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对过氧化氢(H2O2)体外杀伤烟曲霉(Aspergillusfumigatus,A.fumigatus)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0mg/mL,0.02mg/mL,0.2mg/mL)处理烟曲霉孢子,按照处理时间不同分为A(0.5h),B(2h),C(7h),D(16h)4组。用测定H2O2杀伤真菌的标准方法——斑点法分别测定各组烟曲霉孢子对H2O2的氧化杀伤敏感性。结果在H2O2浓度为1.5mmol/L下,未用地塞米松处理的孢子(阴性对照)氧化杀伤敏感性为5×101(生长良好)。A(0.5h)组:地塞米松0.02mg/mL处理后孢子的氧化杀伤敏感性为5×10^3;地塞米松0.2mg/mL处理后孢子的氧化杀伤敏感性为5×10^4。B(2h)组:地塞米松0.02mg/mL和0.2mg/mL处理后孢子的氧化杀伤敏感性均为5×10^3。C(7h)和D(16h)组: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处理后氧化杀伤敏感性与阴性对照没有差别(均为5×10^1)。结论地塞米松使H2O2在体外杀伤烟曲霉的能力增强,这种作用仅发生在地塞米松接触烟曲霉孢子的早期(〈2h)。

  • 标签: 烟曲霉 地塞米松 氧化杀伤
  • 简介:目的检测白念珠菌体外抗氧化及调节转录的基因表达情况,进一步了解白念珠菌抗氧化机制在体外生长状态下的作用。方法选取白念珠菌标准株sc5314、3株临床分离保存株及7例临床念珠菌性阴道炎分泌物分离株(白念珠菌),接种培养鉴定为白念珠菌后,分别将体外SDB振荡培养2h、6h、24h、72h、120d的菌液(含未培养0h),用Trizol法提取总RNA,反转录为cDNA后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外各时间点抗氧化基因及抗氧化转录因子的基因表达情况,运用Ct值比较法进行表达量的相对定量分析。结果与0h相比,体外6hSOD2表达增加7.47倍,经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显示P值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基因2h及6h分别与0h相比P值均〉0.01,其表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体外培养1d后各基因表达明显增加,CaHog1、CAP1、CAT及SOD5在第3天达最高,分别为24.23、3.34、33.64及14.72倍;SOD2在第1天达最高为68.95倍;CaSkn7在第5天达最高为7.21倍。经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显示SOD5第1天P值为0.013,其余基因表达P均〈0.01,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外界营养逐渐耗竭时,白念珠菌会动态加强抗氧化基因的表达,以抵抗机体内、外产生的氧化压力,其中SOD2可能是最早增加表达的抗氧化基因,3条抗氧化感受通路的转录调节基因均有增加表达,提示3条抗氧化感受通路在适应体外营养限制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 标签: 白念珠菌 氧化压力反应 体外 基因表达 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
  • 简介:菰是一种稻族野生资源,水生或沼生,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野生菰群体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育种基因资源,同时还有着巨大的生态作用。为建立适宜于菰的ISSR反应体系,以菰DNA基因组为模板对ISSR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优化。采用单因素变量法在12个不同梯度水平上设计正交试验针对体系中dNTPs浓度、Mg^2+浓度、Taq聚合酶浓度、引物浓度、模板DNA浓度及引物退火温度等6个因子进行优化,确定了在20μLISSR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最适因素水平分别为:3.0mmolMg^2+(10×Buffer),0.5mmoldNTPs、1.0μmol引物浓度、0.24U/μLTaq聚合酶、1.5ng/μLDNA模板以及55℃退火温度。应用该优化体系对80个菰材料进行扩增,证实了该体系的适用性和稳定性,为菰遗传资源的鉴定、评价与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 标签: ISSR 居群
  • 简介:以国家桑树种质资源圃华南分圃中保存的160份果桑种质资源为材料,对桑椹高花色苷及抗氧化能力种质资源进行了筛选与评价。结果表明,其总花色苷含量、总抗氧化能力和DPPH清除能力的变幅分别为106.5~1472.0mg/L、5.4~32.3mmol/mL和33.7%~87.8%,表现出明显的品种间差异。113份二倍体和47份四倍体果桑种质资源桑椹中的花色苷含量、总抗氧化能力和DPPH清除率差异较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聚类分析表明,160份果桑种质资源可分为6大类群,分别由13、11、56、44、10和26份种质构成。桑椹的总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率和总花色苷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表明桑椹的抗氧化能力与其所含的总花色苷类物质密切相关。本研究筛选出了一批高花色苷和抗氧化能力的果桑种质资源,可用于高花色苷和高抗氧化能力果桑新品种的培育。

