机制。方法清洁级C57BL/6哺乳期小鼠36只(共36个眼球),随机将其分为四组:①正常对照组(6个眼球),6只17日龄正常小鼠先行FFA眼底造影,然后每鼠随机摘取一个眼球,行眼球石蜡切片HE染色。②单纯高氧组(6个眼球),6只17日龄OIR模型小鼠处理同单纯对照组。③TA高氧组(12个眼球),12只12日龄OIR模型小鼠随机一眼注射TA2μL,再于17日龄后行FFA眼底造影后摘除术眼,其中6个眼球行眼球石蜡切片HE染色及视网膜CD14和VEGF免疫组化染色,另6个眼球行视网膜VEGFmRNA的real-timePCR检测。④BSS高氧(12个眼球),12只12日龄OIR模型小鼠随机一眼注射BSS2μL,余处理同TA高氧组。用t检验两两比较各组视网膜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视网膜CD14与VEGF免疫组化染色的平均吸光度值(IOD/AOI),及VEGFmRNA的相对含量值(2-ΔCt×105)。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氧诱导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目明显增多(t=29.62,P〈0.001)。与BSS高氧组相比,TA高氧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明显减少(t=19.879,P〈0.001)。TA高氧组和BSS高氧组小鼠视网膜神经上皮均可见VEGF,CD14阳性染色,但BSS高氧组的VEGF、CD14含量明显高于TA高氧组(t=-2.743,P〈0.05;t=-3.592,P〈0.01)。并且视网膜SDF-1与CD14的蛋白含量存在正相关(r=0.662,n=12,P〈0.05)。视网膜VEGFmRNA表达在BSS高氧组也明显高于TA高氧组(t=-4.754,P〈0.005)。结论TA能有效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阻遏循环中CD14+细胞的聚集,进而减少VEGF等细胞因子表达而发挥作用。

  • 标签: 曲安奈德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近交系小鼠
  • 简介:目的研究骨内局部单次注射小剂量辛伐他汀对大鼠心梗后血管新生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模型组和骨内注射辛伐他汀组(n=12)。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24h后实验组左胫骨内单次注射辛伐他汀0.5mg,4周后分别通过小动物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功能,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计算心肌梗死面积,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局部血管新生情况。结果超声心动图结果表明心肌梗死4周后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下降,骨内注射辛伐他汀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未见明显改善;TTC染色发现骨内注射辛伐他汀组心肌梗死面积未见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骨内注射辛伐他汀组心肌血管密度没有显著增加。结论大鼠心梗24h后骨内单次注射小剂量辛伐他汀(0.5mg),心肌梗死面积、血管新生及心脏功能无显著改善。

  • 标签: 骨内注射 辛伐他汀 血管新生 心肌梗死 内皮祖细胞
  • 简介:目的应用β-氨基丙腈(β-aminopropionitrile,BAPN)饮水联合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II,AngII)皮下埋泵建立小鼠主动脉夹层模型。方法40只3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均每日给予0.1g/(kg·bw)BAPN饮水,BAPN饮水后第28天给予皮下埋泵,BAPN饮水+生理盐水埋泵组持续泵入生理盐水,BAPN饮水+AngII埋泵组持续泵入AngII,每分钟1000ng/(kg·bw)。采用小鼠无创血压测量计尾套法检测小鼠血压和心率。实验中死亡小鼠立即解剖,分离主动脉。埋泵72h后,未死亡小鼠注射过量戊巴比妥钠处死,留取主动脉。苏木素-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主动脉壁假腔形成情况。结果BAPN饮水+AngII埋泵组小鼠总的夹层发生率为95%,死亡率为24%(夹层动脉瘤破裂死亡),BAPN饮水+生理盐水埋泵组夹层发生率为5%,死亡率为0;镜下主动脉病理切片显示夹层主动脉有假腔形成。结论成功建立高主动脉夹层发生率的小鼠模型。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血管紧张素II β-氨基丙腈 动物模型 C57B1/6J小鼠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高脂饮食建立慢性系膜增殖性肾炎血管病变模型的方法。方法雄性Wistar大鼠行单侧肾切除后随机分为单纯肾切除组、单纯肾炎组、单纯高脂组、肾炎高脂组。单纯肾炎组、肾炎高脂组在单侧肾切除后3d尾静脉注射OX7抗体(100mg/kg),1周后尾静脉连续注射OX7抗体(每次100mg/kg,1次/周,共3次),单纯肾切除组和单纯高脂组在同一时间尾静脉注射PBS,注射抗体后第2天单纯高脂组、肾炎高脂组腹腔注射维生素D3(6万U/kg,1次/4周),同时给予高脂饲料。分别于第4、8、10周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血压、尿蛋白、血浆白蛋白、血脂、血钙、肾功能以及肾脏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肾炎高脂组)大鼠第8周肾小球外的小动脉出现管壁增厚,管腔变小,平滑肌细胞减少,细胞排列紊乱,纤维组织增生。第10周单纯肾炎组和单纯高脂组肾小球外小动脉管壁轻度增厚,管腔变化不明显,模型组血管病变积分明显高于单纯肾炎组和单纯高脂组(P〈0.05)。结论通过对慢性抗Thy1肾炎大鼠加用高脂饲料并腹腔注射维生素D3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慢性系膜增殖性肾炎血管病变模型。

  • 标签: 高脂 系膜增殖性肾炎 血管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