  • 标签: 桑椹 花色苷 抗氧化 种质资源
  • 简介:观察复方丙酮胺喷剂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疗效。第Ⅰ批给予复方丙酮胺喷剂,1次/d喷于患处,用药4周后观察疗效;第Ⅱ批随机入A、B组,A组给予复方丙酮胺喷剂+曲安奈德喷剂,B组给予复方丙酮胺喷剂,均1次/d喷于患处,用药2周、4周后观察疗效。第Ⅰ批治疗4周总有效率为80%;第Ⅱ批A、B组治疗2周总有效率分别为75%及82.35%,治疗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94.74%及100%。复方丙酮胺喷剂和复方丙酮胺喷剂+曲安奈德喷剂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疗效相似(P〉0.05),且疗效显著、局部刺激小、瘙痒缓解明显、安全性较高。

  • 标签: 环丙酮胺 浅部真菌病 疗效
  • 简介:真菌的孢子和(或)菌丝经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都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呼吸道和皮肤是真菌致敏的主要反应器官。该文就常见的致敏真菌、真菌的致敏机制、真菌所致呼吸道和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等进行综述。

  • 标签: 真菌 呼吸道 皮肤 变态反应性疾病
  • 简介:选用抗旱性有差异的6份甘薯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田间鉴定抗旱性的基础上,通过室内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测定胁迫下与抗旱性相关的9个生理生化指标,采用抗旱指数和隶属函数相结合的方法筛选与抗旱性密切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对其抗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田间抗旱鉴定,广薯87和徐薯22的抗旱性强,日紫0602和宁紫薯1号的抗旱性差;在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下,甘薯叶片NOS、CAT、T-AOC和T-SOD活性随着PEG浓度增高,其活性增强;Pro、MDA、Prot和T-AA含量也增加;尤其在25%PEG-6000胁迫处理24h,甘薯叶片NOS、T-AOC、Pro的相对值与抗旱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WC相对值与抗旱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这4个指标的加权隶属函数值D与抗旱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8944);因此,可用这4个指标的D值对甘薯抗旱性进行初步鉴定。

  • 标签: 甘薯 抗旱鉴定 渗透胁迫 生理指标
  • 简介:以结缕草属植物DNA为模板,应用正交设计法对简单重复序列(simplesequencerepeats,SSR)反应体系中的各个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优化筛选,并通过比较不同浓度的模板DNA对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的影响,确立了适合结缕草属植物SSR-PCR反应的最佳体系。结果表明,10μl的SSR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最适浓度分别为:10×PCR缓冲液,Mg^2+2.5mmol/L,dNTP200μmol/L,左右引物分别为0.6μmol/L,TaqDNA聚合酶0.5U,模板DNA的用量在30~90ng均可。利用该优化体系,通过30对SSR引物对包含结缕草属植物4个种的10份材料进行了种质鉴定,结果发现Xgwm系列SSR引物可以有效地用于结缕草属植物不同种源间的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其中有3对引物Xgwm459-6A、Xgwml49-4B和Xgwml35-1A因具有特异性条带或条带的缺失可以很明显地将大穗结缕草Z010与其他材料区分开来,在抗寒性和青绿期两极端类型材料的研究中发现,引物Xgwm484.2D和Xgwm44-7D均在抗寒性弱的部分材料和青绿期长的部分材料中扩增出一条抗寒性强和青绿期短的材料中没有的特异带,且两对引物中具有特异带的材料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初步认为这两标记可能与结缕草属植物的抗寒性或青绿期相关。

  • 标签: 结缕草 SSR 体系优化 应用
  • 简介:为了验证普通菜豆脯氨酸合成酶基因PvP5CS2在改善作物抗旱性方面的作用,构建了普通菜豆PvP5CS2基因的烟草表达载体pCAPE2-PvP5CS2,利用农杆菌将PvP5CS2导入烟草,获得15株阳性转PvP5CS2基因植株。干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烟草植株和野生型植株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和萎蔫叶片数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转基因烟草的脯氨酸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分别是野生型的2.30倍和1.26倍,而萎蔫叶片数只相当于野生型的90%。表明超表达PvP5CS2基因的烟草植株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能积累较多的脯氨酸,抗旱性得到初步改善。

  • 标签: PvP5CS2 转基因烟草 抗旱
  • 简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在植物响应盐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依据盐芥EST序列进行RACE实验,获得1个新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命名为ThGPX6(GenBank注册号为FJ357244)。该基因的cDNA全长892bp,包含1个长为702bp的开放读码框.编码234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蛋白具有植物GPX的典型结构,即GPX催化活性区(NVASKCGLT)和标志性基序(ILAFPCNQF),以及PHGPX特有序列(KwNF(S/T)KFL)。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ThGPX6在盐芥叶片和根中表达,其表达受NaCl诱导,显示ThGPX6在植物高盐响应中发挥作用。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ThGPX6存在于线粒体和内体中的可能性最大,预示着ThGPX6在清除ROS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盐芥 ThGPX6 基因克隆 表达模式分析 亚细胞定位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合并与未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对常用变应原的敏感性,综合从皮肤或指(趾)甲中分离出的菌种情况,评估浅部真菌感染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受试者包括353例慢性荨麻疹、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患者。通过真菌直接镜检法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组(n=173);对照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无浅部真菌感染组(n=180)。对所有实验组及对照组受试者进行9种真菌变应原和9种非真菌变应原皮内试验。实验组患者进一步进行真菌培养以鉴定菌种。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新月弯孢霉,特异青霉、烟曲霉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湿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慢性湿疹、荨麻疹患者其他真菌变应原及粉尘螨、屋尘螨等非真菌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4例患者皮肤或指(趾)甲分离鉴定主要为红色毛癣菌(52.86%)、须癣毛癣菌(14.18%)、絮状表皮癣菌(5.22%)、白念珠菌(6.72%),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及皮肤分离皮肤癣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湿疹患者往往合并皮肤癣菌感染,皮肤癣菌感染可能在部分慢性荨麻疹、湿疹的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真菌 感染 变态反应性疾病 皮肤
  • 简介:目的克隆孢子丝菌未知过氧化氢酶基因,命名为Sscat基因。方法根据生物信息库中7种已知真菌过氧化氢酶氨基酸序列的高度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PCR扩增获得部分Sscat基因cDNA片段,随后应用RACE技术分别扩增其3'端和5'端未知序列。结果Sscat基因cDNA序列全长1746bp,其中包括5'端121bp的非编码区、1500bp的编码区和109bp的3'端非编码区。该基因编码499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6.07kDa,其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真菌过氧化氢酶氨基酸高度同源,其中与米曲霉、黑曲霉同源性分别为66.3%和56.6%,Sscat基因为申克孢子丝菌过氧化氢酶cDNA。结论简并PCR结合RACE技术成功克隆了孢子丝菌未知过氧化氢酶基因。

  • 标签: 孢子丝菌 过氧化氢酶 简并PCR 快速cDNA末端扩增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从酵母、无绿藻及丝状真菌中提取DNA以用于PCR反应的方法。方法所用菌种包括临床分离的未知菌株和保藏菌株共23株:未知酵母菌(5株)、真皮毛孢子菌(1株)、糠秕马拉色菌(1株)、季也蒙念珠菌(5株)、未知丝状真菌(6株)、无绿藻(1株)、烟曲霉(2株)、拟青霉菌(1株)、茎点霉(1株)。用溶细胞酶(lyticase)结合Biospin真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A260/A280检测纯度并计算质量浓度,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真菌核糖体基因(rDNA)内转录间区ITS基因,经PCR扩增检验所提取的DNA质量。结果成功提取所有23株真菌基因组DNA,其纯度及质量浓度能满足PCR反应的要求。结论用溶细胞酶结合Biospin真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从酵母菌、无绿藻及丝状真菌提取的DNA可用于PCR反应

  • 标签: DNA提取 真菌 DNA提取试剂盒 溶细胞酶
  • 简介:2006年6月~12月我科应用盐酸布替萘芬乳膏(商品名:嘉瑞,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和1%吡酮胺软膏(商品名:爽肤王,桂林华信制药有限公司)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对其I临床疗效进行了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马拉色菌毛囊炎 布替萘芬 环吡酮胺